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清末及民国初期的影像和绘画为主要研究材料,对18世纪末珠江三角洲入海口区域疍民建筑和聚落的形态演进过程进行整理和还原。主要针对形成于沙田围垦土地上的小型聚落,考察其线性的分布方式、依靠堤坝建立的寮屋建筑,以及在由船居到陆居的过程中疍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并探讨了海洋环境向陆地环境的演进与疍民建筑和聚落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文章认为,珠江三角洲的水土环境变化及沙田围垦活动,是影响和推动珠江流域的疍民生产生活方式、居住建筑空间演变和渔民聚落呈现线性延展分布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谢毓婧  赵晶 《城市建筑》2022,(7):174-178
海上聚落是一种独特的乡土聚落景观,是近年来伴随着近海养殖产业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种聚落类型,同时也是疍民文化的新载体,具有特殊的研究意义。本研究以福建省三沙湾地区的海上聚落为研究对象,从文化景观的视角出发,分析人海关系发展的自然基础和人文基础,探究海上聚落的成因。现状海上聚落中呈现出了内在的人海依存关系和外在的人海空间联系特征,是海上聚落文化景观的核心。研究为疍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海上聚落的有机更新奠定了基础,对探索海上空间、挖掘海洋文化等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江南水乡和岭南水乡传统聚落形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瑛  潘莹 《南方建筑》2011,(3):70-78
本文以江南水乡和岭南水乡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地的聚落外部自然人文环境系统的比较和聚落形态系统的比较,反映了广府民系和越海民系居住文化的差异,也能深层次的揭示外部综合环境对于聚落形态和住居模式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李敏茜 《城市建筑》2013,(14):4-4,6
本文通过传统岭南水乡聚落意象的文化提炼,结合广州亚运媒体村项目工程设计实践,以岭南传统居住聚落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文脉延续传承的研究,探索现代社区中的传统岭南人居空间设计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疍民是广府人的一支重要祖先,疍民文化源远流长,拥有7000年历史的疍民有着与水共生独特的人文性格。研究以广州紫泥堂艺术小镇民宿“疍居”的建筑设计过程为例,提出顺应自然的生态设计、人文精神融入空间设计、提升人居环境的材料应用等主要设计方式。对疍居民宿建筑设计进行大胆探索与创新,剖析广府人低调务实、能藏能忍、豁达开朗、敢为人先的人文性格特征,通过空间设计进行人文性格的转译,并以此唤起广府特有的疍家文化时代记忆,为建筑空间设计融合地域人文性格设计提供实践经验与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黔东北地区传统聚落的民居建筑为研究对象,具体挑选传统聚落较为集中的石阡县来进行研究,分别对石阡县传统聚落中的传统居住建筑、传统公共建筑和现代建筑进行了描述分析,总结出当地传统聚落建筑景观特征,以期对黔东北地区传统聚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黄土窑洞是一种古老的居住建筑形式,它具有朴素的生态学思想,以及隐涵着的永恒之道。论文结合延安枣园村的规划设计,通过对窑洞居住形态、当地生活方式、枣园文化环境的三个方面──纪念地文化、乡土文化、外来文化的分析,以及对枣园基本生活单元设计构思的介绍(涉及生活单元模式、平面与空间组织、环境与单体建筑设计等)。尝试吸取传统手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材料,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8.
交往与社区营造──未来城市社区结构形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往与社区营造未来城市社区结构形式探讨●聂兰生●宋昆一、不同社区中交往活动的特点1传统聚落中的交往活动。居住生活中的交往活动是以家居的地缘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一种群居方式。我们通常所讲的邻里,就是这种通过地缘的邻近关系,将以血缘关系所组成的家庭单位联...  相似文献   

9.
梁乔  周正楠 《新建筑》2005,(5):73-75
以我国大量存在的传统文化街区的居住环境与居民的现代生活需求存在巨大矛盾为研究对象。在进行重庆磁器口古街区保护和更新时,从人性化的角度上提出了双系统模式以解决矛盾,即通过修缮和清理,保存和恢复历史的街巷、院落空间及民居建筑形式,以保护完整的当地的历史文化系统;根据所在的特殊地理环境,通过修建现代城市生活环线和沿环线对住宅进行模式化加建,为古街区居民营造现代城市生活系统,建立起人和物、整体和局部、传统和现代同时考虑的双系统模式。  相似文献   

10.
白洁  阎涵  胡晓海 《室内设计》2020,(4):117-124
呼伦贝尔草原地区草畜双承包责任 制 ① 实施以后形成了定居定牧的居住生活 ② 方 式,由于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被动改变,传统 草原社区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继而引发牧 民居住生活、传统文化、草原生态环境等各 个层面的变化。本研究将共生理论引入到草 原社区的研究中,从居住生活、文化传统以 及草原环境三个方面对传统草原社区和当前 草原社区进行比较分析,同时通过对典型草 原社区滚诺尔嘎查 ③ 的田野调查,依据共生 三要素,建立草原社区中“居住生活共生、文 化共生、环境共生”的共生关系,提出具体共 生措施,构建共生型草原社区,旨在为草原地 区社区建设提供借鉴,从草原社区建设的角 度探寻提高牧民生活水平、传承草原传统文 化以及草原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建筑不仅是一个可以居住的物质环境,还是一种艺术创作,是人们精神寄托的情感空间。这也正是建筑审美与文化的内涵所在。通过土家吊脚楼民居与审美文化特征的研究,从吊脚楼单体结构空间到聚落空间,从人文建筑装饰到自然景观,再从物质生活到精神文化,对鄂西土家吊脚楼进行审美文化研究,并透过土家传统建筑审美角度,探索能否将这些传统审美文化灵活应用到现代建筑与新农村建设中,这对土家吊脚楼的传承与保护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2.
营建融于自然、具有精神文化灵魂的居住环境 ,是现代人对居住环境人性化的共同追求 ,也是我国现代居住环境设计与建设关注的热点课题。本文仅从传统聚落环境充满自然活力、富有强烈人性情感和乡土文化的环境特质、探析环境精神文化的创造理念、智慧与实践的文化积淀 ,以理解传统聚落文化真谛 ,寻求继承与创新现代居住环境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随着对传统聚落的旅游开发力度逐年加大,在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对原有的空间格局、建筑风貌、民俗习惯破坏严重,一些传统聚落因旅游开发,面临生态环境恶化、历史风貌丧失、居住功能退化等诸多问题。在发展传统聚落旅游的过程中,尽量保护传统聚落的文脉传承,丰富传统聚落独特的文化内涵,赋予传统聚落新的功能,使传统聚落焕发新的光彩。本文在分析云盖寺古街聚落现状之后,对传统聚落居民点的文化传承、建筑风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一系列的优化策略,从而对聚落居民点进行高效的旅游开发,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创造和谐的人居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4.
扈炜  戴涛 《四川建筑》2000,20(Z1):161-164
"中海名城"是中国海外集团在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开发的首个大型居住小区项目,根据该项目的市场定位和区域条件,拟开发成大型的都市休闲居住社区,将"现代欧风社区,天府文化生活"作为项目开发的主体立意,潜心塑造中西合璧的居住氛围的社区文化,将现代欧风居住设计与成都人的生活方式相结合,充分体现西方建筑文化与传统巴蜀文化的双重内涵.  相似文献   

15.
刘顺平 《江西建材》2022,(11):196-197+202
闽南文化是我国重要的民系文化,具有特殊的生成范围、表现特征、历史内涵及特有的建筑特征。文中分析了闽南建筑特征,围绕传统乡村聚落有机更新、提炼元素、丰富文化精神内涵、融合等方面,重点探究了现代建筑设计应用中融入传统闽南建筑元素的问题,提高了现代建筑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6.
马成  陆邵明 《新建筑》2014,(4):107-111
在环境日益恶化、土地人口压力渐增的今天,水上建筑可视为一种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类型,是对未来人居环境探索的拓展。通过文献调研和案例分析等方法,从演变历程、应用状况、现实意义等几个方面对水上建筑进行详细介绍,并以水上建筑在荷兰的发展状况为例,对当代水上建筑优缺点进行综合评价,期望为水上建筑理论的系统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范路  易娜 《建筑师》2006,(2):36-44
提到传统聚落,人产首先会想到山水之间的民居、村落。它给人一种自由、丰富、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然而说到现代建筑,人们首先会想到:“少就是多”,“住宅是居住的机器”等宣言。随之杨到的是光滑的白墉,大片的玻璃以及冰冷的,反自然的机器美学。通常在人们心目中,传统聚落和现代建筑是相关甚远的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传统聚落多种多样,文章通过研究陕西省李泉镇袁家村聚落,从聚落整体布局状况和规划思想分析、聚落典型公共建筑系统分析、居住建筑模式分析以及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对聚落形态的制约关系这几个方面来深入了解关中民居聚落的主要特征和空间形态。袁家村的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都体现了关中的人文和自然背景,是关中文化精粹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论文立足传统乡村聚落转型的视角,基于保护与更新相互和谐发展的理念,透过灵泉村聚落空间形态的诸多现象与问题,追忆失落的传统文化与场景,探寻历史聚落的原型及其历史演进的轨迹,重构聚落社会生活及建筑的现代地域特色,唤醒面对新机遇依旧麻木的群众去保护自己独有的风土文化与建筑文化资源,嫁接外部新生的现代元素,谋求聚落良性发展的适宜之路。  相似文献   

20.
藏式传统的居住空间作为藏族人行为文化的栽体,是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然而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行为、意识正在改变,传统的居住空间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人们生活。在此状况下,结合建筑计划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整理藏式传统的居住空间模式,寻找出其居住空间演变的路径,对于繁荣西藏现代居住建筑创作、传承地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