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开放空间是小学校园建筑中孩子们活动交流的最重要的公共空间。该文从开放空间的概念入手,分析开放空间的特征以及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意义,进而探索开放空间的设计手法,并对小学建筑内底层架空空间、走廊、门厅、活动平台等开放空间进行简单分析,探讨在当代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创造出一个从室内到室外的多层次开放空间,适应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空间,促进他们的学习和人格的全面发展,让小学生在轻松舒适的空间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相似文献   

2.
林选泉  高健  史仲维 《建筑技术》2010,41(4):325-329
现代城市开放空间中,高密度的人流和极端炎热的天气往往造成其使用舒适度降低,有必要通过场地降温设计改善城市高密度人流开放空间的环境舒适度。以世博会场地这一典型的高密度人流开放空间为例,研究场地降温与遮阳设计。研究基于对人体舒适度模型的分析,通过对影响人体舒适度的4个因子的比较,采用低压雾喷降温设备,并结合场地遮阳设施进行合理的布局和设计,可有效改善场地使用人群的体感舒适度,达到高密度人流开放空间的人性化使用。  相似文献   

3.
李旎 《住宅产业》2023,(4):50-53
伴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多样、开放、健康的教育环境成为当前教育模式转变的基本方向。面对教学模式的转变,小学建筑空间的需求也随之更新,传统单一的组织模式急需被打破,构筑开放公共空间与单一传统空间共融的新空间秩序成为现在小学建筑设计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对唐镇新市镇C-03D-01地块配套小学项目建筑空间构成的设计研究,分析新旧小学空间秩序碰撞的关键点,尝试探索一种开放融合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4.
研究公园开放的内涵区别于管理开放的研究视角,依据城市空间密度变化和市民步行需求变化,从城市步行空间视角,反思通过管理手段开放的收费公园在空间状态上并未真正开放的现实问题,问题的出现在于收费管理模式引致的空间模式滞后。以公园城市为理念指导、开放街区化为技术路径,鉴别城市中心公园在城市步行网络中现有状态与应承角色之间的差异。多尺度比较传统公园模式与"开放街区"尺度的不协调性,理清传统公园空间模式向开放公园空间模式的转变途径,提出以外部城市空间步行肌理重塑内部公园交通,构建公园空间开放度评价体系(PSOA法)量化开放程度,以期定量描述空间的开放状态,改善并解决空间的开放问题,更好地应对城市中心地区的空间变化需求,服务城市步行体系,实现以人为本的公园空间和管理的双重开放。  相似文献   

5.
对建筑开放空间进行了定义,分析了建筑开放空间的历史和现状,提出在目前的建筑开放空间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探讨了建筑开放空间设计的观念更新和设计手法探索,并对建筑开放空间的社会经济性问题也进行了探讨,倡导树立"城市、景观、建筑"三位一体的设计思想,以期为建筑开放空间的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过渡性开放空间的使用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欧洲城市规划师及景观设计师的关注.在一块闲置地被用来修建新建筑之前先用作开放空间,这是利用过渡性景观的一个例子.开放空间的"过渡性"形式似乎不符合对城市景观开发的传统理解,这种理解基于现有的开放空间的保存和长期使用.多变的社会条件、公众影响城市开发的约束作用以及减少的市政预算迫使政府重新思考他们的责任以及他们如何履行这些责任.习惯上,一个城市绿色空间是基于人均最小空间需求而进行开发的,特别要遵循欧洲绿色空间的传统形式与功能.市政研究表明,无论在衰退的城市还是在繁荣的城市,过渡性使用在城市空间规划中正越来越引起关注.过渡性空间的利用似乎能提供应对当前挑战的十分有趣的潜在方法,然而它们在欧洲规划程序中的综合运用似乎与开放空间应是永久性的受保护的理解有矛盾.  相似文献   

7.
美国城市公园和开放空间发展策略及其对我国的借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任晋锋 《中国园林》2003,19(11):46-49
通过对当今美国城市公园和开放空间发展现状问题,以及正在实施中的发展策略的研究和介绍,主要阐述了当前美国在发展城市公园和开放空间中,在土地利用、开发管理模式以及公园规划设计和维护方面的一些方法,以期对我国公园和开放空间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中心城区普遍存在的高流动、高密度、高强度背景下,存量时期通过释放部分附属绿地公共性、优化社区级以下开放空间配置,能够解决公共需求增加与可分配资源不足的矛盾。其中,微观尺度精准的供需评估和潜力识别是实现配置优化的前提。论文以广州珠江新城核心区为例,通过建立街区三维模型以及包含城市公园、广场、建筑底层附属绿地、空中花园和廊道等在内的开放空间数据库,采用3D-GIS可达性分析方法,分别计算公有开放空间稀缺度、附属开放空间充足度、公共—附属开放空间互补度等,比较街区不同类型开放空间以及不同高度建筑的供给差异,识别开放空间供给溢出区、平衡区和不足区,并提出基于附属绿地率转移的联合公共化、空中公共化和就地公共化的思路。研究能够释放附属绿地的活力,加大不同类型高密度城区社区级以下公共开放空间的配置密度,建构水平和垂直相结合的开放空间系统,促进城市空间规划设计向精准化转变。  相似文献   

9.
商业建筑的公共开放空间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刘念雄 《新建筑》1998,(4):24-27
商业建筑提供社会化的公共开放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传统的西方城市广场和东方城市商业街,成为新的聚会空间,它不仅给购物者提供了何处和停留的空间,也给施工社会活动提供了便利,无论对商业建筑本身还是对城市都非常有益。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11)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是以教材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封闭的过程,并不利于他们的发展。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具有开放性,要从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过程的开放、教学评价的开放三个方面进行切入,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1.
该对上海社会开放空间的分布,类型和实施效果作了介绍和分析,认为要让社会开放空间发挥其作用,就必须解决其开发机制问题,并提高开放空间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概述1 中西方传统城市空间形态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城市、特别是北京旧城,城市空间的核心是宫殿或府衙,是禁止随意出入的封闭性空间。而西方城市、特别是许多中世纪发展起来的城市,城市空间的核心是城市中心广场,是开放性空间(见图)。1中西方传统城市在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形  相似文献   

13.
在研究城市开放空间类型、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对天津市现状城市开放空间体系的分析,提出天津市开放空间的空间组织原则,从而确定天津市市域及中心城区的开放空间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4.
在高密度、快节奏的城市生活背景下,提升城市开放空间的环境恢复性质量具有现实意义,而声景作为重要的环境要素,对环境恢复性质量的影响值得关注.利用理论演绎法,建构声景恢复性效益分析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沈阳市开放空间进行了声景调查和心理测量,以确定城市开放空间典型声景的恢复性效益,同时提出该视角下的声环境品质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寒地城市大庆市东城区开放空间分析 ,总结了现状开放空间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 ,提出了如何建立和完善大庆市东城区开放空间体系 ,如何创造适宜冬季活动的开放空间  相似文献   

16.
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生活重要的空间载体,其空间品质直接影响市民的使用感受和使用频率。本文引介了澳大利亚学者新近开发的以远程遥感数据分析替代传统实地观察分析的"公共开放空间品质远程桌面评价工具",系统地介绍了该工具的发展背景、数据源获取、评价项目选择以及评价方法,分析了该工具针对大空间范围内分散多样本情景的优越性以及在数据精度等方面的局限性,并对其在国内公共开放空间研究的可行性进行了适当展望。  相似文献   

17.
张锦华 《山西建筑》2010,36(4):19-20
通过对罗田古镇开放空间的形态与特点分析,提出了传统场镇开放空间的保护更新原则,从保护空间物质形态和延续人文精神进行了研究,积累了传统古镇的保护经验。  相似文献   

18.
现代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建构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现代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建构是在新时期对一个老课题尝试进行新的诠释。本文以城市外部空间为研究对象,在生态文化的趋向指导下及生态观念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具有较新内涵的“现代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概念。文章指出现代城市开放空间系统是城市地区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协调发展的空间基础,是以人为主体的城市生态系统达到非平衡稳定状态的空间保障,是城市规划工作在物质形态方面体现生态思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刘怡 《中外建筑》2007,(7):33-35
本文将开放空间与自然物类比,从哲理层面出发,分析开放空间的深层意义,并说明开放空间在整体价值和生态设计方面的潜力。随后,分析开放空间的特征,并分析不同类别建筑中的设计手法。最后,倡导多领域的研究,优化开放空间设计。  相似文献   

20.
田心  张军  由爽 《低温建筑技术》2005,(4):30-31,110
目前对城市开放空间的研究,往往局限于某一个类型的城市开放空间的设计及研究,而缺乏对城市开放空间体系的系统、整体的研究。本文试图以此为切入点,对城市开放空间体系做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分析,并提出了建立完整连续的城市开放空间体系的一系列原则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