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筑部门碳排放在社会整体碳排放中占比较大,以建材碳排放为主的建筑隐含碳排放和以运行能源消耗为主的建筑运行碳排放是建筑全寿命周期碳排放的2个最主要部分。开展零碳建筑的研究和实践有助于加速建筑部门深入推进碳减排,在建材碳排放和运行碳排放两方面发力,促进建筑从运行阶段零碳排放到全寿命周期零碳排放,进而推动实现个体到整体的建筑零碳排放目标。通过对加拿大零碳建筑设计评价标准、运行评价标准的剖析,以及实际评价项目的介绍,结合我国当前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标准编制和实施情况,对比了中加在建筑碳排放计算、建筑碳中和基础、建筑碳抵消措施、零碳目标实施路径及关键评价指标方面的异同,提出了我国绿色建筑项目进行零碳设计和运行可采取的方式和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卓遥 《福建建筑》2023,(3):34-38
近期政府发布的一系列规范中,对建筑碳排放计算的要求逐渐凸显。为了更好地理解规范精神,分析我国碳中和目标及建筑行业对碳排放的影响,探讨目前制定建筑碳排放规则的背景原因;通过分析环境、国家、人民的需要,理解碳排放计算的意义;通过解读规范条文及公式,剖析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计算中的要点:(1)在建筑运行中,各类能系统产生的碳排放;(2)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而避免了被消耗的碳量;(3)场地内植物吸收并存储的二氧化碳量。最终通过上述要点,提出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与之相对应的可行节能减碳方法,从而可以设计出符合节能减碳需求的绿色建筑。  相似文献   

3.
《安徽建筑》2019,(6):145-147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低碳校园逐渐成为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首要任务之一。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就是如何解决低碳校园的衡量、评价和建设问题。文章以合肥工业大学(屯溪路校区)为例,结合校园用地格局的特殊性,运用碳平衡法考察了校园碳排放和固碳量的关系,得到合肥工业大学(屯溪路校区)碳排放存在总量较大,人均碳排放较小,能源碳排放份额高的结论。文章通过与国外几所高校校园规划进行对比,分析了减少碳排放、增加固碳量的可能性,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为建设可持续低碳校园提供参考依据和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减少建筑物碳排放为目的,通过分析《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GB/T 51366—2019中关于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计算方法的计算条件和局限性,以及建筑工程碳排放与能源消耗、碳排放因子之间的关系,提出建筑工程方案阶段建筑碳排放的能耗节点计算方法,并针对建筑工程提出实现建筑碳中和的策略和措施。此建筑碳排放计算及减碳策略有助于实现建筑绿色化和集约化,为实现“零碳”建筑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家“双碳”政策的落地实施,全社会的降碳成为重要的任务。建设“双碳”时代高校低碳校园需要结合校园的碳排放构成及特点,科学分析降碳路径,通过碳核算等手段分析碳排放敏感因子,再结合经济技术分析,采用最优降碳技术,注重全过程降碳,营造低碳校园文化,最终实现低碳校园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南京三所学校为例,建立其运行阶段碳排放与光伏减碳模型,探究不同情境下中小学校零碳运行可能性。结果显示:在情景Ⅰ中,以目前校园碳排放与碳汇系统很难做到零碳运行;情景Ⅱ中最佳情形下三校零碳指标与运行碳排指标差值仅为1.67 kgCO2/m2·a、1.22 kgCO2/m2·a和0.0028 kgCO2/m2·a,案例中的初中校园基本可以达到零碳运行目标。  相似文献   

7.
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建材生产和建筑运行阶段是建筑行业碳排放的主要源头。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在这两个阶段,采取有效的减碳措施。经调研分析发现:钢材、水泥和铝材,三者合计的能耗及碳排放占整个建材生产阶段的比值分别达到95.5%和98.9%,这与它们的高能耗的生产工艺和用量有密切联系,可通过降低水泥用量或优化水泥生产工艺以及推进木质建材在建筑中的应用来实现建材生产阶段的节能、降碳。直接与间接碳排放构成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的主体,降碳举措包括: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升建筑本体节能、实现建筑全面电气化和减少高碳排的生活习惯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张时聪  王珂  杨芯岩  徐伟 《建筑科学》2021,37(8):189-198
我国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占全社会总碳排放的比例为22%,建筑部门的节能减碳工作对我国"30·60"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影响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并对其中长期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构建了基于LEAP模型的建筑运行碳排放长期预测模型,量化分析不同建筑部门减碳工作对双碳目标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基准情景下,我国建筑运行与相关基础设施碳排放将于2040年左右达峰,峰值为31.1亿tCO2;通过建筑节能强规提升、建筑光伏一体化、清洁取暖等工作有效开展,我国建筑部门碳达峰时间可提前至2030年,峰值为27亿~28亿tCO2,到2060年,建筑领域将剩余6亿~8亿tCO2需要完成碳中和.  相似文献   

9.
我国建筑空调系统在运行阶段的年碳排放量约为9.9亿t二氧化碳,降低其碳排放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挑战之一。本文对我国当前空调系统碳排放量进行了拆解,分析了影响空调系统碳排放的主要技术因素和非技术因素,讨论了降低空调运行碳排放的主要原则,展望了碳中和背景下空调领域重点技术与规范机制的未来发展方向。结果表明,我国空调领域未来应重点关注降低空调系统负荷、提高设备和系统能效的技术,以及制订与完善空调系统产碳量计算、减碳效果定量评估的规范与机制。  相似文献   

10.
高校碳排放计算是对高校进行碳排放定量分析的关键。针对高校建筑能源消耗特点、交通方式的选择及生活习惯规律,将高校碳排放结构分为建筑碳排、交通碳排及生活碳排三类。以济南市某高校为例进行计算,得出2015年校园CO_2总排放为35 610 t,绿植固碳为10 621 t,净排放24 989 t。虽然该校园整体碳排放处于较低水平,但随着校园的建设碳排放会继续增加,针对原煤及电力的相关措施是减排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暖的严峻形势要求全球各国共同努力降低碳排放。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双碳”目标,成为指导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关于我国建筑业与土木工程碳排放,可以明确的三个基本事实是:建筑业全寿命周期碳排放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近一半、土木工程材料生产全过程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的四分之一、土木工程材料生产全过程碳排放总量大于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总量。  相似文献   

12.
降低建筑领域碳排放对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利用CBCEM模型对我国建筑运行碳排放进行中长期预测,研究了我国建筑领域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的目标和实现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建筑领域按照现有发展模式,建筑运行碳排放将在2038-2040年达峰,碳排放峰值约为31.5亿tCO2,到2060年碳排放量仍将有27.2亿tC02,无法实现建筑领域2030年前碳达峰及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通过现有技术措施的组合实施,可将建筑领域碳达峰时间提前至2030年左右,峰值强度约为26.5亿tCO2;通过测算不同情景下建筑碳排放量,综合考虑技术难度、成本和可推广性,建议技术措施的优先级是:提升新建建筑能效>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本研究为我国建筑领域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双碳”背景下为实现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有效控制,基于PDCA循环与动态控制原理建立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控模式。依据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特点将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控划分为决策、实施与运行三个管控过程,并构建起四阶段、八步骤的碳排放动态循环管控模式。针对P、D、C、A四个阶段的八项管控工作内容展开详细论述,为实现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降碳、控碳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高岩  贺艳 《建筑》2022,(1):35-36
建筑行业承载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任务。2018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49.3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比重的51.3%。其中,建材生产阶段占比28.3%,建筑运行阶段占比21.9%。运行阶段能耗基本用于建筑本体、供能、用能组成的建筑能源系统。可见,如何使建筑能源系统低碳发展成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进入“十四五”时期,为达成“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国家和行业对工程建造阶段的碳排放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建造阶段碳排放量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的影响”这一行业内普遍关注的问题,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剖析探讨,并针对相关国家规范实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基于探讨和分析的结果,对工程承包企业在工程建造阶段的碳排放研究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促进实现“双碳”目标,针对国内外建筑碳排放计算方法做出文献调研,总结了碳排放计算方法的发展历程,针对在建筑碳排放中的阶段划分展开详细说明。结果表明,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是建筑碳排放量计算方法的核心理念,LCA对建筑阶段的划分越来越多,每个阶段的碳排放源越来越详细;我国在建筑碳排放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更侧重于碳排放源的寻找,对碳汇关注较少;在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量计算的研究中,国外构建了较为全面的模型。  相似文献   

17.
在研判国内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碳排放案例的分析,探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能源结构特征和碳排放测算存在的问题,提出物化阶段单位面积碳排放量和节碳量建议值,得出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降碳贡献的影响因素,包括产业链成熟程度、规划设计和施工水平,以及运维拆除阶段的减碳意识和理念。从制度保障、规划设计、构件的预制运输、现场装配、运维和拆除等方面提出装配式建筑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上海超低能耗项目案例技术实践情况,并根据全生命周期LCA碳排放计算模型分析了项目的碳排放。得出项目隐含碳和运行碳是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中占比最大的两个部分,超低能耗建筑建设时增加的隐含碳将会在1-2年内因运行碳的降低而实现中和,预估了超低能耗建筑碳减排对上海市建筑行业降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双碳目标背景要求下,建筑业的节能减排工作迫在眉睫。该文基于《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GB/T513 6 6—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结合对中学宿舍进行的实地调研进行碳排放计算,并运用绿建技术进行优化,计算得到学生宿舍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总量中运行阶段碳排放占比最大达74.7%,电耗减碳百分比可高达9 6.2%。通过PK PM模拟验证了可行的绿色技术优化方法,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并且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热水系统,可以减少24.6%的碳排放总量。为日后的校园建筑碳减排优化升级奠定绿色技术上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双碳”目标对我国现有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建筑碳排放具有巨大的降低空间,传统建筑能耗计量已无法满足节能降碳需求;提出一种含光储直柔的建筑运行过程中用能碳排放指标精细化估算方法,考虑建筑光储系统出力与电网单位电能碳排放量时变性,通过计算建筑内各负荷的间接碳排放量及直接碳排放量获取一天实时分项碳排放模型;该估算方法为设计阶段进行低碳建筑减碳方案对比与确认提供有效技术支持,为低碳建筑“光储直柔”一体化设计配置与调控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