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旧年鸡事     
我不想讲“小时候穷啊,鸡就是穷人的银行”,也不想讲“那年月,油盐酱醋都要从鸡屁股头来”,这些都被人说滥了.没意思,我还是说说自己儿时与鸡有关的一些趣闻旧事吧!  相似文献   

2.
玉米个个     
雪潇 《饮食科学》2012,(10):37-37
我母亲经常说,1958年,要是有二百斤苞谷,她就能读完高中。能读完高中,她就能考上大学,至少也考个中师——当一个小学教师。好多学习不如她的人,仅仅因为家境好,就走上了一条人生的坦途。而我的母亲仅仅因为没有那二百斤苞谷,饿得不能再读书了,只好跑到了新疆,去吐鲁番的风沙里种葡萄。也可能是母亲有这样悠长的懊恼,才会老是做玉米个个给我填饱肚子。  相似文献   

3.
鸡什么味儿     
有位朋友给我讲过这么个故事:有个乡巴佬到城里的饭店吃饭,对服务员说:“我要吃鸡。”服务员问:“什么口味的?香酥,黄焖,还是麻辣?”乡巴佬白瞪白瞪眼反问道:“鸡就是鸡味,还分什么口味?”  相似文献   

4.
刘德法 《盐业史研究》2006,(2):F0002-F0002
盐,对我并不陌生,早在童年时期就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印象最深的是三次。第一次是借盐。我8岁那年,母亲做好饭,发现盐罐里没有盐,叫我到邻居家去借。邻居吝惜地捏了一小撮盐给我,我如获至宝似的拿回家。第二次是换盐。炎热的夏天,父母下地干活回家,又渴又累,还要忙着做饭,没了盐,叫我拿鸡蛋到供销社去,一斤鸡蛋换一斤盐。用来换盐的鸡蛋,是老人辛辛苦苦攒下的,舍不得吃。第三次是刮  相似文献   

5.
王芹 《饮食科学》2008,(11):30-30
我.从18岁起到现在(不好意思,年龄就不用说了吧),就一直在减肥,一直在琢磨着减肥。我对“减肥”这两个字没有一刻敢“忽视”.没有一天敢“忘记”。说起来我也并不算胖,身高162厘米.体重108斤。只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些.希望自己在人群中能够更出色,所以我历尽千辛万苦也要实现心目中的完美身材。  相似文献   

6.
和母亲通电话时偶而说起,第二天我要去湖州,老人家马上说:“那给我带点酥糖来。”母亲是虔诚的佛教徒,开口向我要东西,这是第一次。我便爽爽快快  相似文献   

7.
母亲的回忆     
陈罘杲 《西部皮革》2003,25(5):2003
现在想起来,应该说我小时候的家就像一个由母亲经营的“鞋厂”,虽然然这个“鞋厂”没有设备,没有厂长,没有销售人员,母亲却整整苦心经营了40个春夏秋冬。 母亲是唯一的员工,她没有上过学,但技术、材料、生产、新产品开发都是她一个人来完成。 回想起来我穿过母亲制作的鞋子,大概有100多双,家中九口人,总计母亲一生为我们生产了近1000多双鞋子。 许多年过去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明了多种功能鞋,经过十几年的研究,成了国家著名功能鞋专家,在研究过程中我饱尝了制鞋的艰辛,所以我经常在梦中,在回忆中,看到母亲为儿女  相似文献   

8.
有朋友问:何谓“斤半四件”?斤半四件是一种传统食俗,也是餐饮业的一种经营方式。用现在的观点讲,是一道适合工薪阶层和农民的微型筵席,经济实惠,简单方便。 在陕西省合阳县的餐馆酒店卖菜,都是按质按量(归制1斤为16两,下同)计价,有四两、半斤(八两)的,有一斤、斤半的,还有二斤  相似文献   

9.
板栗养生鸡     
那天朋友贾老练对我说:“大嘴兄,你自称嘴大吃八方,华阳有一家板栗养生鸡火爆得不得了,你吃过没有?”我摇了摇头。贾老练凑过来低声对我说:“那家板栗鸡的老板是我的朋友,前阵子他还对我讲,国庆节他们每天都要卖4万,可是人家的餐厅才400多平方米哦……”  相似文献   

10.
疙瘩汤     
很久没有去看母亲了,下班后我"忙里偷闲"去了母亲那里。母亲一看到我,就说:"在家吃饭啊,我去做疙瘩汤。"疙瘩汤!那是我最喜欢吃的,自小我就"火气大",胃也不怎么好,不太喜欢吃干硬的食物。那时候家里没多少白面,母亲就隔三差五地为我做一碗疙瘩汤,权当解馋。母亲做的疙瘩汤极好吃,也极讲  相似文献   

11.
好长时间没有和母亲住在一起了,想一想上次的问候是不是还是母亲给你的呢?电话里妈妈亲切的声音叮咛着你最近要注意的事项,身体的一点点不适母亲都不曾放过,你永远是妈妈心头的那团小肉肉,即使你现在已经20、30、40,即或50。面对着母亲一天天老去,你是否也曾注意过她的身体和变化,在母亲节里,我们要对所有的母亲说一句“妈妈多注意身体,妈妈我爱你!”  相似文献   

12.
“非洲鸡丁”,好怪的名字,你该不会疑心是我的创新菜吧?其实,这是我在做“花椒鸡丁”一菜时,因对其有关菜肴色泽的几个关键步骤没有确实掌握,错误操作而导致菜肴呈现黑黝黝的颜色,故被别人戏称为“非洲鸡丁”.  相似文献   

13.
我国有一句成语叫作“一发千钧”。其中之“发”就是人的头发;“钧”是古代的一种重量单位,战国时的一钧等于30斤,一千钧即三万斤。一根头发何以能吊起三万斤呢?它来源于战国时代学者公孙龙提出的论题“发引千钧”。现在看来,这是对物埋学上杠杆原理的一种夸张。要  相似文献   

14.
本鸡     
第一次听到“本鸡”这个词,是前年在杭州的某家饭馆,当时正在点菜,“本鸡”想不起来是谁先提议的,只记得喝到差不多的时候我一直都在叨念:若不是说“本鸡”的人是一知根知底的熟人,还以为是某种行业的从业者正在做自我介绍。  相似文献   

15.
桂林狗肉     
桂林人对狗肉可谓情有独钟,就像北京人喜欢吃烤鸭、天津人离不开狗不理包子一样。桂林狗肉选料考究,制作精细,成菜色泽鲜艳,香气浓郁,口味极佳,在全国众多的狗肉佳肴中独树一帜。桂林狗肉从选狗、宰杀、烹制到食用,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笔者这里就将它们分别介绍如下。选狗俗话说:“斤鸡六狗”、“一黄二白三花四黑”。说的是选狗的两条标准。有人认为,前一条的“斤鸡六狗”说的是要吃1斤重的鸡,6斤重的狗。其实这种观点不对。6斤重的狗还是乳狗,肉很嫩,吃起来既不香也无味。“六狗”应是指已生长6个月以上的狗。事实上,狗…  相似文献   

16.
向肥胖叫停     
吴楠 《饮食科学》2003,(12):8-9
徐曦是我的大学同学,第一次见面是在新生入学军训的时候,他给我的感觉就是一堵会移动的墙,1.83米的大个子,193斤的大块头,又高又壮,虽然很有威慑力,但是也带给他很多不方便,比如体育课的达标对徐曦来说就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大三的时候,徐曦减肥成功,体重只有关138斤,减了55斤,成为一个高个子的英俊男生,惹得女孩子经常围住我们要“减肥宝典”。  相似文献   

17.
人说“一饱口福”,又说“口无遮拦”,形象地道出了嘴巴的两大主要功能:吃与讲。可见,食品与语言是息息相关的。沪方言中就有不少有关食品的有趣语汇。 上海人特别爱吃鸡,因此俗语中有关鸡的品种的就有不少。如早在明代,李诩著《戒庵老人漫笔》中就有“嘉定南翔罗店出三黄鸡,嘴足皮毛纯全者佳,重数斤;能治疾”,后来又有“浦东三黄鸡”、“小绍兴三黄鸡”等在饮食业中独树一帜、风靡上海。白斩鸡,电烤鸡都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吃“蓬莱小面”时,我还是个刚上小学的孩子。那天.父亲带我去百货店买文具,因为早晨没有吃饭,所以父亲带我进了一家小饭店。这家店店面不大.食客却很多,父亲要了两碗小面让我吃。起初我对小面不屑一顾,这面小里小气,看上去每碗中也就有一两面条,别想吃出在家用大碗吃面时的那份畅快淋漓。因为一碗一两面条的“刻薄”,我便对这面条没了一点信心,心想它恐怕连母亲做的鸡蛋面都不如。  相似文献   

19.
“吃鸡肉不会感染禽流感。”“作为农业部长,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吃鸡是安全的。”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日前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为家禽业“正名”,打包票吃鸡安全。韩长赋强调,吃鸡是安全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因为吃鸡染病的案例,养鸡场里面也没有病毒,而且70度高温就能杀死病毒。望社会减少不必要恐慌,只要是正常渠道购买,经过检疫的禽肉都可以放心食用。“吃鸡是安全的”这一言论迅速引起了网民的热议,网民对此颇多微词,更有网民调侃道:“部长只有您带头吃鸡,咱老百姓才放心!”  相似文献   

20.
张俊庆 《新食品》2013,(6):132-132
自从越来越多的资本与热钱搂住了进口葡萄酒的腰,那些颇具“题材”的名庄酒在价格上便上演了一出“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的传奇故事。 “中央军委”与“邻居王大爷”,一个是拥有巨大权力的国家机关,最近在全军范围内下了限酒令:一个则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中国老头儿.问了我一句“喝拉菲能长几斤肉?”的玩笑话。(王大爷听说一瓶葡萄酒要卖到几万块后觉得很不可思议。)然而就是这毫不相干的两方,让笔者对葡萄酒市场有了一番有趣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