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空气产品公司致力于为能源工业及化学公司和其他能源密集型行业提供大规模二氧化碳捕集或二氧化碳减排技术。该公司正在采用3项技术使发电厂减少或避免二氧化碳排放,包括后燃烧洗涤系统,电厂排放娴囱的终端捕集二氧化碳技术,以及涉及二氧化碳捕集和分离的预燃烧气化技术。  相似文献   

2.
为研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经济高效的二氧化碳(CO2)捕集与封存技术,推动CO2减排,“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CO2的捕集与封存技术项目开始申报。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办公室2月28日发布消息称,该项目将重点开发CO2的吸收法捕集、吸附法捕集技术和封存技术,着重解决CO2捕集封存的高能耗和高成本问题。  相似文献   

3.
太阳能辅助碳捕集系统集合了提高能源转换效率、使用可再生能源和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3种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技术,是跨学科研究中的新兴领域。本文综述了燃烧后、燃烧前和富氧燃烧碳捕集技术中太阳能辅助碳捕集的研究现状,并从分离方式、分离技术和太阳能辅助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其后从分离理想最小功和分离热力学效率对不同二氧化碳的分离技术进行了性能评价。最后对太阳能辅助碳捕集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梳理,分离模型方法不再适合光催化等第二代碳捕集技术,碳捕集理论研究的框架有待拓展;太阳能辅助环节将从碳捕集过程逐步扩展到运输和储存过程;太阳能辅助形式中的梯级利用更加灵活多样。该新兴技术在能效基础理论、太阳能梯级利用和高效集成三方面亟待突破。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几种碳捕集技术方法,高温钙基循环采用石灰石作为吸附剂,是一种高效的燃烧后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利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了高温钙基循环捕集工艺模型,优化了碳酸化反应过程工艺参数,得到了以下结论:当碳酸化反应温度为630℃、煅烧反应温度为900℃、F0/FCO2为0.04、气固分离效率为1.0、烟气SO2体积分数...  相似文献   

5.
郭伟  石涵  袁标 《无机盐工业》2021,53(12):29-34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逐渐成为科学界和工业界的研究热点。CCUS的关键是选择性地从气体混合物中捕集二氧化碳。目前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包括化学吸收、膜分离、吸附和低温分离等。吸附法是利用吸附剂对不同气体的吸附能力差异来进行二氧化碳捕集。综述了分子筛、介孔二氧化硅、黏土及多孔碳等无机固体吸附剂在二氧化碳捕集应用中的研究进展。对比了不同改性方法对吸附剂吸附二氧化碳性能的影响。从应用角度来看,分子筛、介孔二氧化硅、黏土具有潜在的成本效益,但仍需在工程设计开发方面得以进一步发展,以适用于不同应用需求的二氧化碳捕集。  相似文献   

6.
碳捕集和埋存技术(CCS)可以将原本被排放到大气90%的二氧化碳安全地捕集并埋存于地下,已被公认为大规模开发低碳能源和可持续使用化石燃料的关键。CCS也因此成为当今各国研究的热点。专家们指出,氧化碳捕集技术约占CCS总成本的80%。要推动我国二氧化碳减排工作,关键是要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经济高效的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着重解决二氧化碳捕集封存的高能耗和高成本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持续增加,温室效应日益加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实现碳中和的托底技术,二氧化碳捕集成本占整个CCUS全链条的70%左右,开发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技术是推动CCUS技术应用推广的重中之重。虽已开发多种先进材料(如沸石、金属有机骨架、介孔二氧化硅和聚合物)以应对二氧化碳捕集,但对活性炭(ACs)的研究仍是主流。碳材料具有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孔隙结构丰富、物理化学性质稳定等优点,是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二氧化碳吸附材料。现有碳基吸附材料仍存在二氧化碳吸附容量低、吸附选择性差等缺点,制约了其在二氧化碳捕集领域的应用,国内外研究人员开展了大量的碳基吸附材料改性工作,以满足工业应用需求。通过梳理碳基吸附材料造孔和表面改性两方面介绍了近几年国内外研究进展,总结了现有的物理活化法、化学活化法、模板法等造孔方法以及表面氧化、氮杂化、硫杂化、金属杂化等改性方法,并全面分析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针对目前的造孔技术,综合考虑选用更低成本的软模板剂和更易处理的硬模板剂;而在众多改性方法中,氮杂化改性和金属杂化改性目前研究较多,也是最有可...  相似文献   

8.
《山东化工》2021,50(10)
烟气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技术是火电厂碳减排的重要手段。本文对烟气二氧化碳捕集技术进行了介绍,并选用基于混合胺溶液的化学吸收法,设计了一种用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厂的烟气二氧化碳捕集与干冰联产技术工艺,可实现烟气中二氧化碳捕集,并用于食品级和工业级干冰的生产。  相似文献   

9.
我国能源结构决定了以煤为主的甲醇生产路线。传统煤制甲醇过程主要存在过程能量效率低、CO2捕集能耗高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化学链空分联合化学链制氢的煤制甲醇新过程,以降低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及提高能源效率。化学链空分技术的集成可以替代传统煤制甲醇过程的空气分离单元,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能耗。化学链制氢技术的集成,一方面可以替代水煤气变换装置,并且可以极大程度降低二氧化碳捕集能耗;另一方面,化学链制氢技术还可生产用于调整合成气氢与碳比的氢。本文对新过程的核心单元进行了参数优化以及全流程的模拟,基于模拟对新过程的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新过程与传统的煤制甲醇过程相比,空分和二氧化碳捕集能耗分别降低了41%和89%。同时,新过程的能量效率提高了18%,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了45%。  相似文献   

10.
杨继 《能源化工》2022,(6):12-17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作为实现净零目标的关键技术,捕集和液化是整个CCUS产业链碳排放较多的过程之一,研究和量化其在该过程的碳排放量对未来CCUS技术的改进和推广有重要意义。以醇胺吸收法和压缩液化为例,选取实际企业运行数据,提出计算工业液体二氧化碳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每吨工业液体二氧化碳产品碳足迹为0.697 5 t,蒸汽使用是其主要碳排放源,占65.8%。根据产品碳足迹的构成,提出通过优化升级胺液、使用节能工艺设备和新能源耦合等减排措施,减少工业液体二氧化碳全生命周期碳足迹。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明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已成为卫星的主要结构材料.较详细地综述了国内外卫星采用复合材料的情况,进一步说明采用复合材料制造卫星结构,功效尤为显著.还就发展卫星复合材料技术提出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12.
碳纤维表面生长碳纳米管(CNTs),将性能优异的纳米材料与碳纤维有机结合,能够增加碳纤维表面粗糙度,有效改善复合材料界面粘合性能,是一种新型碳纤维表面处理技术。本文对碳纤维表面生长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以及界面增效效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不同制备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各自的增强效果,探讨了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该方法的研究趋势和前景。  相似文献   

13.
聚焦碳纤维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介绍了国内外碳纤维的产需情况和存在的碳纤维危机,指出危机产生的原因是碳纤维应用发展的结果,包括航空航天和民用领域的应用发展。阐述了危机引发的相关问题和影响,特别是目前对国内的影响。提出了在国防军工领域应尽快试用国产碳纤维并正式应用国产碳纤维的想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Petroleum coke, graphite, gas carbon and lower sulfur carbon black were used to prepare reaction-bonded silicon carbide. The influences of different carbon containing materials on properties of carbonaceous precursors, sintering process, and microstructure of the prepared SiC were research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 ( 1 ) With the density of carbon containing materials increasing, the porosity of carbonaceous precursors decreases and the infiltrating process of liquid silicon is more difficult. (2) The reaction between carbon containing materials and liquid silicon, the volume effect is more obvious with the density of carbon containing materials increasing. (3) As the carbon containing materials density decreasing, residual carbon in reaction bonded SiC also decreases.  相似文献   

15.
在进行燃煤电厂温室气体核算时需要用到元素碳作为基础数据。本文就此讨论了在采用固定碳替代元素碳作为温室气体核算数据的差异及可能性,同时分析差异的大小。对某燃煤发电企业进行6年连续分析,结果表明该燃煤企业加权平均固定碳含量均值为51.66%,与缺省值燃煤元素碳含量51.23%相差很小,在实际编写报告时可以考虑采用实测固定碳代替元素碳进行碳排放计算。企业燃煤碳排放量近年来呈降低趋势,碳排放峰值出现在春、冬两季;以固定碳代替元素碳进行燃煤二氧化碳排放进行计算,排放量缺省值为实测值的1.064倍。分别采用两种方法进行元素碳计算拟合得到烟煤收到基元素碳含量,经比较均大于采用国标计算所得收到基元素碳。若分别采用两种经验公式计算所得Car,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大于取标准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16.
二氧化碳的利用和转化是近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研究课题,进行二氧化碳转化成碳的研究,对环境保护和碳资源的再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3二氧化碳还原为碳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今后此领域研究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物理碳、化学碳及混合碳对味精脱色的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味精生产中的中和液、混合液及味精水的透光率和合理的使用活性炭,研究了物理碳、化学碳及混合碳脱色效果.对2种不同透光率的中和液、3批混合液和味精水,按100mL样液中加入0.6 g活性炭条件和方法模拟生产进行脱色实验.结果表明:对中和液的脱色,用化学碳脱色要比物理碳脱色透光率高约30%;用物理碳对混合液和味精水脱色比化学碳脱色效果略好,而且可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8.
炭黑和碳纳米管对丁腈橡胶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彦  段友顺  于洋  夏琳  辛振祥 《橡胶工业》2016,63(9):545-547
研究炭黑和碳纳米管对常温和高温下丁腈橡胶(NBR)物理性能和耐热空气老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炭黑用量或加入碳纳米管,胶料的Payne效应增强,加工性能降低,常温下硫化胶的耐热空气老化性能变化不大;与常温相比,高温下硫化胶的物理性能和耐热空气老化性能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9.
Adsorption of atrazine (ATZ) from aqueous solutions by 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 (GAC) and carbon nanotubes (CNT) was studied in a batch‐mode adsorption system at different initial concentrations of ATZ (1.0–30.0 mg L–1) and at three temperatures of 288, 296 and 304 K. The adsorption isotherms of Langmuir, Freundlich, Polanyi–Manes, and Brunauer–Emmett–Teller (modified) were used to model the process. The adsorption kinetics followed a pseudo‐second‐order kinetic model. The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ΔH0, ΔS0, and ΔG0 of the adsorption were estimated. The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indicate that the adsorption process is spontaneous and exothermic.  相似文献   

20.
Rates of carbon deposition during carbon monoxide hydrogenation at 325–450°C and of carbon removal by oxygen at 300–350°C on unsupported Ni, Ni/Al2O3, Ni/SiO2, and Ni/TiO2 were determined by in situ gravimetric measurements. Following an induction period, carbon deposits on these catalysts at very significant rates; the order of decreasing deposition rate is Ni/TiO2, Ni/Al2O3, Ni, Ni/SiO2. Rates of gasification of these deposits in oxygen decrease in the same order. The order of decreasing deposition rate is the same as for carbon monoxide dissociation and removal of carbidic carbon by reaction with hydrogen. Approximately 70–80% of the metal surface area for adsorption of oxygen is lost as a result of carbon formation. However, 90–99% of this surface area is restored by the treatment in oxyge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first 1–2 monolayers of carbon deposited during reaction are responsible for deactivation; subsequent deposition presumably in the form of vermicular carbon is not responsible for loss of activ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