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准噶尔盆地南缘阿什里地区构造特征及有利勘探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什里地区位于北天山山前冲断带,构造变形复杂,地震剖面反射不清,多年来难以明确其构造变形特征。根据野外地质露头和地震剖面解释,运用平衡剖面技术建立并验证了阿什里地区的构造解释模型,并根据断层发育特征及变形样式的差异,将阿什里地区分为逆掩推覆带、山前变形带和前缘变形带。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根据构造变形特征分析,将阿什里地区构造演化分为:晚二叠世的前陆盆地压陷阶段、三叠纪的挤压挠曲阶段、早-中侏罗世的伸展拗陷阶段、晚侏罗世—古近纪的陆内挤压拗陷阶段和上新世以来的强烈挤压阶段。结合区域烃源岩发育特征,根据生烃演化史分析,确定了头屯河构造带为有利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2.
酒泉盆地南缘山前冲断带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酒泉盆地在新生代受祁连山褶皱带由南往北的逆冲推覆作用,在横向上形成了复杂的前陆盆地结构,依次有南缘山前冲断带、南部前陆拗陷、前陆斜坡、黑山-合黎山前缘隆起和花海-金塔隆后拗陷;在纵向上表现为新生代前陆构造层叠置在中生代伸展构造层之上的双层结构特征。本文主要通过对地震剖面及地面露头资料的综合研究,重点分析了自晚第三纪以来酒泉盆地的地质结构特征、构造变形特征及下步油气勘探方向,并获得以下认识:南缘山前冲断带构造变形表现为多个逆冲推覆带侧向叠置,并且由于调节断层的分割作用,构造变形及结构具有明显的东、西分段特征,构造变形强度总体表现为西强东弱,推覆体广泛逆掩于下白垩统之上;南缘山前冲断带石油地质条件优越,是盆地内最主要的油气聚集区,其中逆冲推覆体下盘掩伏构造是下步油气勘探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3.
四川盆地北部受东北部大巴山和西北部龙门山的逆冲推覆作用,其地质构造相当复杂.通过对大巴山横向构造式样、剖面构造式样、龙门山地面构造、地腹构造特征分析,总结了四川盆地北部地区的基本构造特征.在构造运动、陆源碎屑物源及沉积充填特征等分析基础上,对龙门山造山带与龙门山前陆盆地盆山耦合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了龙门山及其前陆盆地存在良好的耦合关系.对深入认识四川盆地构造与油气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的反转构造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发育复杂的褶皱冲断构造,尤其是盐下层构造变形强烈,具有反转构造的变形特征。克拉苏构造带反转构造在剖面上具有先存正断层重新活动并在断层下盘形成捷径断层的特征,在南部远离反转断层处具有盖层滑脱性质,据此可将克拉苏构造带划分为反转断隆背斜带、楔状叠瓦构造带和逆冲前缘构造带3个次级构造带;平面上构造反转程度西弱东强,西段主要表现为在反转断层下盘形成分支断层,而东段具有在反转断层上盘形成反向断层和褶皱变形的趋势。构造变形分析表明,南天山水平挤压叠加垂直剪切的作用导致克拉苏构造带发育基底卷入的高角度逆断层,并使部分早期正断层重新活动而形成反转构造。对次级构造带构造圈闭有效性的分析表明,反转断隆背斜带形成规模大、产状平缓的构造圈闭,但是上覆盐岩层厚度较薄,天然气容易散失;楔状叠瓦构造带形成规模相对较小、幅度大的构造圈闭,上覆盐岩层厚度大,有利于天然气的保存。  相似文献   

5.
郭召杰  赵浩男  张元元 《石油学报》2021,41(12):1477-1489
前陆构造带是造山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指与造山带相邻的带状构造区域,由前陆冲断带和前陆盆地组成,可以分为周缘前陆构造带和弧后前陆构造带。前人在研究中国中—西部盆山系统时又提出了再生前陆构造带的概念,由再生造山带的前陆冲断带与再生前陆盆地组成。然而,晚三叠世由龙门山前陆冲断带与川西前陆盆地组成的龙门山前陆构造带在构造位置、沉积特征、地球动力学机制等方面与这3类前陆构造带有很大不同。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提出龙门山前陆构造带在晚三叠世为一种新的前陆构造带类型——侧缘前陆构造带。由于松潘—甘孜褶皱带楔形的几何学特征,叠加其深部滑脱层的解耦作用,使得滑脱层之上的造山带表壳物质与下部"解耦",向SE方向发生大规模侧向挤出,导致造山带侧缘龙门山地区的地壳发生缩短增厚和挠曲沉降,形成龙门山侧缘前陆冲断带和川西侧缘前陆盆地。小金弧形构造带内显示区域应力状态由松潘—甘孜褶皱带内部NE—SW向挤压,向龙门山前陆冲断带NW—SE向挤压过渡,是对侧缘前陆构造带特殊应力环境的应变响应。侧缘前陆构造带在形成和演化上依赖于造山带特殊的楔形几何样式和深部软弱沉积层构成的滑脱层。前者为强烈缩短变形的造山带表壳物质提供一个"出口",后者使得滑脱层以上的表壳物质与下部的基底"解耦",随着造山带的持续挤压缩短,受空间限制的表壳物质无法消减,从而向容易挤出的方向发生大规模位移。  相似文献   

6.
郭召杰  赵浩男  张元元 《石油学报》2020,41(12):1477-1489
前陆构造带是造山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指与造山带相邻的带状构造区域,由前陆冲断带和前陆盆地组成,可以分为周缘前陆构造带和弧后前陆构造带。前人在研究中国中—西部盆山系统时又提出了再生前陆构造带的概念,由再生造山带的前陆冲断带与再生前陆盆地组成。然而,晚三叠世由龙门山前陆冲断带与川西前陆盆地组成的龙门山前陆构造带在构造位置、沉积特征、地球动力学机制等方面与这3类前陆构造带有很大不同。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提出龙门山前陆构造带在晚三叠世为一种新的前陆构造带类型——侧缘前陆构造带。由于松潘—甘孜褶皱带楔形的几何学特征,叠加其深部滑脱层的解耦作用,使得滑脱层之上的造山带表壳物质与下部"解耦",向SE方向发生大规模侧向挤出,导致造山带侧缘龙门山地区的地壳发生缩短增厚和挠曲沉降,形成龙门山侧缘前陆冲断带和川西侧缘前陆盆地。小金弧形构造带内显示区域应力状态由松潘—甘孜褶皱带内部NE—SW向挤压,向龙门山前陆冲断带NW—SE向挤压过渡,是对侧缘前陆构造带特殊应力环境的应变响应。侧缘前陆构造带在形成和演化上依赖于造山带特殊的楔形几何样式和深部软弱沉积层构成的滑脱层。前者为强烈缩短变形的造山带表壳物质提供一个"出口",后者使得滑脱层以上的表壳物质与下部的基底"解耦",随着造山带的持续挤压缩短,受空间限制的表壳物质无法消减,从而向容易挤出的方向发生大规模位移。  相似文献   

7.
准南前陆冲断带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自晚古生代以来,准噶尔盆地先后经历了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多期构造运动,伸展、挤压、剪切等构造作用交替进行,多旋回构造发展造成多期活动、类型多样的构造组合,形成了众多不同级次的断裂,发育了许多不同类型的褶皱构造,特别是准噶尔盆地南缘,受天山造山带及邻区构造演化控制,多期不同类型盆地和构造变形叠加,使得准南前陆冲断带断裂发育、构造复杂。指出受新近系以来的强烈冲断构造变形作用,准南前陆冲断带具有自南向北扩展的复杂多变的新生代逆冲挤压构造和埋藏式的冲断楔前缘,发育台阶状逆断层及各类断层相关褶皱,具有“东西分段、南北分排”的特征;造山带隆升时产生的力源在释放过程中克服的阻挡对象不同,导致冲断带东段、中段、西段不同的构造具有相似的构造变形特征的同时又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克拉苏构造带克深段构造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拉苏构造带克深构造段已发现了KL2、KS2、KS1等多个含油气构造,由于该段位于前陆冲断带,构造变形复杂,构造模型争论较大。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地表露头、钻井资料,对克深构造段三维地震资料进行T—Q全层位解释,重新建立了该构造段构造解释模型并对该段石油地质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克深构造段具有垂向分层、南北分带的变形特征,垂向上可分为盐上构造层、盐岩层、盐下构造层与基底构造层4层结构。该区域主要发育逆冲断层及相关褶皱、盐收缩构造及走滑构造3种构造样式,其中盐下构造层构造样式自北向南逐渐由高角度基底卷入构造样式转变为盖层滑脱构造样式。克深构造段现今构造主要形成于新生代中晚期,经历了二叠纪晚期—三叠纪前陆盆地、侏罗纪—白垩纪坳陷盆地、古近纪—中新世弱收缩挠曲盆地及上新世—第四纪陆内前陆盆地4个演化阶段。勘探实践表明,该区带具有好盖层、厚储层、大构造、强冲注、晚成藏等有利条件,是库车山前天然气勘探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9.
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运动学分类、模型与勘探领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冲断系统内断层位移传递和消减的方式,将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划分为4类:①Ⅰ型前陆冲断带,断层位移沿滑脱面全部传递至盆地内部,根据冲断构造规模和结构,又可分为库车型、川西南型和酒泉型3个亚类;②Ⅱ型前陆冲断带,以准噶尔盆地南缘为代表,冲断带内既存在向盆地方向传递的位移,也存在向造山带方向消减的位移;③Ⅲ型前陆冲断带,以塔西南甫沙冲断带为代表,断层位移全部沿着深部构造楔顶部的反冲断面向造山带方向消减;④复杂边界制约下的前陆冲断带,主要发育在柴西南和柴北缘,冲断系统内断层位移的传递受柴达木盆地形态和周缘边界限制,以至没有形成稳定的前陆区和前陆盆地特有的楔形沉积结构。通过中西部前陆冲断带运动学分类和复杂构造建模,提出并论证了准噶尔盆地南缘深层叠加构造楔形体、川西北寒武系倒转推覆体下的晚古生代被动陆缘层序、库车中段—东段的煤下构造以及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下盘掩伏构造4个勘探新领域。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库车新生代前陆盆地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   总被引:47,自引:5,他引:42  
库车前陆盆地位于塔里木北部,北界为南天山南缘大断裂,南界则在不同时期不尽相同.新生代库车前陆盆地的形成与南天山造山带的发育密切相关,二者均是在早古生代洋盆及被动大陆边缘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历了晚古生代南天山洋盆俯冲关闭及褶皱冲断、中生代天山夷平及泛湖发育、以及新生代陆内俯冲造山成盆的演化.就库车前陆盆地来说,可分为两个大的演化阶段:古生代板块构造演化阶段和中新生代陆内构造演化阶段.库车前陆盆地自北而南划分为南天山南缘逆冲断裂构造带、拜城-阳霞坳陷变形带、塔北前陆斜坡带和塔中前缘隆起带等四个构造单元.库车前陆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可以识别出三个油气系统,即中上三叠统湖相泥岩油气系统、上三叠统和中下侏罗统煤系泥岩油气系统、以及上三叠统和中下侏罗统煤岩油气系统.  相似文献   

11.
渤海428构造带位于石臼坨凸起东倾没端,是渤海有利的潜山勘探地区。428构造带前新生代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断裂和地层发育复杂。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结合钻井资料进行精细解释,建立428构造带前新生代构造-地层格架,并对构造带东、西部断裂发育特征、地层分布以及构造演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428构造带下古生界东薄西厚;上古生界仅在构造带东部发育,西部缺失;中生界全区广泛发育,仅在428构造带东局部区域缺失。该区前新生界发育具有明显的“跷跷板”式特征。(2)428构造带主要发育伸展-改造型断裂、逆冲-改造型断裂和伸展断裂,在剖面上多表现为地垒式、地堑式、多米诺式、似花状构造、Y字和反Y字形构造等组合样式。断裂活动时期可分为中期活动、晚期活动和长期活动3种。(3)428构造带构造演化过程可分为加里东—海西期差异隆升、印支期挤压逆冲、燕山期挤压—伸展—再挤压以及喜山期伸展—走滑叠加等演化阶段。基底断裂的继承性活动、应力场方向以及应力性质转变是导致428构造带前新生代“跷跷板”式构造演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东营凹陷陡坡带构造演化物理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  熊伟  崔营滨 《断块油气田》2011,18(4):449-452
在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分段构造演化剖面详细恢复的基础上,结合控凹断层陈南断层分段活动的特点,分段讨论了东营凹陷陡坡带构造特征,建立了相应的静态地质模型。针对特定的地质模型,采用三维自动化构造物理模拟实验仪重复进行了多次实验,直至模拟结果与实际构造演化剖面相符。这既保证了构造演化的可塑性,同时也保证了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实验结果表明,边界形态、动力加载方式是影响构造特征的主要因素。由此推断东营凹陷内膏泥岩的不均匀拱升、区域的伸展和重力复合作用是导致凹陷陡坡带构造形成的基本动力。实验结果与典型构造演化剖面具有良好的对比性,能够较好地解释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复杂断裂体系的构造样式和演化的动力学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13.
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格局及在中、新生代的演化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由北向南可划分为祁连山断褶山系、柴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带、前陆滑脱拆商带及前陆盆地低应变区等四个构造带,且断褶构造的形成时间有自北向南逐渐变新的趋势。综合研究表明,印支旋回和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是柴北缘前陆盆地北部边界——南祁连断褶山系的强化、定型时期,奠定了山前前陆盆地发育的基本格局:燕山旋回及白垩纪末的燕山运动对柴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带的影响最为强烈,并使下第三系沉降-沉积中心向盆内迁移,且在这一带有构造圈闭雏型形成;喜马拉雅旋回在柴达木盆地有两次规模较大的构造运动,渐新世末的构造运动对柴北缘前陆滑脱拆商带影响最强,并使上第三系沉降-沉积中心进一步向盆内推移,且在这一带形成有关的构造圈闭;上新世末的构造运动是一次最强烈的构造运动,使柴北缘地区各断褶构造带基本定型。  相似文献   

14.
在前陆盆地构造形变理论的指导下,利用构造分析及平衡剖面技术,重点研究江汉盆地的局部圈闭的样式及演化规律,充分运用钻井、测井资料以及地震资料等,重新分析认识区内圈闭构造形变及展布规律,首次利用Suppe理论对本区褶皱进行分类,大体分为断层转折褶皱、断层传播褶皱、断层滑脱褶皱三种断层相关褶皱,并对这三种褶皱的勘探前景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5.
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的互嵌构造样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经过露头资料和钻井资料标定的地震剖面解释之后,发现在库车前陆皱冲断带库姆格列木背斜下面存在一种特殊的断层结构,致使新老地层互相嵌入,形成互嵌构造。本文依据褶皱冲断带的构造理论及盐岩的流变机制。并运用平衡剖面的观点,对互嵌构造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同时给出了与互嵌构造有关的断层平面组合方法。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砂箱物理模拟实验揭示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形成演化过程中,单一构造剥蚀、沉积作用和剥蚀-沉积耦合过程对其盆-山系统形成演化的控制影响作用,尤其聚焦于龙门山-川西前陆盆-山系统沿走向变化的构造剥蚀-沉积作用对其盆-山系统的控制作用。单一构造剥蚀作用过程模拟揭示浅表剥蚀作用强度与冲断带楔形体楔长、楔高呈负相关性;构造剥蚀作用使冲断带后缘逆冲断层更加易于发生断层再活化与无序冲断,制约着冲断带前陆向扩展。浅表沉积作用导致楔形体前缘冲断层上覆物质加载、更易于发生断层闭锁,促使冲断带楔形体前陆向/前展式扩展生长。沿走向变化的剥蚀-沉积作用过程导致冲断带楔形体后缘深部层系剥蚀走向变化、断层产状变陡,前陆盆地中前陆向断层明显减小、其倾角减缓,且反向冲断作用加强(乃至导致主断层反向冲断),尤其走向差异性导致前陆盆地发育斜向断层。受控于龙门山冲断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晚三叠世以来走向差异性剥蚀-沉积作用,川西前陆盆地中南段发育晚白垩世—新生代再生前陆盆地,可能形成前陆盆地前缘斜向断层-龙泉山断层。  相似文献   

17.
渝东大焦石坝地区差异构造变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震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大焦石坝地区进行分层、分带和分期差异构造变形特征研究,总结了南、北段的差异变形规律,并探讨了南北向乌江断裂构造变形带和大耳山断裂构造变形带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大焦石坝地区纵向上发育4套构造形变层,平面上由东到西分为冲断褶皱带、逆冲-滑脱褶皱带和滑脱褶皱带,燕山期以来先后遭受南东-北西向、近东西向和北东-南西向3期挤压应力作用。大焦石坝地区为逆冲推覆构造的前锋带,主滑脱层由前寒武系向寒武系转变,自东向西发生前展式递进变形,同时由于齐岳山断层分段性及前寒武系基底滑脱断层的结构差异,导致了近南北向大耳山和乌江断裂构造变形带的形成,使北段、中段和南段自东向西分别表现出冲断作用-压扭作用-断滑作用-滑脱作用、冲断作用-压扭作用-断展作用-滑脱作用和冲断作用-断弯作用-断展作用-滑脱作用的变形规律。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位于南天山山前,受新生代晚期强烈挤压作用控制,坳陷内广泛发育冲断构造。受冲断作用及盐岩变形的共同影响,库车坳陷内部形成一系列复杂构造样式。其中盐上构造层在挤压变形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顶蓬构造”,顶蓬构造的存在对于盐层、盐下层构造变形具有重要影响。综合运用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对于该类变形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研究表明:①库车前陆冲断带盐上构造层普遍发育顶蓬构造,在地表表现为克拉苏构造带及秋里塔格构造带2排线性褶皱带;②根据顶蓬构造要素可划分为错断型、褶皱型两大类,错断型具体可细化为对称错断型、单向错断型及叠置错断型,褶皱型则可划分为拱形及球形;③顶蓬构造具有顶蓬效应,具体表现为应力调整效应、减压效应及封盖作用,3种效应影响了库车前陆冲断带盐下构造层构造变形、储层演化及油气成藏,形成了库车前陆冲断带盐下油气富集区带。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构造特征研究基础上,对逆冲推覆构造带的发展、演化、剖面结构、层序关系和生、储、盖层组合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总结了逆冲推覆构造的4种构造模式,即台阶式逆冲推覆构造、双重逆冲构造、冲断褶隆、反冲断层.同时,对逆冲推覆构造的扩展方式、演化过程和主要特征进行了论述.指出了逆冲推覆构造带在生、储、盖层匹配较好的情况下具有良好的油气显示,是我国下步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20.
利用柯东地区最新采集的"宽线+大组合"地震剖面,结合地表露头和钻井资料,以柯东1号构造作为重点,对柯东构造带进行构造解析.新建的构造模型总体表现为由若干倾角不等的逆冲断层构成楔状叠瓦扇,其根部向南延伸收敛在基底卷入的高角度逆断层上,叠瓦扇前缘可能收敛在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层接触界面上,发生滑脱形成薄皮逆冲构造.在逆冲叠瓦断层系统中,多个断块中发育有与断层相关的褶皱,形成了柯东构造带众多的圈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