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辉  姜秀民  吴少华  秦裕琨 《动力工程》2003,23(4):2511-2514,2505
建立了基于热平衡法、烟气分析法和烟气量法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室密相区燃烧份额计算数学模型,并分析比较了各种模型的特点。在对1台65t/h油页岩循环流化床锅炉测试的基础上,应用所建立的计算模型对该炉密相区燃烧份额进行了计算。图3参7  相似文献   

2.
王勤辉  骆仲泱 《动力工程》1999,19(4):269-274,328
在对1台12MW循环流化床锅炉进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能描述宽筛分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炉内流动体动力特性和燃烧过程的数学模型。循环流化床锅炉总体数学模型以所建流体动力特性模型为子模型,模拟了12MW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运行,模拟计算结果合理正确,与试验研究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3.
循环流化床稀相区流动结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粒子动态分析仪,对方形管循环流化床的稳定段颗粒相的流动结构进行了实验研究。颗粒浓度呈中心稀,壁面附近浓,且边角效应明显;颗粒速度的垂直分量中心向上,壁面附近向下,水平分量则指出/向壁面和角落。颗粒浓度和速度分布特性证实了方形环核结构2的存在。颗粒相的湍流脉动量随着向壁面的靠近而降低,且表现出显著的各向异性特点。湍流相关脉动量在床中心大,边壁低,且在床的中心区域呈现出各向异性而在边壁区则表现了各  相似文献   

4.
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内流动和燃烧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在1台12MW的循环化床锅炉炉膛内进行了灰颗粒和气体的取和分析,得到炉内灰颗粒流率分布,颗粒粒分分布,灰颗粒含碳量及O2、CO、H2和CH4等烟气成分的分布特性。  相似文献   

5.
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内流动和燃烧特性的理论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勤辉  骆仲泱  李绚天  倪明江  岑可法 《动力工程》1999,19(4):269-274,328,322
在对1台12MW循环流化床锅炉进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能描述宽筛分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炉内流体动力特性和燃烧过程的数学模型。循环流化床锅炉总体数学模型以所建流体动力特性模型为子模型,模拟了12MW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运行,模拟计算结果合理正确,与试验研究结果吻合良好。图11参6  相似文献   

6.
在一座0.3MW热输入的煤粉流化床燃烧(PC-FBC)试验台上,研究了煤粉在其密相燃烧区内的燃烧特性,文中用密相燃烧区内煤粉挥发份的释放率V^τ(%),及其出口处煤灰的碳含量C(%),来描述此特性,并研究了床温、氧浓度、流化速度、二次风率时V^τ(%),C(%)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煤粉在密相燃烧区内释放57.4%-84%的挥发分和燃烧20%-30%左右的固定碳,释放40%-50%的发热量。  相似文献   

7.
循环流化床惯性分离器内气固两相流动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循环流化床锅炉气固分离器的研究手段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采用脉动频谱随机轨道模型数值模拟U型和鳍片束惯性分离器内气固两相流的流动性特性,为深入研究分离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计算结果表明,采用的方法较好地模拟了惯性分离器内气流动与颗粒的运动轨迹,计算的分级效率曲线与试验值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8.
循环流化床锅炉稳态燃烧模型中密相区高度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循环流化床锅炉流动及燃烧模型建立过程中,需要确定密相区高度这个关键的参数。为此文中提出了两种理论计算方法,并与试验结果作一对比,确定出其中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图1  相似文献   

9.
结合第一代鼓泡流化床和第二代快速循环流化之特点,介绍一各利用密相应内由内回流与内循环和炉内空间循环相结合的新型流化床燃烧技术实践。  相似文献   

10.
循环流化床中颗粒内循环与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循环床锅炉密相区的热平衡计算出发,探讨了密相区内受热面面积及密相区高度与飞灰循环倍率、密相区燃烧份额的关系,并以4种典型煤种为例,分析了煤种变化对密相区高度的影响。设计计算和运行经验相结合,在密相区热平衡分析中,引入了床内粒子循环的概念,从而对密相区内热平衡和受热面面积的确定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张萍 《锅炉制造》2009,(4):27-28
本文介绍了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的发展与特点以及在工业锅炉改造中的应用,并结合典型实例进行介绍,对中小型锅炉改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魏政 《热能动力工程》1994,9(4):210-214
在循环流化术锅炉设计过程中,为提高燃烧效率,主要要从采用合理的炉膛高度和循环倍率两个方面去考虑,推导出了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最小高度公式和燃烧效率与循环倍率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13.
煤种对循环流化床焦炭燃烧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循环流化床锅炉整体数学模型,模型中考虑了循环流化床锅炉给煤和床料的宽筛分特性,特别在燃烧模型中引入了煤种通用理论,数值分析了煤种对焦炭燃烧反应速率的影响.数值分析得到温度和煤种热态实验的温度吻合良好,改进后的模型能够准确反应不同煤种在不同粒径下的焦炭反应速率.  相似文献   

14.
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工作特点以及燃烧系统输入和输出过程变量间的耦合关系,讨论了CFBB的蒸汽压力和床温的动态特性。认为引起蒸汽压力变动的主要原因在于燃料量(内扰)和汽轮机调门的变化(外扰);而影响床温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给煤量、风量、物料循环量的变动,并从传热和燃烧过程分析了这些因素间的相互耦合关系。这对CFBB燃烧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调试,以及整个控制系统的可靠运行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The combustion performance of the boiler largely depends on the coal type. Lots of experimental research shows that different fuels have different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It is obvious that fuel will change the whole operating performance of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Combustion (CFBC). We know even in a pilot-scale running boiler, the measurement of some parameters is difficult and costly. Therefore, we developed the way of simulation to evaluate the combustion performance of Chinese coals in CFB.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different coals will result in different coal particle diameter and comminution depending on their mineral component and the change will affect the distribution of ash in CFBC system. In a word, the computational results are in accordance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 qualitatively but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quantitatively.  相似文献   

16.
郭辉 《江西能源》2011,(1):48-49,71
本文介绍了循环流化床(CFB)燃烧技术、CFB锅炉的特点及中小容量CFB锅炉的作用,讨论了CFB燃烧技术在清洁生产中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在自行设计并搭建的试验台上,利用CCD的图像快速采集功能,获得了不同气速下流化床内的流态图像,并用图像处理方法对这些原始图像进行了有效的处理。研究了贴壁回探流、气体局部扩散系数、局部空隙率随横向位置和高度的分布、气泡的上升速度,给出了实验中气泡边界曲线的分维数。实现了循环流化床内气固两相流体动力学特性的可视化,为图像处理技术应用到循环流化床作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生物质成型燃料循环流化床燃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0.15 MW循环流化床试验台上,进行了玉米秸秆和苹果树枝成型燃料燃烧特性以及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成型燃料和苹果树枝成型燃料在循环流化床中能够稳定燃烧,燃烧效率达到96.8%;尾气中HCl的排放质量浓度较高,SO2的排放质量浓度随着生物质的硫含量增大而增大;使用选择性炉渣作为床料同时加入黏土作为添加剂的方法,能够有效抑制玉米秸秆成型燃料和苹果树枝成型燃料燃烧过程中床料的黏结,黏土对循环流化床的物料循环流化起到了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