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随着乡村发展建设主体日益多元和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网红村”在我国乡村地区逐渐涌现。已有成果重点关注其空间生产过程,对网红村空间本身的演变过程及机制的探讨略显不足。研究以成都市蒲江县铁牛村为例,根据乡村规划建设主导主体的不同,划分其发展阶段,梳理过程中社会关系、主体行动与空间表征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究铁牛村空间演变的规律和机制。研究表明,铁牛村在政府的基础性作用和区位提升、要素循环、空间赋魅及主体博弈的过程中实现了向“网红村”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以媒介传播理论揭示网红现象、从管
理营销视角建言网红打卡点持续发展等方面已
形成一些研究成果,但对支撑打卡点网红化背
后空间特征的挖掘仍需展开。对感知觉理论解
读,梳理网络文本与感知觉关系基础上,建构
了空间感知分析模型;通过整理重庆市4个典型
网红打卡点的网络评价文本数据,从感知主题、
感知情绪2个方面对打卡点进行解读,进而通过
整体空间感知的总结,深入剖析数据背后呈现
出的空间特征,揭示出新媒介传播方式下,具象
征意义空间主题是网红打卡点IP的根本核心,
强特征性空间要素则构成了网红打卡点主题的
重要基础,并且该传播过程强化了目的性游览行
为,并弱化个体空间感知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城市开发的重点转向历史街区更新,认识和方法的不足给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很大挑战,对历史街区的合理保护与开发已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本文以重庆磁器口历史街区为例,从空间生产理论出发,对街区更新过程中的社会结构变迁、物质空间转变进行梳理;再对空间生产背后政府、资本、公众三方的利益诉求与博弈进行分析,认为磁器口街区更新过程是资本增值过程中对社会结构的破坏,由此产生新的空间需求,形成空间景观的重塑,这种方式无法实现历史文化的传承;最后在强调对原有社会结构保护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历史街区更新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6.
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和国家政策新要求带来的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机遇下,城市消费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的互动日渐密切,重塑着城市消费空间的外延和内涵,也孕育出新的消费空间形态——“网红打卡地”,成为当代城市消费发展的重要建构性力量,重塑着新时代的城市空间。一方面,网红打卡地空间清晰地透视了人们当下新的符号消费需求,完成了类型划分和场景拓展,并实现热度积累和热度变更,其发展和盛行也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虚拟空间中的消费价值观;另一方面,随着网红打卡地的出现,城市地理布局产生了一定的变化规律,空间热度持续集聚流动,城市实体空间形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以广州市代表性"网红咖啡店"为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初步探讨了网络平台对实体店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在网络与实体经营共生的阶段,网络一方面对实体店业绩具有短期促进效应,另一方面也造成经营者与消费者诉求的分化、视觉消费与实体消费的冲突."网红咖啡店"在对两种空间的互构和融合中,形成了一种... 相似文献
8.
9.
10.
随着我国城市更新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更新改造中对历史文脉和场所精神的延续留存.文章以江苏兴化金东门老街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集体记忆理论探索老街更新策略,首先,介绍空间集体记忆理论以及可应用于老街的运行机制和步骤方法;其次,运用理性与感性方式获取并归纳金东门老街的空间集体记忆要素;最后,将其提取并转化为街巷空间、建... 相似文献
11.
过去20多年以来,珠三角工业型城市东莞的制造业生产空间呈现显著的空间扩展和面积增长的态势(净增加300.3 km2),前期增长的速率和增长热点区的范围远远大于后期,增长热点区也由前期主要受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影响转变为受政策引导、大事件等硬调控影响。同时,城市绿地空间明显缩减和面积减少(净减少260.7 km2)的态势也呈现相似的特征变化:前期减少的速率和范围远远小于后期。制造业侵占绿地空间的速率从1995年(1.7 km2/年)开始缓慢上升到2005年(10.2 km2/年)时达到最大、然后逐步减小至2015年的3.1 km2/年,侵占的绿地空间面积占整体减少面积的40%。大量绿地空间被制造业侵占,虽然少部分废弃的制造业生产空间已有被绿化,但目前,东莞废弃的制造业生产空间已以每年1.7 km2的速度在增加。由废弃的制造业生产空间而产生的大量城市困难立地,是城市环境优化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巨大潜在空间,急需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特别是原属于高污染类产业的厂房,更... 相似文献
12.
13.
14.
要在城市由增量扩张走向存量更新的新时期,工业遗产的适应性再利用问题亟待关注。传统上从工业遗产作为功能载体出发进行再利用的方式存在种种问题,研究提出在空间媒介化转向的背景下,从工业遗产的本体出发,借助网红经济发掘其媒介化潜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造利用机制。首先是前端服务,对再利用进行分析和市场定位;其次是内容生产,探讨工业遗产空间媒介化和网红“出圈”的动力机制;最后是营销传播与内容消费,将工业遗产禀赋的文化价值和意义进行传递。在此基础上,研究以沈海热电厂及东贸库地段为例,具体提出了从前期策划分析、媒介塑造与意义生产,到营销传播与意义消费的转型策略,试图为沈海热电厂及东贸库的再利用提出方法,也为同类工业遗产的再利用研究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15.
空间生产视角下旧城文化空间更新过程与机制——以南京大行宫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旧城更新中公共设施的更新关系到城市公共空间的结构和城市空间的品质。基于空间生产的视角,从"利益-资本-权力"三要素出发,尝试构建旧城空间再生过程的分析框架。总结了南京大行宫地区文化空间更新过程的3个阶段,对应着3次空间分配过程,包括选址阶段的政策性分配、开发阶段的资本性分配、运营阶段的消费性分配。探讨旧城文化空间再生的机制,包括需求驱动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资本增殖机制。旧城公共服务设施的更新应该由政府主导,公共利益是主要的更新目标,而专业群体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我国旧城更新目标多元化,更新过程复杂化,空间类型多样化,旧城空间再生的重点应放在利益评估、资本整合和公共参与的体制完善上。 相似文献
16.
17.
基于GIS的城市洲岛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及影响机制分析——以南京市八卦洲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科学辨识城市洲岛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以南京八卦洲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Geoda空间分析功能、地理探测器的方法,定量分析了2007-2017年十年间城市洲岛乡村聚落空间演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聚落密度不断增大,空间扩张特征显著;聚落用地在空间上呈聚集性分布,且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聚落发展水平不均衡;水文、交通是影响八卦洲乡村聚落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相关政策等是影响该区域乡村聚落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针对空间差异,提出"重点发展、优先发展、有条件发展、限制扩展"的空间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8.
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是传统村落社会交往、文化展示和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具有丰富的内涵.本文以湘乡市壶天村为例,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分析古村落和现状村落公共空间的量化特征,对壶天村的公共空间演化特征进行量化分析,同时探求不同时间维度下村民活动与公共空间需求的关系,并对壶天村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
基于文化空间的研究视角,运用网络文本内容分析法研究传统聚落的文化感知及其文化空间规划实践。选取前童古镇作为案例地,通过网络文本爬取、内容分析编码及归纳汇总等研究步骤,构建前童古镇文化感知维度及内容要素,其中感知维度包括文化载体感知和文化内涵感知。在此基础上,分析前童古镇文化载体、文化内涵及文化空间之间的关系,提出以文化内涵可感性提升为目标的文化空间规划策略,探索传统聚落文化空间规划技术方法,从而提升传统聚落文化可感性,促进传统聚落及其文化的活态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