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建筑全生命周期”理论为依据.帮助建筑师在设计时全面考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引入集成设计观点.提出基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理论的生态建筑集成设计策略,并将之运用于”崇明生态人居”项目的设计实践中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建设部、文化部主办,中国建筑文化中心、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和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承办的2006年(第二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于2006年9月26日至10月6日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举行。本届展览以“城市与建筑”为主题,旨在探讨如何以建筑和设计的方式进行资源优化与建立和谐可持续性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3.
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原理入手,通过对格式塔中的“场”与“力”、“同形同构”说的介绍,阐明了建筑和室内设计基本式样中蕴含的“力”的结构。审美主体人的物理场、生理场和心理场的相关关系。尤其在结合当代建筑与室内设计思潮变革发展的背景下,选择了一些颇具影响的建筑和室内设计作品进行在“力”的动势上的详细阐述,并具体分析了引起建筑和室内设计作品中产生力和动感的两种主要因素:倾斜和变形,揭示了其“不动之动”的美感。  相似文献   

4.
王艳飞 《建筑》2009,(17):63-65
建筑节能是近年来世界建筑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向,在“2005城市可持续发展南宁国际会议”上可以发现,节能、简约、人性化成为人居展最大特色。39个国家的数百名建筑设计师展出的大量设计作品表明,强调中国节能建筑发展的民族性、地域性成为设计师们的共同理念。大家一致认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蕴藏着神奇的节能理念。  相似文献   

5.
红树西岸     
钱翔 《现代装饰》2006,(8):10-10
“红树西岸”由美国著名建筑大师Bemardo规划设计,并集合各领域国际化团队倾力打造,将建成南中国最具滨海特色的现代高尚人居社区。优秀的建筑作品首先就要在尊重建筑师设计理念的基础上保持自己的独特个性。实现建筑师富有想象力和独特个性的设计理念本身就需要建造者具有不断进取、创新和超越的精神。在红树西岸随处可见的创新和对传统住宅建筑形式的颠覆正是深圳百仕达地产不断超越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水务世界》2010,(2):59-60
崇明生态人居示范楼在上海市崇明岛青少年活动基地。崇明生态人居示范项目为上海市科委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生态建筑关键技术集成体系与研究”。该项目由上海大学与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共同承担,项目支撑单位为崇明县教育局,建筑生态设计负责人是上海大学莫弘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追捧“洋设计”在建筑业成为“时尚”.在城市规划和公共建筑设计方面.更有人不断向洋设计师伸出橄榄枝。从上海的浦东国际机场、东方艺术大剧院,到北京的鸟巢型国家体育场、国家大剧院、央视大厦,再到广州体育馆、国际会展中心等,无一不是国外建筑设计师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英国建筑师凯斯·威廉姆斯“特定建筑”的设计理念。结合其建筑作品,从客观理性与个人感性表达的两个层面,对城市环境、建筑空间、材料表现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张明生 《江苏建筑》2001,(B10):32-33,35
在多元化创作思维的影响下,一些建筑师为“创新”而“创新”,出现的拉拉扯扯,奇,特,怪的建筑,本文从城市,建筑科技以及建筑的本质属怀出发指出当今建筑师应该的秩序,宁静,沉默和统一的创作意识进行自律,创作出“简约”一些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10.
《中国建设信息》2008,(7):74-74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建筑学会即将联合举办“2008年全国人居经典建筑规划设计方案竞赛”活动。目前正在向全国征集具有全国示范效应的人居建设规划设计方案,凡在建、拟建(已批准立项)的住区建筑,以及具有创新和民族特色的单体建筑和商务建筑均可参赛。  相似文献   

11.
《中外建筑》2005,(2):i0004-i0004
~~二十世纪人居环境回顾全球学术论坛暨二十一世纪初最及时最权威的国际性专题讨论会 国际优秀人居环境设计及建筑作品展——“人居中国”最佳人居环境与建筑创作评选  相似文献   

12.
《世界建筑》2004,(11):22-23
两年前,一个民意测验机构针对德国建筑形象的问题调查了104个在德国经济、政治、艺术及媒体领域的决策者。这其中常见的回答是:“德国建筑师要求高质量”,“德国建筑在功能和技术上是精致的”,“德国建筑师是组织和项目管理的大师”。而与此相对,被询问的人中几乎没有人相信德国人会运用机智、天赋和创造力去设计建筑。  相似文献   

13.
朱小地 《建筑创作》2008,(12):I0045-I0046
建筑是一个活的东西.建筑与人的关系是“院”空间的关系。引用老舍的一段话来说就是“老北京的美在于建筑之间有“空儿”,在这些“空儿”里有树有鸟”,不要把建筑逼迫到成为“作品”的对立面了。  相似文献   

14.
人居环境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工作,建造好的人居环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结合古代风水学和当代环境设计的有关方法,阐释“有形”和“无形”因素对人居环境设计的双重影响,以及两者间的辨证关系,旨在与同行探讨一种人居环境设计的新方法,以达到人、建筑、环境三者的和谐统一和有机共生。  相似文献   

15.
黄云峰 《建筑与环境》2007,1(4):112-114
本文主要论述“新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代表人物的作品,阐述“新现代主义”建筑的成就与不足,以及普利凯建筑奖对当代建筑实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城市环境设计》2010,(4):18-47,I0001
2010年3月27日,走向中国新建筑——“本土设计”建筑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大学会议中心召开。这次会议由《城市·环境·设计》杂志社、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主办,是建筑大师崔恺在天津大学作品展的开幕式,也是崔恺作品全国巡展的第一站。  相似文献   

17.
陈雨露 《城市建筑》2023,(18):167-169+189
如今西方现代建筑对于“自主性”的话题越来越少提及,但建筑“自主性”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使人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约翰·海杜克作为建筑设计大师的人生轨迹,以及他的建筑设计作品。文章首先简明地介绍了海杜克转向建筑“自主性”的思考历程,接着尝试探索与解释“自主性”在海杜克建筑作品中的表达方式,并分析海杜克的建筑“自主性”的发展变化,尽可能接近海杜克作品的“真相”。  相似文献   

18.
高介华 《华中建筑》1998,16(2):19-29
“楚辞”是奇谲瑰丽的楚文化的精华。“楚辞”中对人居环境与建筑的描写宏富浪漫多彩。虽浮想联翩,亦不失为楚乡土建筑实状的反映。“楚辞”中透射出的建筑艺术光辉,对于探索当代乡土建筑的理论与创作皆甚具启迪意义。该文着眼于此,试图有所闸发。  相似文献   

19.
杨晋凯 《华中建筑》2003,21(2):18-18,20
从物质和文化两个层面上,进行了建筑活动相对于客观资源,以及建筑本身作为一种资源的情况下的相关探讨,以及在这两方面国内现实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提出专业内外的努力目标是整合“建筑”与“资源”,最终实现和谐美好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20.
创新美、科技美,和谐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在建筑的材料,技艺,功能,空间,设备各个方面,各地域各民族经历殊途同归,珠海,大连之所以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奖,正是在城市设计中悟透了“趋向”性,充分利用和发挥国家规范强制性指标,组合成变化无限的多种空间形态和空间感受,创造出“以人为本”的现代化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