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混凝吸附-管式膜组合工艺深度处理地表Ⅴ类水体,探讨了聚合氯化铝(PAC)投加量、粉末活性炭投加量、次氯酸钠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并考察了不同工况下膜通量及进水压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在PAC投加量为50 mg·L~(-1)、粉末活性炭投加量为20 mg·L~(-1)、次氯酸钠投加量为20 mg·L~(-1)的条件下,出水总磷、COD、氨氮及SS指标在地表Ⅲ类水体的标准限值范围内。同时,增加PAC及次氯酸钠投加量可显著增大膜通量,但对进水压力的影响不同,而增加粉末活性炭投加量则加速了膜孔堵塞及污染。该系统稳定运行30 d,平均膜通量为373.79 L·m~(-2)·h~(-1),平均进水压力为0.05 MPa。  相似文献   

2.
采用管式膜MBR工艺处理垃圾焚烧场渗滤液,考察了长时间运行下管式膜通量的变化及操作压力、循环流量、温度、污泥含量等对管式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循环体积流量达到1 000L·h-1、操作压力0.13 MPa时,膜通量达到48.02 L·m-2·h-1,膜通量随着操作压力升高而升高;随着温度的升高膜通量呈上升趋势,当温度达到32.7℃时,平均膜通量达到107.5 L·m-2·h-1;污泥含量对膜通量影响不大,污泥质量浓度在30~45 g·L-1时,膜通量仍能维持在75~100 L-m2·h-1;通过适当的膜清洗(NaClO溶液清洗),管式膜能保持在较高的通量(≥75 L·m-2·h-1,温度27.4~32.1℃)下长时间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3.
混凝-超滤处理含油废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混凝-超滤组合工艺处理含油废水。试验结果表明,原水经混凝预处理后生成微絮体,改善了分离性能,对膜污染起了重要的缓解作用,可延长反冲洗周期,使其保持较高的稳定通量,长时间运行。运行过程中膜通量下降幅度较小(仅为33%);随着超滤时间的延长,COD和油的去除率较高,均可保持在90%~95%的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4.
采用1种新型的管式膜-生物流化床工艺进行生活污水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当调节HRT为3 h、曝气体积流量为60 L/h时,系统能长时间稳定运行,对COD、NH4+-N和T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5%、94.2%和84.6%,具有较好的降解有机物及脱氮能力。膜的截留对有机物和氮的去除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万彤  孟冠华  刘宝河  李品君 《广东化工》2012,(12):101-102,109
利用混凝-活性炭吸附法处理印染废水,研究混凝过程pH,聚合氯化铝(PAC)投加量,搅拌时间,沉淀时间和聚丙烯酰胺(PAM)投加量对印染废水COD,色度的去除率的影响。考察了吸附过程中溶液pH和吸附剂投加量等因素对印染废水COD,色度去除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处理条件。结果表明:COD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达92.5%,93.7%。  相似文献   

6.
混凝-活性炭吸附工艺处理高浓度含酚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讨论了高浓度含酚废水的处理工艺,并选取了混凝——活性炭联合处理工艺作为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对高浓度含酚废水有很好的处理效果。COD的去除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为设计一套农村小型集中式或分散式除氟供水设备提供参考。采用了活性氧化铝吸附-超滤组合除氟工艺进行地下水除氟的试验,研究了该系统原水的pH、回流量、膜通量对于除氟效果和膜污染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恒流条件下,原水氟浓度2 mg/L,反冲周期6 h,反冲时间2 min,反冲强度150 mL/min,投加粒径200~300目的活性氧化铝0.2 g/L,保持原水pH=6.5左右,膜通量=45 L/m~2·h,沉淀池与反应池间的回流比=0.5,能使该系统的出水氟浓度1.2 mg/L,总铝含量0.1 mg/L,浊度0.05,并且能有效地缓解膜污染,使反应器长期运行。  相似文献   

8.
膜污染一直是影响膜生物反应器(MBR)工艺稳定运行的难题。试验研究了浮球填料的加入对好氧管式膜MBR工艺中膜污染的影响规律及机理。结果表明,生物载体的加入能够显著减缓膜污染。与没有生物载体的MBR相比,载体填充率达到40%时可使滤饼层阻力下降约60.7%,孔堵阻力下降约90.6%,单周期运行时间延长约83.3%。机理分析表明,载体型MBR中悬浮污泥粒度明显增大,不可逆膜污染主要组分溶解性胞外聚合物(EPS)含量显著减少,而且EPS中蛋白质相对比例增加,滤饼层与膜面间的结合程度减弱,可改善低压冲洗和化学清洗效果。  相似文献   

9.
混凝-砂滤-活性炭吸附工艺处理废旧塑料清洗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混凝、砂滤以及活性炭吸附机理介绍,阐述选择该工艺的理由;列举了主要设备数量、型号、价格与构筑物数量、规格尺寸等相关参数.经济效益分析表明,每年节约水费70 200元;实际运行结果证明,各单元状态稳定,出水中的CODCr、BOD5和SS完全达到地方一级排放标准以及GB 8978-1996中的二级排放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0.
混凝-吸附联合处理含铬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福  童佳 《电镀与环保》2012,32(4):46-48
采用新型混凝剂聚磷氯化铝铁(PPAFC)对含铬废水进行混凝处理;再采用铝化改性膨润土对含铬废水进行吸附处理。结果表明:在PPAFC 40mg/L,铝化改性膨润土2.0g/L,室温的条件下,总铬的去除率超过99.8%,出水中总铬的质量浓度达到《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1900-2008)要求。  相似文献   

11.
高旭  张钢强  刘永东 《当代化工》2021,50(4):840-843
研究通过组合膜工艺深度处理含锰废水,通过测定加药沉淀、超滤、一级纳滤、二级纳滤以及反渗透膜出水中Mn2+、NH4+等污染物质量浓度来探究该组合工艺对含锰废水的处理效果.研究表明:该组合膜工艺对于含锰废水有较理想的处理效果,出水Mn2+、NH4+质量浓度均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2.
纳滤膜分离技术在饮用水制备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成为一种先进的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发展起来。文章详细论述了国内外纳滤膜技术在饮用水生产中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纳滤膜对地表水或地下水中存在的各种无机、有机污染物的分离特性。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一种微电解耦合MBR工艺对印染废水深度处理的工艺,其包括混凝沉淀池、pH调节池、微电解池、二次沉淀池、水解酸化池、MBR反应池;其中,所述混凝沉淀池、pH调节池、微电解池、二次沉淀池、水解酸化池、MBR反应池依次连接并形成一集成式处理设备。该方法耦合了混凝、物理沉淀、电解、膜分离及生化氧化的优势,经过该设备处理的印染废水,可以有效降解氨氮,色度以及COD值,处理后水质可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标准规定一级的排放限制,具有处理效率高,成本低、操作简单易于控制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针对余杭区宏畔水厂现有工艺及水质现状,在高温高藻期,进行了一次超滤膜工艺处理沉后水和滤后水的中试试验。结果表明浸没式超滤工艺和柱式超滤工艺对浊度、耗氧量、氨氮、铁、锰等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出水浊度0.1 NTU,达到浙江省城市供水现代化水厂评价标准(2013),超滤膜出水颗粒数可以控制在30个/m L以下,以"两虫"为代表的微生物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5.
预氯化与强化混凝相结合用于给水处理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氯化时间、有效氯投加量等因素对次氯酸钠氯化效果的影响,以及氯化与混凝的先后顺序对CODMn及UV254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本试验原水,有效氯投加量为4mg/L,经过30min氯化后,CODMn去除率达20%左右,再经过强化混凝后,CODMn去除率可达50%左右。先氯化后混凝对于CODMn的去除效果总体要优于先混凝后氯化。在低投氯量时,先混凝后氯化对于UV254的去除效果优于先氯化后混凝,但随着投氯量的增加二者的处理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6.
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三种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的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工艺对同一源水的处理效果,从而提出较优的运行方案。结果表明:当原水的CODMn≥3.76mg/L时,为了确保最终出水符合《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94-1999)的要求,采用两级臭氧氧化的臭氧生物活性炭的方式运行,其它情况下,从经济的角度建议按只投加预臭氧的方式运行。  相似文献   

17.
超滤技术在饮用水净化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晶  陈晓霞  吕海泉 《辽宁化工》2013,42(5):563-564
介绍了超滤膜法有效去除饮用水中悬浮物、铁、锰、微生物以及氟的处理技术,以及这种技术的出水水质及特点。  相似文献   

18.
傅银波 《广东化工》2012,39(6):157-157,151
文章介绍了饮用水处理工艺的发展与现状,介绍了各类膜技术的特点,以及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和处理效果。经过比较,笔者认为超滤技术将是饮用水净化工艺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分离科学与技术》2012,47(9):1789-1798
Abstract

The demineralization of water by membrane distillation (MD) has been investigated. In the first stage of investigations the tap water or boiled tap water was employed as a feed, and the water recovery coefficient exceeding 75% was achieved. The obtained concentrate was supplied to the second stage of MD installation. The quality of distillate was stable and practically independent of the feed concentration. The produced distillate has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in the range of 1.4–2.5 µS/cm. The precipitation of salt deposit on the membrane surface was observed during the water demineralisation, especially in the first stage of MD. The membrane morphology and the composition of precipitate layer were studied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coupled with energy dispersion spectrometry. The formed deposit caused clogging of the membrane surface (pores), and resulted in a gradual decline of the module efficiency. Moreover, the formation of the deposit on the membrane surface was the major reason of the partial membrane wettability.  相似文献   

20.
刘琪  余琴芳  许江军  王洋江  奚浩  万年红 《净水技术》2022,41(2):95-102,167
工业园区产生的废水通常需要在生化处理后接深度处理过程使之达标排放.随着排放标准中对CODCr排放限值要求的升高,已有深度处理设施往往需要提标升级改造.本研究将Fenton和臭氧两种深度处理方法进行组合,探究Fenton-臭氧及臭氧-Fenton组合工艺对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生化出水的CODCr降解效果.发现FeSO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