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华是一家专 门生产助剂的企 业。这次座谈重点 介绍聚酯织物碱减量加工,丝绸精练工艺,棉及涤棉织物的精练漂白,聚酯织物快速染色及各种纤维印染加工后的净洗剂,以及防静电加工,拒水拒油整理和柔软整理。  相似文献   

2.
涤纶织物的碱减量和功能性整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韦军  朱亚伟  彭桃芝 《丝绸》2002,(8):17-19,28
研究了碱处理条件对聚酯类纤维减量率和减量效率的影响,用阳离子铵类静电防止剂、含氟防水剂和亲水性整理剂对聚酯类织物进行功能性整理,并测定了织物的静电半衰期、拒水效果、防沾污性和易去污性。  相似文献   

3.
文章探讨碱减量工艺参数对共聚型大有光直纺聚酯FDY织物减量率的影响,并与均聚型大有光聚酯FDY织物碱减量处理效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共聚型大有光直纺聚酯FDY织物减量率与碱用量、时间、温度呈线性增长关系;在相同减量率的条件下,共聚型大有光直纺聚酯FDY织物的减量率是均聚型大有光聚酯FDY织物的5~6倍,且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COD)数值小于均聚型大有光聚酯FDY织物。  相似文献   

4.
李军 《丝绸》1980,(12)
关于聚酯织物的仿丝绸整理目前还处于探索之中。本文将结合前一时期的试验,对聚酯织物仿丝绸整理中碱减量加工的原理及有关问题作一粗浅的分析。1.聚酯碱水解的原理聚酯分子结构中的苯环和两个亚甲基在化学上都较稳定,但两个酯键具有反应性,能在碱性水溶液中水解。其水解的主要历程  相似文献   

5.
碱对聚酯纤维某些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为了改善聚酯织物性能并消除其缺点,人们作过许多尝试工作。如通过化学改性、亲水性接枝以及特种整理等方法以减少其憎水性、亲油性、静电荷积累以及不吸湿性等。碱处理使聚酯织物的重量变化、染色能  相似文献   

6.
阻燃聚酯纤维织物的碱减量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祥荣  潘璞 《印染助剂》2005,22(11):15-17
探讨了阻燃聚酯织物碱减量处理的影响因素,并与普通聚酯织物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碱用量、处理时间、促进剂的用量对阻燃聚酯织物减量率的影响较普通聚酯织物大得多,在实际加工过程中为了获得稳定的产品质量,不宜采用普通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作促进剂,必须更为严格地控制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7.
Coolplus纤维表面呈微细沟槽和十字型纤维构造,故具有较佳的芯吸性能;改性CDP聚酯纤维较常规PET聚酯具有更好的可染性.介绍了Coolplus/CDP经编织物的染整工艺,包括前处理、预定形、碱减量、染色和后整理的条件.实践表明,正确掌握Coolplus/CDP经编织物的染整各要素,整理后织物的吸湿排汗性、快干性、收缩性、透气性及手感等指标均较优.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酸性纤维素酶对纤维素织物的生物减量作用的3种观点,分析了纤维素酶与pH值、温度之间的关系,分别探讨了酶用量、作用时间、浴比等对纯棉、苎麻、棉麻混纺等3种织物生物减量率的影响,评定了生物整理后织物外观和内在质量的变化,还初步比较了浸渍法和机械法的减量效果。试验结果表明:①织物减量率随酶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当棉织物的酶用量超过5%时变化不明显;②织物减量率随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时间超过1h后,棉减量率的变化不明显;③纤维素酶对3种织物的减量率不同,其中苎麻织物减量率较高;④织物减量率随浴比的增加而下降;⑤生物整理后,织物外观及内在质量均有明显改善,但强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苎麻织物下降明显;⑥用机械法整理后的织物减量率大于用浸渍法。  相似文献   

9.
使用NaOH、KOH、快速润湿剂和减量剂对100%聚酯织物进行处理,探讨了碱处理对织物物理性能的影响。采用4种不同的100%聚酯试样,用碳酸钠精练后进行热定型,然后测试织物的经、纬纱线密度、芯吸性和撕裂强度等物理性能。再次用碳酸钠精练织物并进行热定型。最后用不同质量浓度的NaOH和快速润湿剂、NaOH和减量剂、KOH和快速润湿剂、KOH和减量剂,以及KOH和快速润湿剂与减量剂的组合对织物试样进行碱减量处理。研究表明:碱处理后聚酯织物经纱密度和纬纱密度减小,织物面密度减小,经、纬纱线密度降低,芯吸时间缩短,抗撕裂强度下降,润湿性提升。  相似文献   

10.
聚酯织物通过碱水解,可以获得很像真丝织物那样的手感。将两种不同的聚酯织物,一种是绉纹,另一种是斜纹,放进高浓度烧碱溶液(30g/l,下同),在100℃产生了较大的重量损失(24~30%)。测定织物的机械性能,并将测出的结果同使用低浓度烧碱溶液时(3g/l,下同)的情况作比较,发现虽然后者也使聚酯绉纹织物产生了同样大的重量损失(24%),但织物的强度损失百分比比较高。 测试时采用退过浆的聚酯织物。试样重10g,编号后放进旋转式洗涤机里,洗涤机含有19升30g/l NaOH,温度保持100℃。洗涤后再放进另一台含有4g/l醋酸溶液的洗涤机里中和碱,时间为20分钟,温度为75℃。然后再彻底洗涤,在80℃条件下干燥。重新称重试样,算出重量损失百分比。用加权法测定经纱和纬纱的细度变化,用英斯特朗电子强力测试机测定抗拉性能,以十次测定的平均值为正式报告值。 对测试结果分析后得出了如下结论: (1)聚酯绉纹织物和斜纹织物在100℃高浓度NaOH溶液中发生碱水解的速度是一样的,这说明聚酯织物的形式并不影响它们的重量损失百分比。重量损失百分比的提  相似文献   

11.
张旭东 《印染》1994,20(3):19-20
涤棉混纺织物经酸减量仿丝绸整理后,织物组织变松,纤维自身重量减轻,可达到类似真丝贯手感柔软,光泽柔和及悬垂性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洪华  王海英  王红卫等 《印染》2013,39(14):33-35
对聚酯织物正面采用防紫外线涂层整理,反面采用吸湿排汗差别化功能整理,赋予织物防紫外线和吸湿快干功能。结果表明,整理聚酯织物同时具有较高的防紫外线作用和较强的吸湿快干效应,经过多次洗涤后效果仍能保持,且对染色聚酯织物的色光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13.
聚酯纤维进行减量处理,可以改善织物的手感和光泽,现已广泛应用于聚酯乔其绉织物,使之获得天然纤维的悬垂性及象针织物那样的光滑表面。目前减量处理的方法主要是分批法,有的公司已开发了连续浸轧汽蒸法,后者的手感比前者稍差。若采用微波对聚酯进行减量处理,能获得下列结果:  相似文献   

14.
在改善聚酯织物的服用及卫生性能的整理中,对其进行10—25%的减量处理是一个重要的步骤。该处理能够赋予聚酯材料真丝般的手感和表面特性。 这种发生在PET纤维表面酯键局部的水解过程,在应用诸如胺或季铵化合物溶胀剂或催化剂后会加速进行。这些化合物通常有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等。应用催化剂后,烧碱的浓度及处理时间都会大幅度降低。最近,阳离子聚合物作为催化剂引起了关注。对阳离子聚合物催化剂在减量过程中的作用与常用催化剂进行了对比,并对机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对自制超支化聚酯用十六烷基环氧丙基二甲基氯化铵(EDAC16)进行季铵化改性,得到碱减量促进剂超支化聚酯季铵盐(QHPE),并将其应用于涤纶织物的碱减量处理中.结果表明,该促进剂对涤纶碱减量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QHPE用量、烧碱用量、处理时间和处理温度对涤纶织物碱减量有一定的影响,促进剂的用量宜控制在0.016 g左右.  相似文献   

16.
在最近的研究中,我们制备了两个季铵化合物,作为聚酯减量的催化剂,在高温及低温时对涤丝绉进行减量,使之达理论减量24%,并获得真丝手感。同时将结果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铵的处理进行比较,对处理后织物的物理指标进行了测试。  相似文献   

17.
提高细旦涤纶仿真丝织物的透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细旦涤纶仿真丝绸的前处理和后整理对织物透气性的影响,实验证明织物经碱减量前处理后透气性提高,但随之断裂强力也下降,在保证一定强力的前提下选择碱减量工艺。织物经碱减量后再经壳聚糖整理,织物的透气性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 涤纶纤维在碱性条件下水解时,位于纤维表面的聚酯分子长链断裂,溶入碱性溶液之中,使得纤维的纤度变细,手感变软和滑爽,光泽柔和,‘具有类似真丝绸的风格,根据这一特性,发展起来了涤纶长丝织物碱减量仿绸技术。 一般认为,减量率达到20%左右方能表现出明显的丝绸风格。然而此时织物的断裂强力,尤其是纬向强力下降甚多,有时可达50%以上。控制稍有不慎,常使整批织物脆损。因此,如何准确、稳定地控制减量率,成为生产好该产品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9.
《印染》1979,(4)
单位:百万米 项 目1 棉织物g粘胶长丝织物【粘胶短纤织物I尼纶长丝织物g聚酯长丝织物D聚酯短纤织物—— 注:聚酯短纤织物包括含有聚酯30M以上的聚酯混纺织物。 摘泽自日本《日本纺织新闻 }),1979.凡1,98 0日本1976年树脂整理织物占总染色织物的百分比  相似文献   

20.
聚酯织物吸湿排汗亲水整理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对亲水整理剂GX-12在聚酯织物上的应用工艺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经亲水整理剂GX-12整理后的聚酯织物的吸水性、透湿性、易去污性和抗静电性得到显著提高,并能获得良好持久性的亲水整理效果。同时提出了亲水整理剂GX-12整理聚酯织物的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