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采用热线法测定了小麦、稻谷的导热系数。室温条件下,小麦水分在7.9%~20.4%的状态下,导热系数的变化范围为0.142 0~0.162 7 W/(m.℃),并且与水分呈正线性相关;温度在5.96~33.33℃时,导热系数的变化范围为0.133 6~0.160 5 W/(m.℃)。籼稻中优218水分在6.6%~20.1%时,导热系数的变化范围为0.099 8~0.122 3 W/(m.℃);广东早籼在6.51~35.03℃时,导热系数的变化范围为0.082 6~0.116 6 W/(m.℃)。不同品种粮食的导热系数不同,籼稻的导热系数大于粳稻的导热系数,但不同品种小麦的导热系数值变化范围不大。  相似文献   

2.
运用探针法对紫籼2000-1型稻谷进行了试验测定。通过回归分析,当含水率为11.67~19.8%时,其导热系数变化范围为0.156428~0.176628kJ/kg·K-1,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瞬态热线法固体导热系数仪测定了北极熊毛纤维的导热系数,测量精度为±3%。用推荐物质硼硅玻璃和不锈钢对该测量仪器在283~353 K的温度范围内进行了检验,得到的结果与硼硅玻璃和不锈钢导热系数推荐值的绝对平均偏差分别为0.78%和0.91%。用该仪器分别测量了北极熊毛纤维在温度区间为230~313 K、自然状态和加压状态下垂直纤维轴向和任意方向的导热系数,并将实验数据拟合成关于温度和压力的导热系数方程,实验数据与拟合方程计算值在垂直轴向和任意方向的最大偏差分别为0.132 300%和0.139 936%,绝对平均偏差分别为0.059 312%和0.052 844%。  相似文献   

4.
非稳态热线法测定大麦的导热系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一根细长的线性热源埋于自然堆积的大麦中 ,通过一套由稳压电源、电位差计、电流表等二次仪表组成的测试装置 ,测定热线的升温速率 ,然后根据非稳态法热线测定的理论模型 ,计算出不同含水率大麦的导热系数。结果显示 ,在常温下 ,含水率在 10 %~ 2 6 .5 3%间的大麦的导热系数在 0 .1344~ 0 .192 1W/m·K之间 ,与其含水率呈现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圆球导热法测定了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的导热系数,并对稳态时间、装样均匀性和水分迁移等影响试验准确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测定粮食导热系数的稳定时间至少需要8~10h,通过内外球壁多个热电偶的电势差能确保装样均匀,水分含量分别为10.9%、10.1%、11.0%、6.9%的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的导热系数分别为0.105 4、0.141 8、0.136 2、0.127 4 W/(m·℃),水分迁移对低水分粮食导热系数测定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6.
针对纤维的特点,设计试样制备方法,在热线法中测量纤维在不同排列方向时的导热系数。采用最小二乘法处理数据,分析纤维排列方向对导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纤维排列方向的变化,纤维集合体的导热系数产生一定的线性变化,且不同纤维的变化幅度不同。  相似文献   

7.
织物导热系数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自立  黄翔 《纺织学报》1989,10(10):17-20
本文简述试验装置、方法及其可靠性,根据试样的特点选定了导热系数计算式。在调节试样温度及回潮率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取得了有关数据,获得了不同条件下的导热系数值。文中针对织物的温度及含水对导热系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试样的合理厚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前常规的导热系数测定仪无法测量米饭等湿物质的导热系数,利用数值模拟仿真软件FLUENT和自行设计搭建的试验平台,结合仿真分析和试验,提出了一种米饭导热系数的测量方法,研究工作为自热食品的后续研究提供基础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在微珠状热敏电阻传热模型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食品导热系数的测量方法,同时研究标定物、介质大小和加热功率对该方法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水和甘油为标定物所得到的热敏电阻的特性参数具有最高的准确度,对标准样品导热系数测量的最大相对误差为5.02%;热敏电阻法适用于食品介质导热系数的测量,通过热敏电阻法和热探针法得到样品的导热系数相对偏差小于4%。   相似文献   

11.
朱方龙 《纺织学报》2011,32(10):57-0
高温下辐射传热对织物热传递过程贡献显著,为此,介绍火灾高温环境下的耐高温防护织物的内部传热特点,进而提出高温下织物有效导热系数数值传热模型.针对火灾等高温环境下耐高温防护织物内部热辐射渗透衰减问题进行分析,应用有限差分法对隔热防护织物的有效导热系数模型进行数值分析.通过数值求解传热方程,计算出织物的稳态有效导热系数,且...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单纤维热导率不易直接测试的难题,基于两相复合介质串并联等效热导率物理模型,采用瞬变平面热源法对环氧树脂-纤维复合体系进行测试,并计算出单纤维轴向和径向的热导率。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可获得纤维热导率,且纤维轴向的热导率要明显大于纤维径向的热导率,验证了纤维热学性能的各向异性。复合体系中两相材料的热导率差异、纤维所占体积比及物理模型、仪器的加热功率、测试时间的设定等对纤维热导率结果影响显著。当纤维和树脂的热导率差异较大时,采用并联模型计算较为准确,且随着体积含量的增加,纤维热导率增加,直到平衡。随加热功率和测试时间的增大,复合体系的热导率增大。  相似文献   

13.
绝热材料热导率随温度变化线性相关性的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自行设计的RDL-1型物质热导率自动检测仪测试了真空橡胶板、石棉板等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热导率,由测试数据分别建立了这些材料的热导率随温度变化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并对其有效程度及线性相关显著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大多数绝热材料在其实用温度人,热导率随基实验的冷热面平均温度变化关系都适应于文中所建立的线性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服装热量的传导,采用导热率较高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纱线作为纬纱与涤纶进行交织制成织物,并以电热片作为热源,通过铂电阻测温仪测量距离热源边界0、2、4 cm处织物表面温度随时间的变化。采用变量分离法测试纤维种类、纱线线密度、织物密度以及织物组织结构等因素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织物导热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含UHMWPE纱线交织物的导热性明显好于涤纶/涤纶和涤纶/锦纶交织物,且纱线越粗、织物密度越大、组织单元内纱线交织次数越少,织物导热性越好。  相似文献   

15.
通过测定不同处理条件下羊毛织物的保暖性能和织物的厚度变化,以及通过纤维形态结构的电镜分析等手段,研究了热传导与羊毛织物保暖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羊毛具有优良保暖性能,不同的染整加工处理对其保暖性有不同影响;蓬松处理增加羊毛织物的静止空气蓄存,由降低羊毛织物的热传导性而提高其保暖性;聚氨酯处理使羊毛表面形成聚合物膜和在一些纤维孔穴缝隙中填充高分子物,其结果一方面使对流下降,另一方面则使静态空气减少和热传导性增加,综合效果使羊毛的保暖性下降.  相似文献   

16.
针对织物接触冷暖感的客观评价问题,开发了1台基于单片机的织物动态热传递测试装置.该装置能模拟织物接触人体时的热交换过程,通过单片机实时测试织物表面温度对时间的变化来表征织物的动态热传递性能.从理论上分析了测试装置的测试参数与织物接触冷暖感的关系,并使用该装置对棉、毛、丝、麻4种织物的动态吸热曲线进行测试.试验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7.
杨恩惠  初曦  邱华 《丝绸》2020,57(1):31-36
为了提出一种用于优化、评估、预测针织物导热性能的方法,文章探索了纬编针织物热量传递的有限元仿真模拟,尤其是夏季汗衫面料,因为其导热性能与人体舒适性密切相关。首先使用织物厚度仪和超景深显微镜获取织物结构参数,通过插入三次B样条曲线建立纬平针织物的三维几何模型。然后将单元线圈模型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STAR-CCM+中,通过网格划分、边界设置、迭代计算步骤进行数值计算,并和实验值进行了比较分析,误差在4%以内。表明此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可用于预测纬编针织物的导热性能。  相似文献   

18.
采用非稳态微探针法测定"北京烤鸭"皮下导热系数.结果显示,鸭坯皮下含水率为6.55%~14.2%时,导热系数值在0.1178~0.1973W/(m·K)之间变化,且呈线性相关趋势.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制备相同经纬密度不同织物组织的样布,对聚苯硫醚机织物的耐热性能、热稳定性能以及导热性能进行测试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可知,聚苯硫醚织物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能和热稳定性能,以及极佳的热防护性能;1/2斜纹相比于平纹和其他三种斜纹织物组织是更适合于防护服外层面料的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