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BS树脂的性能与形态结构设计——I SAN在PB橡胶粒子上接枝率的控制及其对ABS树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技术在聚丁二烯乳胶粒上接枝共聚苯乙烯和丙烯腈,通过改变共聚单体和聚丁二烯的投料比合成了一系列PB-g-SAN共聚物,将这些共聚物与SAN树脂进行熔融共混制得了ABS树脂。研究了投料比对SAN在PB上的接枝率、SAN的分子量和ABS树脂的形态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投料比的增加,SAN在PB上的接枝率及SAN的分子量提高,接枝率和SAN分子量共同作用影响着ABS树脂的冲击韧性和加工性能。形态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投料比不仅影响着橡胶粒子在SAN基体中的分散程度,而且影响着橡胶粒子的内部结构,随着投料比的增加,橡胶粒子在基体中的分散程度提高,其内部的包容结构增多并导致了橡胶粒径的增大。 相似文献
2.
3.
《塑料科技》2017,(4):65-68
采用乳液聚合技术,通过改变聚丁二烯(PB)与共聚单体的投料比合成了一系列不同核壳比的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接枝共聚物,将其与SAN树脂熔融共混制备ABS树脂。利用动态力学分析仪(DMA)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ABS树脂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发现:共混物(ABS树脂)的冲击强度随着接枝共聚物核壳比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拉伸强度变化则不明显;橡胶相最大介质损耗因数((tanδ)_(max))的大小取决于接枝共聚物的核壳比;由核壳比为70/30的接枝共聚物制备的共混物表现出明显的韧性断裂特征,这与力学测试的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4.
采用乳液技术在聚丁二烯(PB)和丁苯橡胶(SBR)乳胶粒子上接枝共聚苯乙烯和丙烯腈合成了PB质量分数为60%的ABS接枝粉料,将其与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树脂)熔融共混获得了一系列不同组成和结构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树脂),研究了橡胶粒子粒径对ABS树脂的形态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B和SBR橡胶粒子的粒径分别为0.3μm和0.05 μm左右时,橡胶粒子的粒径对ABS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十分显著.单独采用小拉径SBR橡胶粒子不能有效地增韧SAN树脂,而大粒径PB橡胶粒子对SAN树脂具有良好的增韧效果. 相似文献
5.
6.
7.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合成PB-g-SAN(ABS)接枝共聚物,与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熔融共混制备ABS树脂。主要研究了在聚丁二烯橡胶粒子(PB)上接枝苯乙烯(St)和丙烯腈(AN)单体制备ABS接枝共聚物过程中,单体的加料时间和预溶胀过程的控制对单体的接枝效果、ABS橡胶粒子的形态以及最终ABS树脂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一次投料工艺相比,在接枝过程中连续进料方式有助于提高接枝效率,且单体连续加料时间适当缩短有助于提高ABS树脂的冲击强度;单体预溶胀过程会降低接枝效率,并且容易使St单体进入PB相形成内包容结构,接枝过程中保持预溶胀合适的单体量有助于提高ABS树脂的冲击强度。 相似文献
8.
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ABS接枝聚合物,通过改变反应过程中聚丁二烯、引发剂和分子量调节剂的用量,改变反应温度及增量反应时间,考察ABS接枝聚合物接枝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接枝率随着聚丁二烯或分子量调节剂用量的增加迅速减小;随着引发剂用量的增加或增量反应时间的增长而增大;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9.
10.
结合兰州石化公司ABS树脂生产的实际情况,论述了SAN相分子量、玻璃化温度及结合腈含量对ABS树脂产品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润滑剂对ABS树脂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HAAKE-9000型扭矩流变仪,在一定转速和温度下,测定了添加不同润滑剂时ABS体系的塑性形变曲线,对各种曲线进行分析,并研究了润滑剂的种类和用量对ABS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选熔融流动助剂1为ABS的加工助剂较理想,适宜用量为1.0~1.5份。 相似文献
15.
采用PB-g-SAN和SBR-g-SAN两种弹性体粒子分别与SAN树脂熔融共混,制得了一系列ABS树脂,研究了ABS树脂的形态结构和力学性能,结果发现,PB和SBR橡胶粒子均匀地分散在SAN基体中,其径分别为0.28μm和0.05μm左右。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SAN树脂中随着PB-g-SAN含量的增加,ABS的冲击强度不断提高,而SBR小橡胶粒子不能增韧SAN树脂,但当SAN树脂中含有15%的PB-g-SAN共聚物时,随着SBR-g-SAN含量的增加,ABS树脂的冲击强度不断提高,SBR-g-SAN这种小橡胶粒子又表现出良好的增韧作用。 相似文献
16.
α—SAN对ABS/PVC共混生物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研究了ABS/PVC共混物的物理力学性能和加工流动性,并讨论了相容剂α-SAN对ABS/PVC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ABS/PC/MMA类共聚物Q三元共混体系的性能和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ABS/PC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共聚物Q三元共混物的性能与Q含量的关系,对不同Q含量下共混物的拉伸、冲击、弯曲、耐热、熔体指数等性能进行了测试,并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该三元共混物的形态。结果表明,加入共聚物Q可增加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在适当组成下可使共混物的弯曲强度提高到原来的1.7倍,同时其他力学性能有所提高或不受损失;共混物的熔体指数能符合工业生产要求。从经济角度看,Q价格也较低。因而ABS/PC/Q三元共混物可望开发为具有重要实际意义的塑料合金。 相似文献
18.
采用乳液聚合技术合成了一系列不同PB橡胶粒径的ABS核壳改性剂,将其与CPVC、PVC共混,考察了CPVC/PVC/ABS共混物的结构与性能。动态力学分析表明:CPVC与PVC比例为90/10时,CPVC/PVC共混物部分相容,CPVC/PVC/ABS共混物也是部分相容;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其形态结构表明:共混物中ABS分散受PB橡胶粒径影响,PB橡胶粒径为113 nm的ABS在CPVC中分散最均匀。力学性能测试表明:随着PB橡胶粒径的增加,共混物的冲击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拉伸强度并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9.
尼龙6/ABS合金的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了以自制的马来酸酐直接枝改性ABS代替了或作为增容剂使用形成的尼龙6/ABS合金的结构与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接枝改性可以提高ABS在基体树脂中的分散性,改善共混组分间的相容性,引起体系结晶熔融行为的改变;随ABS接板率的上升,尼龙6/ABS合金的冲击强度提高,当接枝ABS作为增容剂使用时,随增容剂用量增加,材料的冲击强度呈提高趋势;保持增容剂与ABS的比例,增加尼龙6含量时,尼龙6/ABS合金 相似文献
20.
ABS增韧硬质聚氯乙烯的结构形态和增韧机理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研究了ABS用量变化对改性硬质聚氯乙烯体系冲击性能的影响。用电子显微镜(SEM、TEM),观察了形态结构。结果发现,随ABS用量增加,增韧曲线呈“S”型,体系形态发生变化。PVC/ABS共混体系为半相容体系。试样拉伸时,ABS作为应力集中体分散于PVC连续相中,引发银纹,银纹对共混体系增韧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