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骑行接驳是解决轨道交通站点"最后一公里"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共享单车对于轨道站点接驳具有重要作用,它的出现大幅度提升了轨道交通的服务能力和出行品质。传统问询调查缺乏对慢行接驳的有效采样,而模型推断又缺乏实证数据验证,新型信息化数据有助于解决该问题。以天津市为例,融合手机信令数据与共享单车数据,有效识别接驳各轨道交通站点的共享单车骑行记录,实现对轨道交通站点的共享单车辐射范围的准确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纳轨道交通站点共享单车辐射范围的4种基本空间形态类型,并揭示不同类型与所处区位、道路密度、周边城市开发情况的相关性。针对不同的接驳形态类型与站点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城市用地开发策略和交通接驳设施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2.
共享单车复兴了城市慢行交通体系下的自行车出行系统。其作为承担人们日常出行最后一公里的交通主力,在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接驳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以合肥地铁1号线为例,通过实证的方法分析使用共享单车接驳地铁的使用者特征、地铁站单车辐射距离内基本情况、轨道交通流量特征以及公交接驳地铁分担率情况等影响其接驳利用率的主导因素,探讨如何提高共享单车利用率,以建立起其与轨道交通高效、通畅、安全的整体接驳环境。  相似文献   

3.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背景下, 共享单车作为高效、便捷、绿色的出行方式,对 建设低碳城市具有重要意义。以厦门岛为例, 利用共享单车轨迹数据、百度街景等多源大数 据,挖掘共享单车出行时空特征,并基于服务 设施密度、功能多样性、交通可达性、骑行视觉 舒适度、骑行设施完整度等原则建立了骑行空 间品质评价模型,运用四象限法与地理加权回 归(GWR)模型,解析人本尺度下的“单车出 行—空间品质”的耦合关系。研究发现:厦门 岛的共享单车出行形成了“多点一轴”的空间格 局,骑行网络以地铁站点为核心向外扩散。“单 车出行—空间品质”的四象限分析将各路段划 分为高出行—高品质、高出行—低品质、低出 行—高品质、低出行—低品质四种类型。GWR 模型分析显示,骑行品质要素在不同的路段对单 车出行的影响差异显著。基于此,提出构建层级 化的站域慢行“微中心”、开展差异化的街道空间重塑的规划响应策略,为城市慢行系统多尺度空间优化提供了“定点”与“定向”的理论支撑与 优化思路。  相似文献   

4.
章慧洁 《城市建筑》2023,(4):111-113
在“智慧城市”“绿色出行”等全球共识背景下,建设步行、骑行友好型城市成为新时期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作为城市慢行系统的一部分,共享单车不仅可以满足基本出行,服务公交接驳,提升交通韧性,还逐步影响市民的出行方式和城市空间格局。如何精准解决共享单车在城市非机动车道和道路网络中所面临的问题是当前亟待探讨的问题。为了优化城市非机动车道优及路网,文章通过实地调研和发放问卷的方式,对兰州市城区主要道路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城市共享单车的最前沿资料和优化案例提出对策,为我国非机动车道优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自2016年共享单车出现后,一方面对方便群众短距离出行、完善接驳公交系统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其带来的城市治理问题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成都的骑行指数在摩拜单车的新一线城市中长期排名首位,具有一定的研究代表意义。文章通过对成都中心城区2019年共9 d的摩拜公司的共享单车数据分析,从骑行时段、骑行时长、骑行地区、骑行通道等方面研究共享单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从规划管理角度提出骑行空间、停车设施、配建指标等方面的具体规划要求,为针对共享单车的规划管理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共享经济的到来让共享单车成为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重要交通工具,它带给人们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随意乱停乱放的问题.通过对国内外共享单车停车模式发展的梳理,结合南京市不同城市空间场所共享单车停放状况的调查,文章采用SWOT方法分析了不同城市空间场所共享单车停放的优、劣势,机会与威胁,提出共享单车停放模式的优化对策,以实现共享单车与城市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北京汽车限行越来越严格,摇号中签率越来越小,停车位日益紧缺,提高了民众买车、养车的成本;私家车占地大、利用率不高,加重了北京的拥堵和空气污染,共享汽车正是基于目前汽车消费现实应运而生。推广阶段的共享汽车面临很多问题,其中困扰最大的就是停车位和充电桩和的布点不密集、空间规划不足,数量与车辆保有量不匹配,导致共享汽车形不成规模用户体验不高。本文对国内外共享汽车的发展概况进行梳理,借鉴经典成功案例探索北京中短途出行的新模式;提出共享汽车投放、停车位置、充电设施空间规划策略,及政府应提供的政策和立法支持。创建环保、便捷的无缝接驳公共交通系统,升级汽车消费观,改变现有占地多、空座率高的汽车高碳消费模式,有效减少城市拥堵和污染。  相似文献   

8.
《规划师》2017,(10)
共享经济为城市绿色、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现路径。作为共享经济的产物,共享单车在影响城市居民日常出行方式的同时,也在慢慢改变城市的空间格局。从城市规划的视角看,共享单车使用的规范化本质上是解决空间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针对共享单车随处停放给城市管理带来的挑战,文章利用北京市建成区2017年5月10日至5月25日摩拜单车的使用数据进行了用户骑行行为的时空间特征分析,结果发现,工作日的骑行存在明显的早晚高峰时间特征;在公共交通和商业、餐饮等空间要素的影响下,骑行存在不同的空间特征,具体可划分为潮汐型、单向型、松散联系型、距离容忍型和紧密联系型5类骑行区域。基于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共享单车停车设施布局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比共享单车和城市公共自行车引出了目前国内各高校内自行车运行系统的发展现状以及待解决的问题。并以东北林业大学校园内部为例,通过对校园内部调查问卷和对共享单车需求状况的分析,结合目前已有的共享单车APP及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系统,提出了基于校园一卡通和手机蓝牙/CPS功能的东林校园有桩式共享单车APP,对APP的功能设计及结构和页面设计进行简要阐明,从而对目前高校共享单车租赁系统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0.
在过去的几年里,共享经济这一新兴经济形式发展迅速,共享单车作为其最具代表的产业得到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由于共享单车的经济性、环保性、快捷方便性,开始选择骑共享单车出行。反观大部分城市中的自行车道的设置及其合理性却远跟不上共享单车的发展趋势,共享单车不得不与行人和机动车"共享"城市道路空间,引发大量安全隐患。因而本文通过解析传统城市自行车道的发展及其问题,并结合共享单车的特征,提出当前自行车道构建要求及相关策略,为共享单车的有序发展作出相应指导。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8,(1)
共享单车作为一种新生业态,凭借其随借随还、扫码开锁、无桩停车、租金低等优势,迅速获得广大用户的追捧。作为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的一种补充,共享单车的出现符合城市绿色健康长久发展的理念。然而随着共享单车行业的不断发展,一系列治理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对政府治理共享单车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找出政府在治理共享单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单车租金监管,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以期为政府有关部门在改善单车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现代城市居民生活呈快节奏、需求多样化、功能社会化等特点。由于住宅空间面积有限,而住宅内部各项功能使用频率及利用效率不均等,部分在住宅中属于低频低效且公共性较强的功能空间,可尝试逐渐向社区转化,采用共享模式,既优化住宅户内空间,又提高资源设施的利用率。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共享经济与共享模式越来越多地融入居民日常生活中。以现代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需求为导向,整合可共享的功能,进行集约化设计,并基于建筑学专业知识和设计技能,引入社区"共享盒子"设计理念,从功能分类、模块化设计、布置方式和应用实例4方面进行探索,以便为现代社区居民提供便捷的共享服务,同时为社区公共服务及配套设施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无桩的共享单车近年从中国兴起,并因其灵活性、便利性和健康益处,在全球许多城市受到广泛欢迎。论文采用大样本共享单车实际骑行数据,以深圳市为例,探讨了影响共享单车使用的因素,特别是绿化因素的影响。采用网络爬虫方式,获取全市两天共24.8万辆可供使用的共享单车的信息,共被使用901760次,数据分析发现共享单车的使用在空间分布上很不均匀。回归分析证实了街景绿化对骑行的积极影响,且发现绿化覆盖率对骑行的影响微乎其微。结果还表明,自行车投放密度、用地和建筑环境、交通环境、兴趣点密度等因素与共享单车的使用显著相关。论文建议通过增加共享单车的投放密度、增加自行车专用路网、改善建成环境、增加立体绿化等措施,提高共享单车的使用率。  相似文献   

14.
共享单车快速发展、大学在郊区新建校区的背景下,大学校园出现了空间尺度大、人车矛盾冲突、校园人性化不足等问题。以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为例,基于PLPS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分析校园慢行交通现状以及共享单车出现对慢行交通的影响,提出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慢行交通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5.
适宜的慢行系统的构建,是轨道系统良好运行、与城市衔接的助力与纽带.文章通过对国内外轨道建设相对成熟的城市进行分析,归纳轨道交通站点区域慢行系统特性:宏观上空间网络化、资源增值化,中观上慢行路网高密度化、路径连续化、地上地下的一体化,微观环境设施精细化、人车互联慢行友好化特征.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热点,提出空间上网络推进、人本理念的要素提取以及共享单车的接驳的慢行系统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7,(4)
共享单车作为一种新型的出行方式,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共享单车App软件也层出不穷。然而随着使用的人越来越多,共享单车App软件的崩溃问题逐渐爆发出来,许多用户反映上下班高峰期时,经常会出现登陆不了等状况。要提高共享单车的使用率,进一步扩大市场范围,在全社会普及低碳出行的理念,就必须优化管理共享单车App的运行系统。本文简单介绍了共享单车的出现及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并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之上,分析了后台管理系统的几项优化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适宜的慢行系统的构建,是轨道系统良好运行、与城市衔接的助力与纽带.文章通过对国内外轨道建设相对成熟的城市进行分析,归纳轨道交通站点区域慢行系统特性:宏观上空间网络化、资源增值化,中观上慢行路网高密度化、路径连续化、地上地下的一体化,微观环境设施精细化、人车互联慢行友好化特征.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热点,提出空间上网络推进、人本理念的要素提取以及共享单车的接驳的慢行系统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8.
移动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推动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同时,也促进新的活动空间类型不断浮现。基于共享单车出行的居民活动空间即为代表。使用摩拜单车骑行数据,分析广州老城区共享单车出行OD 点的时空间分布特征,重点探究高峰期OD 点密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共享单车工作日的出行具有明显的早晚高峰特征,在高峰时段集中分布在地铁站点和主干道周边;休息日的出行高峰时段为午间和傍晚,主要分布在各游憩场所。居住、公交站密度均对工作日和休息日出行高峰OD 点密度具备影响,地铁站、游憩密度则分别仅对工作日、休息日高峰OD 点密度具备影响。研究认为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需要共建共享单车动态实时监测与服务平台,以实现对相关企业投放、调配单车工作的指引和监控。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9,(9)
共享单车的蓬勃发展,对社会的发展是有着积极价值的,但因法律的欠缺,共享单车所带来的风险也屡屡出现,其中押金方面的法律问题尤为突出。通过对共享单车押金存在法律风险的探讨,从法律层面提出了共享单车押金监管的具体建议,为立法的优化、执法的展开提供了帮助支持,对消费者权益保护及共享单车行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也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城市空间与行为集体特征总是相互影响的。"接驳"作为城市空间与轨道交通的连接关键,相关研究多从交通层面出发,缺乏更大范围的城市空间一体化视角。在原有相对狭义的"接驳"概念基础上提出"综合接驳"概念。通过调研重庆等多个城市的典型站点,解析站点影响域、交通行为与非交通行为等多个基本要素,从而明确"综合接驳"的概念。据此进一步建立起城市轨道交通综合接驳的特性及层级目标,初步揭示了城市空间与综合接驳的关联机制,为站点影响域空间优化奠定了实证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