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建立了表征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上下层电导率差异法。根据原油乳状液上下层电导率的变化,结合光学显微镜观察,研究了利用原油乳状液上下层电导率差异值来表征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条件和方法。研究发现,当原油乳状液破乳分相时,上下层原油乳状液的组成、形态以及电导率出现差异,因而可利用上下层的电导率差异值作为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表征参数。通过测定不同电学频率(0.1、1.0、10.0、100.0 kHz)下的原油乳状液上下层电导率及其差异值,发现高电学频率时上下层原油乳状液电导率及差异值均大于低电学频率下的数值,且灵敏度更高;当上下层电导率差异值大于15%时,原油乳状液表现为不稳定。结果表明,该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含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原油乳状液。  相似文献   

2.
渤海稠油乳状液制备条件的确定及表观粘度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绸油乳状液为油包水乳状液.通过对比室内制备出的油包水(W/O)乳状液的粘度与现场取样粘度,找到室内制备渤海稠油乳状液的制备条件,并在该条件下制备含水10%~50%的渤海稠油乳状液,测得30、40、50、60和70℃各区纯油粘度及其各区乳状液表观粘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计算渤海稠油乳状液表观粘度的半经验半理论关系式,并对该数学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用该方法计算渤海稠油乳状液表观粘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制备冷榨芝麻油微胶囊的乳状液乳化工艺条件及乳状液的黏度、粒径.根据乳状液的稳定性选择大豆分离蛋白和β-环糊精复合作为包埋壁材,选用蔗糖酯S-15、单甘酯作为乳化剂制备冷榨芝麻油微胶囊乳状液,得出最佳的乳化条件为:乳化温度70℃,剪切时间4 min,乳化剂复配比例为2∶1,此条件下制备的冷榨芝麻油微胶囊乳状液稳定指数均值可达98.2%.采用TA-DHR-1型流变仪研究冷榨芝麻油微胶囊乳状液的黏度表明:乳状液黏度在初始阶段发生剪切变稀,随着剪切速率不断增加,其黏度也趋向稳定.乳状液总固形物含量为17%~22%时乳化效果较好.冷榨芝麻油微胶囊乳状液的粒径测定结果表明:乳状液粒径大多分布在1~10μm的区间内,占81.93%,说明乳状液粒径大小分布较为集中、均匀.  相似文献   

4.
渤海绸油乳状液为油包水乳状液。通过对比室内制备出的油包水(W/O)乳状液的粘度与现场取样粘度,找到室内制备渤海稠油乳状液的制备条件,并在该条件下制备含水10%~50%的渤海稠油乳状液,测得30、40、50、60和70℃各区纯油粘度及其各区乳状液表观粘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计算渤海稠油乳状液表观粘度的半经验半理论关系式,并对该数学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用该方法计算渤海稠油乳状液表观粘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了解辽河油田稠油的驱替方式,依据现场采出含水原油乳状液的含水率及矿化度,确定配制模拟原油乳状液的盐水配方及油水体积比。用聚丙烯酰胺聚合物和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制备了模拟乳状液,考察了乳化时间和搅拌速度对模拟原油乳状液运动粘度的影响,并用同一种破乳剂对模拟乳状液和现场采出乳状液进行了破乳脱水实验。结果表明,在乳化时间为6h,搅拌速度为2400r/min时,制得的乳状液与现场采出液的运动粘度接近。在破乳剂的脱水实验中得到了相似曲线,证明该模拟乳状液可以替代现场采出乳状液来对破乳剂进行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6.
利用稳定性分析仪(LUMisizer-LS610)研究胜利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和粒径的变化规律,考察了乳化剂质量分数、油水体积比、温度及电解质对乳状液的稳定性和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油乳状液稳定性随乳化剂质量分数增大而增强,而液滴粒径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乳状液中油相所含比例越大,乳状液越稳定;温度升高,虽然会增加乳化效果,但也同时破坏了乳状液的稳定性;电解质可以增强乳状液的稳定性,降低粒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乳状液的表征定义出发,从六个方面考察了乳状液的稳定性,论述了经机械和超声波加工的乳状液的稳定性问题,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介绍了提高乳状液稳定性的一些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不饱和聚酯树脂在碱性化合物的作用下可与水形成油包水型(W/O型)乳状液,交联后形成含水的不饱和聚酯树脂.本文研究了形成稳定的W/O型乳状液的条件,对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各因素包括树脂型号、乳化剂种类及浓度、含水量、制备条件及温度等进行了考察,获得形成稳定的W/O型乳状液的条件,探讨了乳状液的稳定机理.  相似文献   

9.
在不同的水体积分数、搅拌速度和温度条件下制备油包水型乳状液,模拟混输过程中遇到的不同情况,分析了乳状液液滴粒径分布规律及其与黏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乳状液中水的体积分数小于60%时,随着搅拌速度的加快,乳状液分散相的平均粒径变小,黏度变大;随着温度的升高,乳状液分散相的平均粒径变大,黏度逐渐降低;随着水体积分数的增加,分散相液滴平均粒径变大,黏度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但是,当水体积分数大于60%时,随着水体积分数的增加,乳状液的黏度大幅度降低,乳状液流型发生变化。研究结果对管输的安全运行和集输工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稠油O/W乳状液中多重乳滴对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胜利油田新滩区块稠油乳化降粘研究结果表明:稠油在乳化降粘配制O/W乳状液时,会形成部分W/O/W多重乳滴,这种多重乳滴的多少和性质与配制O/W乳状液的方法有关.当用纯稠油与活性水配制时,形成的多重乳滴少,其主要是中间油相与外水相油水界面膜的破坏.它的破坏对整个乳状液稳定性影响小.而利用高内相W/O乳状液用转相法配制O/W乳状液时,会形成较多的W/O/W多重乳滴.这种乳滴的破坏对乳状液稳定性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可逆乳状液能集中不同液体形式的优点发挥更好的作用,主要应用于制备可逆乳化钻井液。油田现场用工业HCl质量分数(15%~20%)一般高于室内研究用稀释HCl质量分数(5%左右),且不同批次工业HCl质量分数差别较大,基于此,研究不同酸碱质量分数下乳状液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随酸碱加量的变化,分析酸碱质量分数对pH控制的可逆乳状液可逆转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可逆乳状液酸致转相点处“酸液质量分数×酸液体积”数值随HCl质量分数增加而减小,碱致转相点处“碱液质量分数×碱液体积”数值随碱液质量分数增加而减小。分析机理为:酸碱质量分数不同导致酸碱密度不同,随酸碱加入乳状液体系中的水相体积不同均会对可逆乳状液转相点产生影响,但前者影响大于后者。  相似文献   

12.
为改善乳化沥青的感温性,以两种聚合物改性剂和两种国产沥青为对象,利用试验结果和乳化沥青及混合料的有关理论,对改性乳化沥青的性能进行分析。试验和分析结果表明,改性乳化沥青的感温性能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为确定能够提高辽河油田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的最优复配体系以及在不同条件下乳状液稳定性的变化规律,利用聚焦光束反射测量仪(FBRM)、流变仪,通过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探究了液滴平均粒径、分散度、乳状液黏度的变化规律,考察了外部因素对复配体系下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OBS?50、AEO15/OS?15、OP?1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0%、4.0%、1.4%、1.4%的复配乳化剂有利于提高辽河油田稠油乳状液的稳定性;平均粒径与分散度存在正协同关系,与乳状液黏度存在反比关系;温度、油水体积比的提升,会降低乳状液的稳定性;加大搅拌速率及矿化度,有利于提高乳状液的稳定性;矿化物NaCl的质量分数为0.2%~1.0%时,能较大幅度地提升乳状液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其质量分数对乳状液稳定性的提升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对乳化液膜的膜破损进行了分析,并在乳化液膜处理含Cu2 废水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种类与浓度、膜增强剂、膜内相酸度、制乳时间以及制乳转速对液膜破损率的影响,并当液膜破损率在1%~2.5%时,确定了M6401-L113B-液体石蜡-煤油-H2SO4乳化液膜体系的膜相组成和操作条件.  相似文献   

15.
乳化液泵容积效率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矿用乳化液泵容积效率进行了仿真研究,首先对影响乳化液泵容积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导出容积效率表达式,并建立了乳化液泵工况的数学模型,最后进行了乳化液泵工作过程的计算机模拟和容积效率仿真,本文所述理论方法对改善泵的容积效率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乳化沥青对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韧性的影响,采用乳化沥青制备PVA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对其强度和韧性性能进行测试,并采用SEM对试件断面微观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加入乳化沥青以后,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迅速下降,而韧性性能迅速上升;纤维的破坏模式由拉断破坏变成拔出破坏,随之在试件底部出现了多缝开裂;当乳化沥青用量为10%时,试件出现了明显应变硬化现象;当乳化沥青用量过大时,韧性反而下降。此外,结合微观力学原理,对乳化沥青的增韧机理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研究在PVA存在下的氯乙烯乳液聚合.测定了乳液的含固量、乳胶粒粒径、接枝率、聚合度及乳液的各种稳定性;研究了引发剂体系及其用量、反应温度、乳化剂种类及交联剂对乳液聚合反应和乳滚性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适的乳液聚合配方和乳液制备条件,制得了适合于共混纺丝用的PVC 乳液.此外,通过溶解分离法分离出PVA-PVC 接枝共聚物,并进行了氯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初步探讨了接枝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18.
以丙烯酸酯类为主要单体通过乳液聚合方法合成阳离子聚合物乳液。分析了聚合工艺、乳化剂、引发剂、功能性单体、单体种类及软硬单体配比等因素对乳液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微乳液聚合工艺,阳离子乳化剂采用31527,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5%,阳离子乳化剂:非离子乳化剂=4:1(质量比),阳离子引发剂用量为单体质量的0.5%,硬单体为MMA,功能性单体采用NMAM时乳液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黄原胶/羧甲基纤维素钠复配比例及体系pH值对酪蛋白乳液ζ-电位、粒径、黏度、乳析稳定性及微观结构的影响,揭示了多糖稳定乳液或促进乳液失稳的机理。研究发现:中性条件下,两种阴离子多糖均未吸附到酪蛋白稳定的油滴表面,未吸附的多糖分子诱发了液滴的排斥絮凝,在宏观上表现为乳液的快速分层;酸性条件下,带负电荷的黄原胶或羧甲基纤维素钠分子吸附于酪蛋白包裹的油滴表面,提高了液滴间的静电斥力及空间位阻,在一定的复配比例下(羧甲基纤维素钠∶黄原胶=1∶1,3∶1,总添加量为乳液质量的0.4%),乳液的稳定性提高,在室温下存放两周,分层现象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以自制的一种长链阳离子表面活性剂(SFC111)和低界面能物质(SFC115)构建出阳离子型乳液,研究其作为低渗透油气藏用表面活性剂性能。通过粒度仪考察乳液在水中的分散性,通过接触角测定仪考察经乳液处理前后岩心的接触角,通过旋转滴界面张力仪测试表面张力;通过计算得到乳液在20、70 ℃的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0.5%的乳液在20 ℃时D50=420.8 nm,70 ℃时D50=728.0 nm;清水在岩心表面上的接触角从10°最大可增至120°;70 ℃下乳液可将清水的表面张力降至24 mN/m,表现出良好的防水锁性能。乳液符合langmuir吸附理论,其热力学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乳液表面吸附量降低,乳液表面分子所占面积减小,吸附层厚度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