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目的是建立一个简单、无需衍生的非溶剂技术宽范围分析麦汁中挥发组分的系统.该方法由顸空固相微萃取装置、气相色谱仪和质谱仪组成.研究不同萃取头、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盐析效应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并从中选择最佳试验条件.方法检出限低于实际麦汁样品中被测组分浓度,范围从12ng/L(里哪醇)到0.5 3ug/L(糠醛).本方法线性良好,适合分析酿造工业中的麦汁样品.  相似文献   

2.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GC/MS技术,建立了啤酒中酒花香组分的分析方法。啤酒样品采用PA萃取头,在40℃萃取30 min后直接进行GC/MS分析,鉴定了含量在μg/L量级的里哪醇、β-香茅醇、α-萜品醇、香叶醇、反式-橙花叔醇、乙酸香茅酯、香叶酸甲酯、乙酸香叶酯等8种酒花香组分,随后又以选择离子监测模式(SIM)并以萜品烯-4-酵为内标,实现了定量测定。样品重复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6%~14.9%,回收率为70.4%~128.6%。应用该方法测定了市售的7种啤酒中上述酒花香组分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4.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啤酒中醛类化合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建立了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结合邻-五氟苄基羟胺(PFBHA)衍生以测定啤酒中与老化味相关的13种醛类化合物的方法。样品前处理不同于文献报道的方法,衍生试剂直接加入到啤酒样品中,然后插入SPME装置,一步完成衍生和萃取过程。经优化的固相微萃取条件为:65μmPDMS/DVB萃取头,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60min。GC-MS分析采用选择离子模式(SIM)并以内标法定量,所建方法的定量重复性较好,样品重复测定的RSD在2.5%-19.5%;回收率在55.3%-108.8%。在测定新鲜和老化啤酒时,显示出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醇提法提取中国栽培蓝莓品种中的活性物质,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分析了蓝莓粗提物中的挥发性成分,利用面积归一化法定量组分含量。检测出37个化学成分,鉴定了其中的33个化学成分。其中醇类化合物占24.15%,其次是烷烃类化合物,占17.05%,烯烃类化合物占13.61%,酯类化合物占11.97%,还有8.80%的苯和苯酚类化学物,醛、酸、酮类化合物分别为8.79%、8.21%与7.42%。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分析酒花中挥发性香气组分的方法。组分的分离与鉴定主要依靠GC-MS,使用DB-WAXETR毛细管色谱柱定性了23种化合物,其中的11个组分峰用作定量测定,分析了30个酒花样品,采用统计分析成功地对它们作了类型区分。  相似文献   

7.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 (HS SPME)技术结合气相色谱 质谱法 (GC/MS)对啤酒的微量香味组分进行了分析研究 ,共分离和鉴定了 41种化合物 ,它们分别属于酯类、醇类、酸类、醛类、酚类、含硫化合物和含氧杂环化合物。这些结果拓展了SPME技术在啤酒香味组分研究中的应用 ,它不仅可成为高级醇、挥发酯定量分析的基础 ,而且使啤酒酵母味、酒花香、氧化味的量化评价成为可能。文中除表列了分析结果外 ,还对SPME方法的特点及所分析组分与啤酒质量控制之间的相关性作了研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分析乌骨藤挥发性成分。方法:前处理采用干法和湿法2种不同方法,顶空固相微萃取提取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乌骨藤挥发性化学成分。结果:采用干法前处理共鉴定了71种成分,占总成分含量的93.5%;湿法前处理共鉴定了53种成分,占总成分含量的99.55%。干法处理后所提取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为萜烯类(20.01%)、醇类(17.86%)和脂类(11.92%),湿法处理后所提取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醇类(60.31%)、醛类(12.80%)。结论:干法和湿法前处理测得的挥发性成分差异较大,各成分含量差异也较大。同时用干法和湿法前处理后,再用HS-SPME-GC-MS方法提取和分析乌骨藤中挥发性成分,既简单快速又能全面科学的分析出各挥发性组分。  相似文献   

9.
申利群  雷福厚 《食品科学》2010,31(22):315-317
目的:探索分析霸王花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方法。方法:采用聚二甲基硅氧烷萃取头室温顶空微萃取20min、初始柱温60℃、程序升温至250℃、进样口温度250℃的气相色谱条件,EI 离子源、电子能量70eV 的质谱条件进行气相色谱/ 质谱法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出49 种化合物,主要挥发性成分及其含量为倍半萜及其含氧衍生物(27.78%)、脂肪族化合物(25.14%)、酯(14.40%)、2,6- 二叔丁基对甲酚(10.08%)和硅氧烷类化合物(6.27%)。结论:无溶剂的顶空萃取- 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可作为霸王花挥发性成分分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ead 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测定白酒中风味物质的分析方法。方法以馥郁香型白酒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馥郁香型白酒中的风味成分,确定萃取头种类,利用正交试验对萃取时间、萃取温度、解析时间、解析温度进行优化。结果馥郁香型白酒风味物质的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最佳条件为:选用50/30μm DVB/CAR/PDMS Stableflex(grey)固相微萃取头,稀释倍数1:2(V:V),加入2 g氯化钠,萃取时间40 min、萃取温度为75℃、解析时间5 min、解析温度290℃。对馥郁香型白酒的风味物质分析得到74种成分,分别为酯类50种、醇类8种、酸类6种、酮类3种、酚类2种、醛类2种、含硫含氮化合物3种。方法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为2.9%~15.7%。利用优化条件对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白酒进行分析,分别得到64种、52种和44种香气成分。有29种香气成分为馥郁香型白酒特有。馥郁香型白酒与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白酒香气成分在含量上不同,馥郁香型白酒中己酸乙酯、己酸己酯含量明显高于酱香型白酒、浓香型白酒和清香型白酒。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快速、简单,可用于白酒风味物质的检测。  相似文献   

11.
12.
该文建立一种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的分析技术,用以检测茶叶香气成分雪松醇。通过优化HS-SPME萃取纤维、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及搅拌速度因素,确定最适宜HS-SPME条件:采用50/30 μm DVB/CAR/PDMS萃取涂层的萃取纤维,在萃取温度为80℃、转速为300 r/min下萃取30 min,雪松醇萃取和检测效果最好。此外,为评估该方法的萃取性能,对方法加标回收率、线性关系及实际茶叶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证实该方法灵敏度和重复性高。  相似文献   

13.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带鱼肉的挥发性成分,以鱼肉中8种主要挥发性物质为参照对象,对影响萃取效率的关键因素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2g鱼肉中加入6mL饱和氯化钠溶液(0.36g/mL),用50/30μm DVB/CAR/PDMS的萃取头于50℃下萃取50min能够达到较好的萃取效果;在此条件下提取带鱼肉的挥发性成分,共鉴定出40种化合物,其中醛类、醇类、芳香族和烯烃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较高,分别为45.11%、17.47%、14.49%和13.99%,为带鱼肉的主要挥发性成分。  相似文献   

14.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分离富集八角茴香中挥发性成分,再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八角茴香中的挥发性成分,然后与传统的同时蒸馏萃取(SDE)并GC-MS法测定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以萃取量作为考察指标时,最佳萃取条件为:称取1.0 g样品,选用100μm PA萃取头,温度50℃,萃取40 min,250℃下解吸10 s,GC-MS分析得到102种成分,定性确认其中69种成分,占总峰面积的85.46%.此时测出的八角茴香中主要挥发性成分为反式茴香脑(58.75%)、1-[3-甲基-2-丁烯基]-4丙烯基苯(12.68%)、茴香脑(7.50%)、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2.22%)等.SDE法提取出93种成分,定性确认其中61种,占总峰面积的92.62%.此时测出的八角茴香主要挥发性成分与HS-SPME法测得的相同,其中58种为2种方法所共有.HS-SPME法可以代替SDE法对八角茴香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富集.  相似文献   

15.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曲药中的香味成分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一质谱法测定大曲中的香味成分。测定条件为:恒温水浴温度75℃,稳定时间4h,解吸时间2min。结果表明,该法可定性大曲中的68种挥发和半挥发性成分;用全扫描采集法,有利于收集到更广泛的非杂环类化合物及其他类物质;成品曲药中的很多微量香味成分如乙醇、己酸、己酸乙酯、乙酸、乙酸乙酯等与基础酒中的微量香味成分相似;大曲中的微量成分的含量远远高于其在基础酒中的含量;初步定性分析了大曲中的部分微量成分,主要是以杂环化合物为主的复合香味成分。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杜仲叶茯砖茶加工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变化,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 trometry, GC-MS)联用技术对杜仲叶茯砖茶加工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杜仲叶茯砖茶中共鉴定出152种挥发性成分,酸类、酯类、酮类和醇类为相对含量较高的挥发性成分,主成分分析、分层聚类分析及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均可直观地对杜仲叶茯砖茶不同加工阶段进行有效的区分。此外,在杜仲叶茯砖茶加工过程中,酸类、醇类、酮类和酯类等挥发性成分组成和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丙酸、乙酸、2-己烯醛等具有刺激性、青辛气等不良气味的挥发性成分含量呈下降趋势,而芳樟醇、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乙酯、菊苣酮、乙醛等具有菌花香、木香、花果香、乳香特性的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呈上升趋势。基于VIP值筛选出64种标志差异性挥发性成分,其中,5-甲基吲哚、正三十二烷和十二醇等成分在原料中,3-氨基苯酚、环十五内酯、5-羟基-3-甲基-1-茚酮等成分在渥堆样本中,苯甲酸、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1-己烯-3-醇等成分在气蒸样本中,植酮、2-吡咯甲醛和2-羟基环十五酮等成分在发花8 d的样本中以及乙琥胺、对丙基茴香醚等成分在发花25 d的样本中相对含量远高于其在其它阶段样本中的含量,这些成分可以作为杜仲叶茯砖茶对应加工阶段的候选标记物。在最终产品S5茶样中,棕榈酸甲酯、二氢猕猴桃内酯、月桂酸、植酮、β-紫罗兰酮等为相对含量较高的呈香挥发性成分,可能是构成杜仲叶茯砖茶风味特征的主要物质,这为识别杜仲叶茯砖茶的香气特征以及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定向调控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首次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质谱技术对马铃薯茎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萃取和分析。共检测出71个成分,鉴定出占总成分91.27%的45种成分。主要为萜类化合物(28.80%)和芳香族化合物(21.84%)。其次为饱和脂肪烃类占7.70%。酯类化合物和醇类化合物分别为4.35%和4.79%。酮类化合物和羧酸分别为3.45%和3.53%。醛类化合物为2.84%。  相似文献   

18.
王艳  宋述尧  张越  赵靖  赵春波  张雪梅 《食品科学》2014,35(12):169-17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对东北油豆角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分析,为优质栽培、品质育种及贮藏加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油豆角挥发成分包括醛、醇、酮、酸、酯、烃、呋喃及醚等类物质。未加工青荚中鉴定出48 种挥发成分,主要为2-己烯醛(相对含量为40.01%)、己醇(12.64%)、己醛(11.40%),与3-己烯-1-醇、反-2-己烯醛、反-2-顺-6-壬二烯醛、3-甲基-1-丁醇、2-乙基己醇、反,反-2,4-庚二烯醛、反-2-壬烯醛、β-环柠檬醛、肉豆蔻醛等物质共同作用形成青豆荚气味;可食熟荚中鉴定出26 种挥发成分,主要为1-辛烯-3-醇(48.77%),与顺-4-庚烯醛、3-甲硫基丙醛,反-2-庚烯醛、辛醛、壬醛、香叶基丙酮等共同作用形成油豆角特异
芳香性质。  相似文献   

19.
茶油挥发性成分的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建立茶油主要挥发性成分定量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和50/30μm DVB/CAR/PDMS纤维头测定液压机榨茶油的挥发性成分.结果显示:13种茶油主要挥发物的浓度与峰面积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在0.9841~0.9999之间,检测限0.04~0.44 μg/g,加标回收率91.83%~105.11%,并有较好的重现性,7次连续检测的相对标准偏差范围2.51%~8.00%.液压机榨茶油毛油中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醛类、醇类、烯类、酮类、酯类、酸类等.挥发性物质含量在前10位的是壬醛、α-蒎烯、乙酸乙酯、戊醇、苯甲醛、辛醇、α-木罗烯、壬醇、癸醇、辛醛,其含量总和为21.26 μg/g,占总量的68.40%.此法对茶油挥发性成分的分析快速、方便、准确.  相似文献   

20.
固相微萃取在食品挥发性组分测定方面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固相微萃取是一种新颖的样品前处理与富集技术,其克服传统预处理方法几乎所有缺点,可与多种色谱技术联用;对食品风味组分检测大多采用固相微萃取与GC、GC–MS等技术联用,而新涂层开发、与其它分析方法联用是固相微萃取测定挥发性组分研究方面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