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夜间城市是夜间消费的空间载体,夜间步行是夜间消费的行为载体,城市的建成环境对人类步行出行的影响是客观且显著存在的。聚焦于夜间时段,依托于南京市居民出行的活动日志和GPS与GSM调查,根据不同出行目的将居民步行行为分为休闲型步行和功能型步行,构建多元回归模型探究建成环境和城市灯光对居民夜间步行长度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1)夜间步行长度与年龄、灯光强度、POI职能丰富度、商业设施密度显著正相关;与住宅密度、交通设施密度、建筑密度显著负相关;(2)休闲型步行和功能型步行在路径时长、影响因素方面存在差异。基于研究结果,对如何构建更加健康的夜间城市提出相关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街道空间设计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海口市海甸岛为例,从丰富度、密度、可达性三个方面研究城市街道活力。本研究基于POI、LBS数据,运用shannon-wiener指数、熵权TOPSIS分析方法,对海口市中心城区的城市街道空间载体和街道活力进行量化排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海口市海甸岛的高活力街道多为生活型街道,排名前五的为三西路(0.0867)、海岸路(0.0822)、二东路(0.0785)、三东路(0.0694)、五西路(0.0617)。经分析,有效经济类载体对街道活力的产生有较大的贡献作用。 相似文献
3.
4.
以上海市外环线以内10个城市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OLS与GTWR回归模型,建立了游憩活力与公园内部空间特征及外部环境特征的联系,探索了游憩活力的影响因素和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1)城市公园游憩活力在时间层面上存在差异性,而在空间层面上存在聚集性,城市公园特征对游憩活力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2)游憩设施密度、草坪覆盖率等指标呈现出稳健的正向影响,但水体覆盖率、归一化植被指数等的影响情况随着时空变化而改变;3)道路条数与居住商业用地比对公园活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地铁线路条数与公交站数量的影响并不稳健,随空间变化而产生较大差异。结论为高密度城市公园的有机更新和活力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5.
建成环境功能多样性是提升街道活力的有效途径。然而,各功能之间应该如何混合,不同的功能复合模式如何影响街道活力,不同类型街道空间的影响机制是否存在差异,都缺少明确答案。选取建成环境功能多样、涵盖多种街道类型的南京西路街区为案例,使用移动互联网LBS定位数据和POI数据分别测度街道活力和功能多样性。从街道活动强度和稳定度两方面,分析功能多样性对街道活力的影响,并针对性地对南京西路重要路段提出优化策略。发现居住-就业功能的平衡可以显著提升街道活动强度,居住-商业功能的平衡有利于维持街道活动强度的稳定,此外,外部环境设计对街道活力的影响不可忽略。为活力街道的更新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6.
城市滨水区更新尤其是公共空间的品质提升,确实发挥着集聚公众活跃社会、升级产业提振经济等活力复兴的重要作用。得益于新工具和新数据的普及,基于城市空间类型形态的空间要素测度及基于时空行为和功能设施的空间活力测度均取得大幅进展。因此,从时间、空间分异角度跟踪循证深圳茅洲河碧道更新项目的研究,通过对其建设周期始末状态进行比对分析,尝试基于多源数据测度社会活力的复兴和经济活力的提振,从而探究滨水公共空间要素更新对活力变化的影响作用。在时空分异视角下对滨水更新跟踪测度的研究方法,更加直接地揭示包括多样功能的置入、场所品质的提升等滨水公共空间要素的更新,从不同程度上带来了空间活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城市活力代表城市的生命力,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在城市活力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例探讨以营造城市活力为导向的城市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8.
9.
10.
上海市中心城区夜间活力的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规划》2019,(6)
城市夜间活力是一座城市的现代化程度、经济发展繁荣程度和人口活力的集聚程度的重要反映。对城市夜间活力的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研究,从而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满足城市居民活动需求显得日益重要。利用手机信令数据,对上海中心城区的夜间活力展开定量探索,可视化地表达城市夜间活力的空间分布特征、时空变化规律、不同类型夜间活力的分布差异,并对不同半径范围内的用地布局混合度与夜间生活活力值的相关性变化进行定量测算,探讨用地布局对夜间活力形成的影响。研究表明,上海中心城区的夜间活力主要呈现出商务区块状集中、内环内连绵成带的空间分布特征,产生城市夜间活力的主要业态为商务办公、酒店住宿、夜间娱乐休闲场所、批发市场、快递物流等,且不同类型的夜间活力的空间分布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相关性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公共设施用地的大范围集聚正效应略强于居住用地,相反工业用地在周边的集聚具有负效应作用。地块自身以及其距离500m以内的公共设施用地和居住用地的混合布置对地块的活力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据此,可为城市夜间活力提升策略中的用地混合、业态布局等方案拟定提供方法支撑与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董文辉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3,(2):141-143+149
公园活力是衡量其空间形态和价值的首要目标,而公园游客的日常游憩活动则是公园活力的源泉,本研究运用手机信令数据、网络地图开放数据等多源数据对北京市延庆区城市公园游客的游憩活动进行了全面分析,探究公园游客在工作日、周末和节假日不同日期类型、不同年龄段、不同时段的游憩特征,总结了以公园为主体和以游客为主体的供需关系之间的空间分布特征,归纳总结出从宏观到微观层面可能对公园活力产生影响的各类因素,形成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运用相关性分析确定影响公园活力的具体指标,针对性地提出建成公园的改造优化建议,提高公园活力,推动城市公园体系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绿地与城市功能空间具有交互促进或抑制的作用关系,该作用的空间形式及强度演化规律仍有待揭示。在15分钟生活圈和斑块尺度,借助规划与土地部门的土地利用数据,利用经验贝叶斯验证的空间自相关和MPI、MNN指数,对南京主城区2004、2012、2017年绿地与城市功能空间的空间关联水平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绿地与各功能空间的数量分布具有一定相斥性,强弱分化逐步加剧。(2)在15分钟生活圈尺度,绿地与水域、交通、居住的整体空间相关性最强,与水域、交通的关联性持续较强,与居住则具有一定滞后性。绿地与各功能空间形成绿地核心区、城市核心区和一般发展区。(3)在斑块尺度,绿地与交通、居住、水域、商服的空间聚集性突出,与交通的关联性持续加深加强,其余则有先减弱后增强的趋势。成果可深化绿地与城市空间交互作用理论,为绿地与城市功能空间的高效协同发展、宜居美好生活环境的营造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双重推动下,无论是城市数量还是城镇人口规模均呈快速增长态势,在给国家和社会快速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出现了城市蔓延性扩张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发展低效率等不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借鉴美国等国家城市增长管理(Growth Management)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介绍了在开展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中,结合我国当前国情与制度环境所尝试进行的规划编制技术与政策工具应用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15.
商业空间布局与人的时空行为不匹配导致出现大量使用效率低下甚至空置的商业空间,研究通过手机信令数据、微博签到数据以及POI兴趣点分析等多源数据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商业空间布局与人的行为特征,针对南京市雨花台区城市商业空间高供给低需求、低供给高需求,提出商业空间中心体系与时空行为热度相匹配、商业空间布局与时空行为强度相匹配、商业空间布局与时空行为强度相匹配的规划对策,优化商业空间布局与业态。 相似文献
16.
城市公园承担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功能,部分城市公园使用效率低、全天活力不足等现状问题引发了关于如何切实提升城市公园品质并满足人群游憩需求的思考。人及其活动是城市公园活力的使用主体与外在表征,手机信令数据的实时性、规模化等优势特性让定量分析城市空间人群行为特征、把握空间活力本质成为可能。选取苏州中心城区23个城市公园,基于活力视角分析城市公园人群时空特征;采用时空间分析法,以人群规模、人群密度作为测度城市公园活力高低的直接指标,由此得到4种活力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借助SPSS分析工具进行城市公园活力与影响要素相关性分析;最终提出城市公园建设应重点考虑周边建筑人群等要素,进行复合式开发和关注公园节点设计,以期全方位提升公园活力。 相似文献
17.
18.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竞争力逐渐成为推
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而文化设施作
为城市文化的物质载体,日益成为关注焦点。以
2010年、2015年、2020年武汉市文化设施的POI
数据为基础,运用标准差椭圆、平均最邻近距
离分析和核密度分析法,结合地理探测器的应
用,探讨文化设施时空分布格局和影响因素,并
据此为优化特大城市文化设施布局提出建议。
研究发现:第一,武汉市文化设施总体上空间分
布差异大,数量持续增长但增速减缓,具有在中
心城区集聚、圈层式递减、向西南方向扩散的特
征;第二,不同类型文化设施时空分布异质性明显,2010年以来,以公益性质为主的文化设施呈向
心低密度集聚的形式,向城区外围蔓延的态势日趋明显,集聚程度逐步下降。而以经营性质为主的
文化设施始终呈向中心城区高密度集聚的形式;第三,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文化设施格局的首要
因素,人口规模和区域面积是基础因素,两者具有时间稳健性,交通通达度是强化因素,但其影
响力随时间推移可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9.
城市活力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表征。第三空间作为除了工作与家庭以外的另一种空间形式,是增强城市活力的重要载体。良好的街道可达性、充足的功能混合度及适宜的建设强度与建筑形态等是产生城市活力的空间基础。但是,现行城市设计中的第三空间布局往往是基于感性“设计思维”,缺乏对城市活力相关要素的理性分析。本文以武汉为例,探讨第三空间活力与哪些空间要素相关及如何相关等问题,进而构建以活力为导向的第三空间城市设计模式。研究过程:首先,建立与第三空间活力相关的要素库;其次,以武汉现状最具活力的地区为样本,利用多源数据量化要素库及第三空间活力,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构建数学模型,研究提出第三空间布局的普适性建议,并归纳第三空间布局的量化方法,以期在城市设计实践中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20.
夜间经济是城市经济的重要内容,是彰显城市特色与活力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夜间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从夜市到商圈,再到集聚区的升级过程。同时,步行街、地摊经济等夜间经济的载体也逐渐向产业化、专业化及品质化发展,折射出人们生活和工作方式的转变。本文将以新疆石河子市幸福路商业步行街夜市为例,探索针对城市街区型夜间空间的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