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PAMCATS固化剂是由黑龙江工程学院及清华大学等自主研制的新型聚合物土壤固化剂,它除了具有普通固化剂的功能之外,还具有较好的抗冻性能,所以适合寒区无砂石或少砂石地区应用。应用全系列实验研究该种固化剂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水平,用正交实验对固化剂的配比进行优化,并提出适合于寒区的组分含量。  相似文献   

2.
水泥基材料超低温冻融循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液氮作为环境介质进行超低温冻融循环试验,研究了超低温对水泥基材料抗冻性能的影响。观测冻融循环前后试件外观、质量和强度等宏观性能变化,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水泥基材料冻融循环前后微观结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超低温条件下,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明显强于砂浆,且随混凝土强度提高其抗冻性能呈增长趋势;SEM分析结果表明超低温冻融循环后泡水融化试件结构内存在明显缺陷;超低温冻融循环试验可以加速水泥基材料破坏进程,明显减少试验周期,能相对较快的评价出水泥基材料的抗冻性能。  相似文献   

3.
寒区路基土PAMCATS固化剂作用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固化剂能在常温下改变土壤的三相组成并能与土壤组分反应产生胶凝填充物质,从而提高土体的压实-承载能力,进而提高土体的水稳定性、抗压、抗冻等技术性能。通过理论分析并通过室内试验对该土壤固化剂的固化机理进行详细的研究,确定该固化剂的配方,为该种固化剂进入实际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粉状固化剂不同掺量对生土墙体材料力学性能及耐久性的影响,确定最佳掺量,分析固化剂的固化效果.方法 通过对西安土样中掺入0,5%,10%,15%,20%的自配固化剂测定试件不同龄期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水稳定性、冻融性能和收缩性能,并采用SEM电镜对固化土微观结构进行分析.结果 掺入固化剂的生土墙体材料的性能明显优于未掺试件,并且随着固化剂掺量的增加,生土墙体材料力学性能、水稳定性能、抗冻性能均明显提高,收缩性能变化不是很明显.结论 固化剂对西安地区生土材料性能改善效果明显,固化剂掺量为15%时,试件各项性能满足作为墙体材料的国家标准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在充分研究粉状土壤固化剂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复合配制一种新型土壤固化剂,测试评价其在道路底基层的应用性能.方法 以水泥、高钙粉煤灰、石灰和专用激发荆为原材料,复合配制新型ASC土壤固化剂,测试其固化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和间接抗拉强度、7d弯沉值、浸水膨胀量及其抗冻性。与水泥稳定土进行比较.结果 随着固化剂的掺量的增大。无侧限抗压强度和间接抗拉强度相应增大,试件的密实度显著影响其无侧限抗压强度和间接抗拉强度,随着试件养护龄期的不断增大,后期无侧限抗压强度和间接抗拉强度相应增大.与水泥稳定土相比。其抗冻性能明显改善.该固化剂固化土体系的7d弯沉值小,水稳定性能良好,浸水膨胀量为0.021%,改善了道路的承载能力.结论 以水泥、高钙粉煤灰、石灰和活性激发剂作为原料复合的新型ASC土壤固化剂有利于公路底基层抗压强度、抗冻融性、承载能力等性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寒区路基新型含赤泥固化剂改良土强度特性,使用新型含赤泥固化剂(土凝岩)固化路基粉质黏土,完成了不同配合比的改良路基土的冻融强度损伤试验。将土凝岩改良路基土与水泥改良路基土进行对比发现土凝岩有很多与水泥相似的性质:10%土凝岩掺量的改良土7d无侧限抗压强度要高出水泥改良土将近0.4MPa;6%固化剂掺量的土凝岩改良土强度高于水泥改良0.13MPa,相同固化剂掺量下土凝岩改良土7d无侧限抗压强度明显优于水泥改良土。在经历3次冻融循环前,土凝岩的抗冻性优于水泥改良土,经历长期冻融循环时则不及水泥改良土。强度损失方面,根据土凝岩改良土的强度损失速率的不同,将土凝岩改良土分为强度快速损失阶段和缓慢损失阶段。改良试样无侧限抗压强度与冻融循环次数之间有着很好的关联度,以此建立了一种新型固化剂改良土强度的预测方法,为土凝岩改良土在季节冻土区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试验研究了高性能路用水泥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测试了混凝土的强度性能、收缩性能和抗冻性能.  相似文献   

8.
矿粉土壤固化剂改良高原红粘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善高原红粘土在工程中的适用性,研究采用矿粉作为主要掺料的土壤固化剂,通过室内试验对红粘土进行加固,研究不同含水率下固化剂对红粘土的加固效果,固化剂对红粘土强度、抗渗、抗流变的改善.结果表明:在最优含水率下红粘土和固化土强度能达到最大,掺入10%固化剂时无侧限抗压强度达到最高6.52 MPa,在掺入20%固化剂时渗透系数达到最低5.30×10~(-7),流变屈服应力达到最大22.310 Pa.掺入矿粉固化剂后红粘土的各项性能均得以改善,可为进一步的工程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对一系列配合比的固化剂稳定铁尾矿砂进行7 d无侧限抗压强度测试,从中选取若干满足强度要求的配合比进行进一步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探讨了结合料掺量、养生龄期等因素对混合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泥掺量是影响固化剂稳定铁尾矿砂前期强度的主要因素,而固化剂的掺入能够明显提高混合料的后期强度,该材料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适宜作为高速公路底基层材料。  相似文献   

10.
高强混凝土抗冻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对高强混凝土的配制技术、技术性能及施工等方面都缺乏系统研究的情况,通过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掺入硅粉高强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及抗冻性能.结果表明,掺硅粉高强混凝土表现出优良的抗冻性.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掺入硅粉后的高强混凝土的各种性能均高于基准高强混凝土.  相似文献   

11.
根据洛仑兹变换论述了“长度收缩”效应与“时间膨胀”效应的等价性.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论述了“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的等价性.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和总结前人对红藻石和蓝藻石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岩石薄片显微镜下观察实例,发现在以往碳酸盐岩颗粒分类中没有红藻石和蓝藻石的合适位置。鉴于红藻石重要的成因意义和造礁作用,有必要明确红藻石的概念和归属。珊瑚藻本身极易钙化,经生物矿化作用最终保存下来的珊瑚藻屑一直放在生物碎屑中,而红藻石是由非固着的珊瑚藻构成的钙质独立结核,因此也可以被划分到生物碎屑中。蓝藻石作为蓝细菌钙化作用的产物,同时鉴于蓝藻石的广泛存在,把钙化蓝细菌形成的核形石命名为蓝藻石,这一重要概念从提出到现在一直被使用。然而蓝绿藻概念已变更为蓝细菌,蓝藻石的形成与藻类无关,显然将其称作蓝菌石更加确切。因此,应将红藻石和蓝藻石分别归为生物碎屑和核形石当中,并用新的术语蓝菌石替代蓝藻石。其意义在于使红藻石和蓝藻石的概念及归属更为规范,并为碳酸盐岩颗粒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线索。  相似文献   

13.
城市文脉即城市文化脉络,它是城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集合,是城市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本.本文以历史文化名城太原的城市文脉作为研究对象,从物化城市形态及非物质传统文化两个角度对历史文化名城太原的城市文脉内涵进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保护及开发太原城市文脉的措施.通过对此研究,以期能够促进太原历史文脉的传承及其合理开发.  相似文献   

14.
科技进步推动社会结构的升级与经济变革,也促进人类思维方式的转换;而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又对科技自身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正确认识彼此之间的相关关系与内在规律,充分重视和依靠科技进步,用新的思维方式把握和协调好发展中的关键环节,才能引导和促使全社会健康、快速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专业课程教育为载体,挖掘专业课程教学中蕴含的人文道德精神,将专业教育与人文道德教育有机地融合与内化,增强人文道德教育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分析高校学生的教育现状,研究专业教育与人文道德教育融合的方法与途径。结合《机床数控技术》课程,实践专业精神与人文道德精神教育融合内化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6.
概率论的缘起、发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目前高校各专业所开设的随机数学诸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统计学、可靠性数学、随机过程、排队论、时间序列分析、预测与决策、随机捱轻等课程之间的关系。综述它们缘起于概率论,它们是概率论发展与应用之中分支,有的是与邻近学科结合的交叉学科,指出了学习有关课程必备知识以及各科新知识增长点,总结了学好这些课程必备的工具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GPS与GSM组合定位和发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18.
根据我校的全国高工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把原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和机械制造工艺四门课程整合为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一门课程,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和内容结构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并进行了实践.  相似文献   

19.
高校教育教学服务系统的特性与工作流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面对高等教育发展机遇与挑战,如何提高质量与办学效益,提高竞争力,依据ISO900标准建立高等院校质量管理体系十分必要,为此,对高等教育教学服务系统的特性与教育教学工作流程进行了研究,为建立这一质量管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俄经贸合作的潜力及其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全球范围讲,世界经济一体化已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在这一大趋势下,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利益不可分割,从而共同发展与繁荣成了世界关心和着力解决的世纪性课题。中俄两国是大国,又是互为最大的邻国,它们之间的经贸关系既有很大的潜力。因此,认真总结中俄建交10年多来的经贸合作的经验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这对巩固和发展两国的全面政治经济关系至关重要。今天,一个蓬勃发展、潜力巨大的俄罗斯市场已呈现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必须要用新的观念来发展双边经贸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