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城市尤其是历史文化名城,在其肇基和演进发展的漫长过程中,有其营城规则和街巷空间的建造规则,积淀了历史文化并成就了城市的风貌形态特征。在当今城市存量提质的发展路径下,各城市在改造街巷空间的同时,保护、延续和凸显文化特征成为更新提质工作的重点,并制订了多个层面的更新导则,以协调街巷物质空间的整治更新工作。在老城的建造规则中,街巷空间不仅成就于物质界面,更与人群的生活行为紧密相关。人们生活行为构成了街巷空间建造规则中的尺度逻辑,且街巷空间的尺度对风貌特色的存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挖掘建造规则中的尺度逻辑,宜为街巷空间更新提质实践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2.
历史城市尤其是历史文化名城,在其肇基和演进发展的漫长过程中,有其营城规则和街巷空间的建造规则,积淀了历史文化并成就了城市的风貌形态特征。在当今城市存量提质的发展路径下,各城市在改造街巷空间的同时,保护、延续和凸显文化特征成为更新提质工作的重点,并制订了多个层面的更新导则,以协调街巷物质空间的整治更新工作。在老城的建造规则中,街巷空间不仅成就于物质界面,更与人群的生活行为紧密相关。人们生活行为构成了街巷空间建造规则中的尺度逻辑,且街巷空间的尺度对风貌特色的存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挖掘建造规则中的尺度逻辑,宜为街巷空间更新提质实践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3.
厦门旧城街巷空间特色及其保护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兰贵盛 《规划师》2004,20(6):28-31
街巷空间作为厦门旧城风貌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体现着厦门旧城的城市特色和品位。面对保护和发展的现实问题,首先应了解街巷空间的特色所在,从总体控制、道路网络保护、骑楼保护、交通疏解等几个方面采取不同对策,努力实现旧建筑的再利用与旧城整体环境更新整合的有机结合,引导旧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华中建筑》2021,39(10)
随着城市增量扩张趋势的减缓,旧城区更新是当下业已较为充分发展的城市提升建设品质的主要方式。该文以厦门营平社区的更新为研究对象,在对营平社区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现状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从营平社区的街巷交通组织、公共空间塑造、历史资源保护三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了落地可行的优化策略,提出实现旧城生活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共同提升的改造目标,以望能有效地引导厦门营平社区的更新改造,最终实现营平历史社区复兴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旧城商业中心区对城市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人们通常以其环境质量、空间特征、格局形态及其反映出的文化素质为主要参照物来评价一座城市,因此许多城市选择将其作为主要突破点来进行旧城复兴。研究通过对旧城商业中心区更新实践及其整体性更新内涵的分析,以南宁市朝阳路商业中心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体性更新的解决策略,以期为我国旧城商业中心区整体性更新寻求适宜的整合之路。  相似文献   

6.
快速城市化是我国目前城市发展的基本特征,本次研究正是以城市化过程中的旧城更新为基本点,以空间活力为出发点,立足城市的地域文化特征,研究现代城市旧城更新过程中空间活力场的塑造,探究空间活力场形成的要素和深层原因,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旧城更新与城市空间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大学老校区局部转型和旧城存量更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老校区的高品质物质空间资源可以利用成为其所在旧城片区更新的核心驱动力。如何通过大学老校区更新将一部分闲置设施转型为城市所需要的设施,以实现校城互动成为一个新的课题。文章以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南区更新为样本展开研究,从功能、交通和景观三方面总结了大学老校区与城市互动的空间更新手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国家对历史街区的关注度不断上升,并掀起了一股旧城更新、街区改造的热潮。本文研究从理论剖析和现实基础两方面出发,介绍了扬州东关街的历史价值和改造更新背景,并将景观生态规划的"基质-廊道-斑块"模式结合在其城市设计过程中,分析其整体风貌控制、街巷空间联系和节点塑造特征,提出适应在地历史、文化、地域优势的城市设计方法,为实际历史街区保护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老街区是传统社会最基本的空间组织结构,介于城市道路与城市步行空间之间的老街区具有疏通城市道路、连接城市步行空间的特殊潜质,是影响城市空间扩展最显著的空间类型。以城市老街区的街巷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人在街巷中的行为模式与空间需求为研究特征,利用GIS和空间句法的分析方法,从"点、线、面"三个层次分别建立建筑,街巷和地块的GIS空间数据库,分析街巷空间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路网结构及其用地布局形态,结合调研数据,定性、定量分析传统街巷空间各要素间的相关性,探究建筑空间、行为需求的改变而导致的街巷空间在此过程中的演变与自组织模式,从而积极寻求城市自组织背景下老街巷空间带来的具有积极性和可交往性的空间环境的营造方式。  相似文献   

10.
存量时代下,旧城更新成为城市优化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发展质量的着力点。文章结合武汉旧城更新实践工作内容,从城市空间、社会效应、经济效应三方面构建基于多源数据的旧城更新综合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发现武汉市旧城在更新模式转型、空间品质提升、功能升级方面的经验,以及在人口分异、空间极化、公共资源失配等方面的问题,为未来旧城更新的规划与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随着从增量建设到存量发展的城市转型,人们日益重视城市生活空间品质的提升。街巷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品质提升成为城市更新规划的重要内容。重庆市渝中区拥有大量富于山地特征的生活型老街巷亟待整治更新。本文以桂花园路为例,基于时间维度和"资产为本"发展理念,探讨存量条件下城市街巷更新规划与设计策略,同时分析了街巷更新时空一体化设计、从空间规划到制度设计、正规与非正规协同、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以及规划师角色转型的必要性,最后指出关注街巷生活、探索地方化街巷更新理念和实现途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南锣鼓巷是与元大都同期建成的一条街巷,距今已有740多年的历史。南锣鼓巷及其周边地区不仅拥有众多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建筑,还保留着元代传承至今的街巷格局,是北京850多年都城史的载体,是仍在使用中的"活"的文物。然而,伴随我国近年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北京作为首都,必然首当其冲地面对城市人口激增和城市功能转型的巨大压力。上世纪90年代,北京市着手于旧城空间更新,展开了大规模的拆除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城市快速转型背景下,旧城存量空间开始凸显其重要价值,必将在未来持续发挥重要作用。该文在探寻城市织补和旧城存量空间两者间关系的过程中,明确了织补式更新引入旧城存量空间的必要性,并总结出旧城存量空间对城市织补式更新的需求,得出旧城存量空间中引入城市织补理论的可行方法。以重庆大兴社区中兴段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当地居民对当下人居环境与景观环境的评价,并结合现有问题引入城市织补理论,提出社区织补式更新的设计策略,从而为旧城存量空间的长远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提升与活化旧城滨水区,实现港城缝合与再现滨水活力,是当前很多城市已经或即将面临的挑战。旧城环境之下,基于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滨水开放空间重构,既是契机也存在诸多限制。基于澳门内港滨水区城市设计实践,分析了当前澳门内港旧城滨水区开放空间的滨水界面,旧城街巷、前地、绿地的现状,以及交通与水患问题。从两大核心设计要点(交通与防洪)展开,分析其对开放空间构建的上位设计限制,明确可进行设计控制的潜在要点,进而探析内港旧城滨水区再开发的开放空间总体设计控制建议,借此为未来旧城滨水区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旧城社区街巷公共空间作为居民社交互动与休憩娱乐等的重要场所,是城市人居生活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当前,在存量规划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求下,众多旧城街巷公共空间亟待精准识别评估与更新优化。选取成都市锦江区盐道街社区街巷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应用空间句法理论,针对其物理环境条件和人群活动特征进行调研,分析并揭示了空间场所存在的活力错位、体系失序和场景杂糅的典型问题。进而对应提出了提升空间节点,促进空间活力归位;梳理空间特质,打造空间体系序列;引导空间分流,满足空间场景需求的优化对策。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思路,供研讨。  相似文献   

16.
以地铁为典型代表的大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兼具"节点"和"场所"双重特征.以广州为例,将"节点—场所"理论结合旧城空间发展特征进行应用拓展,构建旧城地铁站点空间动态耦合评价模型,从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测度站点地区与旧城空间耦合;选取9个样本站点前后10年空间动态耦合关系进行深入剖析,将其划分为动态平衡、节点价值逐渐高于...  相似文献   

17.
针对现代城市开发中儿童与城市空间关系紧张、儿童友好性亟待改善的情况,以长沙中心城区为例,研究在新旧建筑共存区内儿童放学行为及路径空间特性,并分析两者的关联特征,而后从提高城市儿童友好性角度,提出此类区域内可行的规划设计途径,从而促进新老街区的有机更新与儿童日常活动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杨家本 《云南建筑》2012,(3):142-146
针对国内城市旧城区以大拆大建为主的实践特征.通过玉溪旧城改造更新规划研究系统更新的方法,提出构建更新框架、政府主导、社会评价、经济模式等四种科学有效的旧城更新策略和调整用地功能、优化交通和传承历史文化三大重要手段,实现城市旧城更新和复兴。  相似文献   

19.
厦门开埠后,厦门本岛与鼓浪屿公共租界的发展形成两条脉络.厦门本岛在华侨鼎立帮助下进行了旧城改造建设,并形成了近代厦门城市的基本格局.针对1920-1938年间厦门本岛旧城改造建设中,"从街巷到马路"的城市物质功能改造以及"从马路到骑楼街区"的城市格局与空间改造两个重要阶段的规划与建设内容,分析总结近代厦门旧城改造的骑楼式马路主义规划思想、民族主义的城市规划性质,"以地养路,以地养港"的土地经营思想以及具有地域文化性的城市规划理念等特征.  相似文献   

20.
以旧城更新中房地产开发模式为研究对象,从旧城和旧城更新的概念入手,提出旧城更新与房地产开发的相互关联与促进关系,通过选取三个不同城市各具特点的典型房地产开发案例,对其区域背景、项目特征与开发模式进行分析定位和对比研究,归纳出三种旧城更新中房地产开发的成功模式,探寻一条适合中国不同城市特点的旧城更新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