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生自然村在村庄建设中存在的空间格局缺乏挖掘体现,建筑风貌亟待统一规划,历史文化亟需传承发扬,生态绿化亟待景观塑造等问题。研究乡村建设发展策略,结合传统风貌的村落空间提出改善措施,对乡村建设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随着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认识的逐步提高,极具地域性和文化性的山地传统村落景观风貌的保护与提升改造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文章以河南省禹州市苌庄镇九里山村传统村落为例,从自然、人文以及人工景观风貌等方面全面分析九里山村景观风貌的特征及发展困境,在土地利用、文化、产业、建筑风貌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为九里山村景观风貌的保护与提升改造提出方法与策略,为九里山村的永续发展注入动力.  相似文献   

3.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物质载体,具有特殊的文化传承意义;传统村落保护包括民居改造,景观提升,非遗传承等多方面的内容.本文针对村庄景观改造提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采用适宜的修复技术恢复古村风貌,使传统村落既可以延续村落肌理特征,提升景观品质,又尽可能地适应现代人的需求,创造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4.
乡村风貌不仅是乡村环境特征和传统文化的体现,还是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为研究案例,从挖掘特色大地景观风貌、划分景观风貌分区、甄选特色精品村、打造县域美丽风光带,以及对传统村落、现状村落及新建村落提出分类改造指引等方面入手,推动提升东源县县域乡村景观风貌.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历史文化名村胡家大庄村存在的历史建筑被拆除或废弃、村落传统格局受到破坏、传统风貌受到侵蚀、传统民俗文化失传、村庄的历史记忆消逝、村庄人口流失等问题,同时实现村庄的发展,在“社区营造”的视角下,从“人、文、地、景、产”5个方面对村庄的保护和发展进行研究,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弘扬、传统格局和古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公共空间改善和景观再造、特色产业的创新经营。结果表明:采用“社区营造”理论制定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和发展策略起到了传承传统文化和弘扬地方特色的作用,解决了胡家大庄村保护与发展相协调的问题,为类似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已推动我国乡村地区建设提速,在快速建设中乡村景观风貌与环境建设已成为优化乡村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尤其对于气候条件、经济条件等限制因素较多的东北地区,景观环境评价体系的建立对景观发展制约要素的明晰、未来景观规划路径的提出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东北乡村景观环境实地调查与分析为基础,结合现有乡村景观评价的相关标准与体系构建指标体系,采用规范条例赋值、类比赋值及推算赋值等方法提出评价标准,运用模糊评价法对村庄人工景观、自然景观及社会环境进行量化评价。研究表明东北乡村具有良好生态环境基础,但村庄公共活动空间品质、建筑景观营造、环境管理效率、公众参与程度及村庄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是制约景观环境发展的关键因素,并结合景观环境评价体系提出优化路径。对东北村庄景观环境评价的研究中,基于模糊分析的评价体系构建使村庄在横向对比中清晰地发现自身景观环境建设不足,准确评估当前形势、找出问题和差距,为村庄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标准与指引,在乡村快速建设时期为村庄环境优化转型提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朱寿佳  景璨 《城市建筑》2022,(10):60-64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深化乡村制度改革的研究方向,推动农房风貌管控。快速城镇化地区的部分农房建设更趋向于经济效益,其农房风貌缺乏有效引导和管控,乡村振兴风貌与人居环境提升要求更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本文从广州市农房风貌管控要求及番禺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村庄风貌管控规则与路径、风貌管控体系构建与风貌规划设计策略切入,提出农村风貌管控整体和局部两个维度及六大核心管控要素。以风貌管控要素为基础,明晰管控审批重点要素,提出四类村庄风貌提升、注重历史保护和建筑空间格局、村落肌理传承,农房四类主色系管控建议,为快速城镇化地区农房风貌管控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
中国乡村建设历经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城镇化阶段,其建设重点从乡村基础建设转向探索“美丽乡村”的建设模式.这与二战后西方乡村发展与转型过程极为相似,只是各发展阶段滞后于西方国家.因此,西方乡村景观风貌的研究成果对正面临转型的中国乡村研究有很强的参考价值.以ScienceDirect为主要数据源,将乡村景观风貌分为人工景观风貌、自然景观风貌和人文景观风貌,梳理其研究发展脉络,并提炼不同阶段的研究重点、研究方法及趋势特征.对比西方乡村景观风貌的发展经验和中国乡村的现状,中国乡村景观风貌建设应构建乡村景观空间数据库,为量化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发展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设立乡村景观风貌的发展底线;促进跨学科合作,推动乡村景观风貌的交互性研究;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提升乡村景观风貌的人本性.  相似文献   

9.
王宇  郭佩艳  王亚平 《华中建筑》2022,(12):115-118
乡村是中华民族根脉所系,更是中国下一步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依托。以乡村振兴为目标,“最美田园”视角下,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基于石嘴子村的实际情况及特有资源与优势,提炼出空间格局、建筑风貌、景观绿化、民俗文化四类要素,构建美丽乡村营建体系,打造最美田园综合体,探索一条具有全国示范意义以旅游为导向的村庄发展模式。期待对提高乡村规划编制及理论研究水平,增添美丽乡村新内涵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诗 《城市建筑》2023,(5):34-38
基于矩阵分析法探索乡村产业建设与景观空间设计协同发展的乡村景观策略。首先归纳产业、景观结合视角下的乡村建设导向,总结乡村景观表征要素,构建“建设导向—景观要素矩阵”(CL矩阵),以此谋求乡村景观改造的新思路。从活化生产性景观、活化乡村聚落景观、活化自然生态景观、打造农耕品牌、塑造村落文化、植入生态文化、生产性景观可持续、聚落景观可持续、生态景观可持续9个方面提出具体乡村景观策略。该研究方法的关键在于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探索提升乡村景观品质的要点与技法,一方面设计师可利用CL矩阵模型重新审视乡村实际问题和资源条件;另一方面,可以该模型获得激活乡村景观要素,增强地域性文化特色,保障景观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正>传统村落景观意象感知反映居民心理与情感,体现大众对乡村发展建设的真实诉求,是提升人居环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乡村集体记忆逐渐衰退,2022年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强调把乡土特色文化融入乡村建设,要留住乡情乡愁。赣南传统村落在生活生产方式、村落风貌、历史沿革等方面独具特色,文化价值亟待被挖掘。因此,如何在保护传统和传承村落历史文化基础上,唤醒居民的集体记忆与大众的认同感,并对传统村落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源开发和规划发展是当前重要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2.
以乡村旅游为驱动力的传统村落活化更新,已经成为践行乡村高质量振兴、促进所在地区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益尝试。文章以浙江省高坪乡圣塘村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挖掘其聚落、农业、文化等景观资源的基础上,指出传统村落在村落风貌无序、景观环境衰败、文旅融合不足等方面的发展困境,进而提出微介入、微改造、低干预和可持续等活化更新策略,以期为解决乡土风貌更新、人居环境提升、本土经济发展等乡村建设实践的具体问题提供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如荼,单一的风貌提升和环境改善难以有效激发乡村活力。该文以仙居县下叶村有机更新实践为例,以旅游居住共建共享为切入点,提出了风貌展示面的提升、线性景观共建共享、节点建筑更新改造的乡村空间环境有机更新模式,以期为同类型乡村有机更新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4.
乡村景观视角下传统村落现代营建监测数据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现实困境,拟解决在传统村落现代营建监管工作中,缺乏动态监测数据库平台的问题;通过建立乡村景观研究视角,进行传统村落的再认知;从实践出发,明确数据库构建的目标与原则;开展比对分析,确定空间数据库类型;构建“村域环境”监测内容;按照“人工景观”、“经营景观”、“自然景观”的景观分类,与“土地斑块”、“群体组合”、“单体要素”尺度层级,制定传统村落乡村景观的动态监测数据内容体系;最终完成传统村落现代营建动态监测数据库的设计。数据库可用于比对传统村落“新”、“老”乡村景观的特征,为传统村落现代营建的动态智能监管、档案资料存储、保护规划编制、乡村景观研究等工作,提供数字平台与虚拟模型。  相似文献   

15.
生态休闲旅游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小五台风景区村庄风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旅游者的行为动机及感知需求,分析小五台景区村庄现状风貌问题,从村庄风貌的自然生态、交通、空间肌理、环境卫生、服务设施、传统建筑、乡村民俗等七个方面提出小五台景区村庄风貌提升策略,完善小五台景区村庄生态休闲旅游功能,为区域发展生态休闲旅游注入活力,提升小五台景区村庄人居环境及经济振兴。  相似文献   

16.
魏冉 《重庆建筑》2023,(10):10-12
旅游介入古村落从而推动实现活化更新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方向。以广州黄埔古村为例,分析村落特征及保护更新价值,梳理当前旅游语境下的黄埔古村的建筑、景观设施、活力现状及存在问题。从村落物质空间优化及非物质文化传承两方面提出黄埔古村活化更新要素,总结出延续“港村一体”的历史村落风貌、优化激活村落特色空间及引导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更新活化策略。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美丽乡村建设不是大拆大建,也不是刻意仿制传统村落环境,而是应立足于乡村本身的环境特征,融合乡村独有的文化特色,以改善村庄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以产业发展为动力,以现有的建设资金为前提,在充分利用本土资源的基础上,挖掘本土乡村风情,从建筑景观风貌、道路景观、滨河景观、重要公共景观节点和景观基础设施改造等多个方面,实施对乡村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有限改造,以提升环境改造的可实施性和持续性,从而营造具有特色的乡土环境景观,以期为美丽乡村环境改造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边文娟  吴雪菲 《住区》2022,(2):82-87
随着我国快速城市化的推进以及乡村快速的开发与建设,滨海村落地域性色彩风貌遭到侵蚀并逐渐衰落,呈无序化、破碎化。滨海村落建筑色彩风貌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应强调文脉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将文化生态理论引入滨海村落的建筑色彩研究,结合NCS色彩体系进行量化分析,探索滨海村落建筑色彩的发展与文化演进的关系,以动态视角研究滨海村落建筑色彩风貌的演变规律,为色彩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李郇  郑佳芬 《规划师》2016,(8):76-80
近年来,我国掀起了乡村建设的热潮,艺术介入村庄改造为我国的乡村建设开辟了一条创新之路,推动了村庄物质空间和产业结构的转型,让村庄重新焕发活力。东莞下坝坊的村庄改造与文化创意相结合,以自下而上的方式着重从空间肌理再造、半公共空间营造和街巷空间内部化等角度进行空间改造,并将艺术、旅游等整合到空间中,在保留乡村特色的同时,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了传统村落的转型。  相似文献   

20.
聚集提升类村庄作为我国乡村的主要类型,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这类型的村庄往往都发展得比较成熟,对其规划建设的思路在于就地更新。文章基于“三生空间”的理论研究,从空间格局、产业前景、居住环境三个方面梳理对乡村更新规划的启示。结合上高县泗溪镇洋港村乡村更新规划实践,通过对其“三生空间”现状特征的分析,发现农旅供给不足、公共空间衰败、水系形态破坏的问题,确定产业规划发展、空间功能重构、整体风貌整治、乡土文化延续、农业生态保护的“三生”空间协同发展路径,为当下洋港村乡村更新建设指明方向,亦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聚集提升类村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