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数字时代中,建筑的传统定义和内涵发生变革,基于建筑空间的人与技术交互达到多元、多面、多维的高峰。后数字时代需要反思数字建筑的本质,重新挖掘与定位数字建筑的内涵,并阐释人、技术与空间的关系。文章以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数字技术的涌现为研究背景,围绕数字建筑的多重具身分类特征,分析其具身体验及具身恐惧,探讨数字建筑中具身临近下的人机共生超感知与新体验。数字技术赋能下的身体回归与挣脱,被视为认知科学下技术物化与人性化的竞争,同时可启发后数字时代建筑学的本体重构。  相似文献   

2.
从杰弗里·巴瓦的生平经历和实践作品出发,感受巴瓦由自身经历生发出来的肆意妄为而又精准得当的设计手法。巴瓦师承于现代主义,却超越现代主义。巴瓦平等看待建筑与环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并用拼贴的手法精准地把握设计过程。巴瓦始终关注人的实际体验,并且在其设计活动中注重多重感官空间体验,营造适居环境。  相似文献   

3.
建筑空间体验的过程就是认知主体对建筑空间的知觉、认知和评判过程,这一过程以肉身化的身体为基础,内在于现象身体,发生于现象空间,并程伴随着意义的产生。文章基于梅洛庞蒂的理论成果对具身化的建筑空间体验进行分析,试图运用现象学的理论来理解人对建筑空间体验的发生机制,揭示出建筑空间体验和认知的具身性。建筑师应该"具身"地思考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4.
巴瓦之庭     
尝试以巴瓦自己对建筑提出的标准——正确地通过景物建造——来评判他设计的3个庭院的设计优劣;继而以巴瓦自己建议的感知方式,来感知他这3个庭院在身体感知方面的得失。  相似文献   

5.
景观情境是景观体验时的综合形式,它将景观元素与空间融为一个整体,并将体验者带入景观空间中,成为整体环境的一部分。该文针对景观空间情境体验进行研究,在相关理论基础上,总结影响景观空间情境体验的三类因素,包括:非物质元素利用、创构具身体验、从形式到空间,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促进,唤醒了体验者的感知,从而实现了人与景观的互动交流。  相似文献   

6.
闫超 《建筑技艺》2020,26(8):80-83
在当代关于建筑与结构关系研究的语境下,结构表达是建构空间体验的核心问题,而身体又是衡量结构表达的关键媒介。从建筑结构的具身感知出发,讨论了身体与结构之间形成通感经验的基本原理;进而对身体维度上结构真实性与表现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思辨;最终对建筑学中结构形式表达的具身化程度及其在当代数字建筑学中的意义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7.
为了将感知与人性维度融入到结构设计中,由结构与身体的对比作为出发点,通过引入认知神经科学近年来对具身感知的研究成果,以大舍建筑为例,从神经科学的视角重新解读其基于身体的结构思考,意图将神经科学中具身感知的原理与结构设计结合起来,进而梳理出一种可以连接结构、空间和身体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8.
田香 《建筑与文化》2014,(7):156-157
本文从漫步式体验的角度出发,对波尔图建筑学院进行解读,发现作品演绎着空间的漫步性,通过剖析和解读建筑作品,探讨建筑漫步式体验如何运用在建筑空间要素设计当中以及空间秩序如何有效地被感知,回归到对人的关怀,对人本身的各种知觉感受,经验和记忆的尊重与引导,以期漫步式体验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实现,为当下及未来的建筑设计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四川建材》2015,(3):285-287
在当代建筑学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设计基础教学中,体验与感知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专业教学中,除了教授学生建筑的基本要素和各类专业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体验建筑的核心内涵——空间的设计,另一方面获得建筑空间建构的技能。因此,在建筑教学中设置建构课程是学生直接感知并亲手构建体会建筑空间的重要途径。开放式教学的目的正是基于通过建构模型的设计与训练,使学生更广阔地接触建筑的制约元素及内涵。  相似文献   

10.
在具身认知理论研究的启发下,将对古典园林的研究重点放在空间机制与身体媒介的关系上.从山水绘画入手,阐述山水画发展过程中山水与人物关系的转变,以及当中具身性的形成特征.以此为基础,对明清时期江南园林中的具身性进行剖析:通过身体感知,园林创造出了"移花接木"的现象真实;通过身体安放,实现游者在失真尺度中的虚拟体验;两者结合...  相似文献   

11.
建筑作为城市视觉感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外立面色彩的规划在当今快速感知城市状态下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城市色彩动态调和模式作为城市色彩规划发展中新型元素,对城市空间整体规划和城市感知程度整体把握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从色彩的基本调和模式出发,讨论固有调和状态与相对运动状态下的色彩变化规律,从而对动态感知特性下的街道建筑进行分类,对动态调和下的城市建筑色彩设计提出想法,从而达到以人为主体体验街道建筑、提升整体城市感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在杰弗里巴瓦的项目中,建筑材料获得的途径有限,但他以独特的、可辨识的设计风格在世界各地产生了持久的影响.通过分析其晚期三大酒店中材料的选取和运用,探究背后的原因及其设计目的 ,并试图解释巴瓦在面对不同场地条件时,如何精到且真实地运用材料处理建筑和自然的关系,带给人丰富的空间体验感.  相似文献   

13.
致力于研究建筑空间中基于AI技术的感知与交互,探索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善建筑环境的感知和交互体验。首先,对建筑空间中感知和交互的基本概念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其次,归纳总结了目前常见的AI技术在建筑空间中的应用,并设计了一套基于AI技术的感知与交互系统架构;最后,探讨了AI技术在感知和交互系统中的发展方向与挑战。研究对于推动智能建筑发展,提升人们在建筑空间中的舒适度和便利性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数字媒体时代,建筑的"在地性"被一再冲击,真实的建筑空间在人们视觉感知中的占比逐渐弱化于虚拟的数字影像空间。对传统建筑元素而言,历史带来的天然距离使得人们对其的认知与感知越发依赖数字影像,但正是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传统建筑元素于当代创作情境中得到了建筑形式与文化元素的延续与创新。文章以唐朝建筑元素为例,结合数字动画影片,依托数字技术拍摄的真人影视剧,阐述在数字技术支持下唐朝建筑元素的当代再创作。  相似文献   

15.
蔡依琳  柯桢楠 《城市建筑》2023,(18):30-32+36
在网络教学空间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校园的物理空间依旧具有其重要性,校园边界空间作为校园与城市间的界和域,仍属于校园空间的一部分,是校园文化价值观传递的重要窗口,也是城市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文章基于具身认知理论,以厦门大学思明校区白城地块为例,总结高校边界空间的景观设计策略,并基于感知系统的五种具身性交互体验进行景观设计。  相似文献   

16.
首先阐述斯里兰卡建筑师杰弗 里·巴瓦对建筑内外连续性景观体验的塑 造。在此基础上以其职业晚期的三个典型作 品中建筑与景观的关系为切入点,分析了建 筑师为了塑造室内外连续的景观体验,在平 面布局、空间尺度、景观边界、以及物件陈设 等四个方面展开的设计操作。进而探讨一种 突破建筑内外边界的景观营造法,创造室内 与室外、人工与自然之间的连续体验。  相似文献   

17.
斯里兰卡建筑师杰弗里·巴瓦的建筑成就,通常被视为南亚地区将现代性和地方性高度融合的典范.论文试图突破以现代主义为核心的主流建筑学价值体系与可识别标签,从非识别体系的角度来探讨巴瓦的建筑世界:其独特的图纸世界和生活世界,相对主义的立场、拿来主义的策略和实用主义的方法,糅杂的构筑体系以及世俗中的精神空间.同时认为,巴瓦所达到的建筑高度可以成为当代建筑师在寻找识别体系之外的建筑学拓展的一个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具身认知理论研究的启发下,将对古典园林的研究重点放在空间机制与身体媒介的关系上。从山水绘画入手,阐述山水画发展过程中山水与人物关系的转变,以及当中具身性的形成特征。以此为基础,对明清时期江南园林中的具身性进行剖析:通过身体感知,园林创造出了“移花接木”的现象真实;通过身体安放,实现游者在失真尺度中的虚拟体验;两者结合,最终以身体模拟的方式,实现叙事与联想下的时空消融之境。  相似文献   

19.
从设计本身对斯里兰卡建筑师杰弗里·巴瓦的建筑进行分析,选择"屋顶"进行研究,力图通过屋顶设计在巴瓦建筑宴践中的变化和发展,从5个方面揭示巴瓦建筑设计中的一条"从‘限制'到‘连接'"的理性线索。  相似文献   

20.
在具身认知理论研究的启发下,将对古典园林的研究重点放在空间机制与身体媒介的关系上。从山水绘画入手,阐述山水画发展过程中山水与人物关系的转变,以及当中具身性的形成特征。以此为基础,对明清时期江南园林中的具身性进行剖析:通过身体感知,园林创造出了“移花接木”的现象真实;通过身体安放,实现游者在失真尺度中的虚拟体验;两者结合,最终以身体模拟的方式,实现叙事与联想下的时空消融之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