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位于川东高陡构造带的云安7井,因钻遇大断层倒转部位而被迫停钻。为实现勘探目标,从老井眼4000m处采用有线随钻测量仪、单点照相测斜仪侧钻,控制井身轨迹钻至井深5810m完钻,准确钻达地质目标靶区。该井是目前川东地区钻成的完钻井深双侧钻造斜点最深的定向井,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工程地质简况 1.工程简况 苏49-2井是位于霸县凹陷苏桥油田苏49潜山的一口生产井。一开使用444.5 mm刮刀钻头钻至井深204 m,下入339.73 mm表层套管至井深202.44 m;二开钻至井深3152 m,下入244.5 mm套管至井深3148.2 m;三开用215.9 mm钻头钻至井深4823.54 m,下入177.8 mm套管至井深4821.49 m;四开用152.4 mm钻头钻至井深5170m,下入127 mm套管至井深5169.21 m。  相似文献   

3.
矿2井是四川地区在推覆体构造上钻探的第一口定向井。实钻中,该井Ф311.2井段井漏严重,卡钻频繁,钻至井深1522m(侧钻前),处理井漏和卡钻井下复杂损失时间1669h。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该井的井漏及卡钻问题,侧钻后从井深1535.27m使用充气流体钻进至井深1901.00m下入Ф244.5套管,钻井进尺365.73m,有效地解决了井下复杂情况。  相似文献   

4.
CF-3井井深12000m,位于俄罗斯联邦北部地区的科拉半岛。该并1965年开始设计,1970年初开钻,到1984年钻至井深12000m,后来由于卡钻事故,从7000m例钻,到1991年第二次钻至12000m。原计划钻至20000m,钻遇岩为火成岩,地层倾角为70°~80°,地温梯度:井深小于3000m,△T=1℃/100m;井深大于3000m,井底最高温度达250℃。一、钻井目的主要目的是为研究地壳构造、地层参数和矿藏资料,到1992年为止已在3个方面进行了国际性合作研究:1.与美国合作研究了深部地层岩石的物理性能;2.与日本合作研究了深部地层油、气、水运移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5.
塔北亚肯3井设计井深6200m,钻至5546.33m时发生盐层卡钻,处理事故中钻具又折断,被迫填井侧钻。第一次侧钻因螺杆钻具事故而失败。第二次侧钻,侧钻点井深5100m。在井深、温度高(实测112℃)、压力高(钻井液密度1.74g/cm3)、地层可钻性差、工具面不易控制的情况下,采用螺杆钻具和有线随钻测量技术侧钻成功,并将?177.8mm尾管安全下至井深5656.73m。  相似文献   

6.
CF-3井井深12000m,位于俄罗斯联邦北部地区的科拉半岛。该井1965年开始设计, 1970年初开钻,到1984年钻至井深12000m,后来由于卡钻事故,从7000m侧钻,到1991年第二次钻至1200m。  相似文献   

7.
L井是中原油田的一口预探井,设计井深4650.00m。在井深4235.60m处取心钻进过程中,取心钻头的底齿圈断裂落井,采用多种方法打捞处理均未获成功,最后决定填井侧钻。在井深大,温度高、地层可钻性差、工具面不易控制的情况下,采用螺杆钻具和有线随钻技术侧钻成功。文中详细介绍了该井深部侧钻工艺的施工过程。  相似文献   

8.
任深2井溶洞性漏失堵漏工艺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深2井是勘探潜山地层的探井,钻至井深3374.44 m时发生井漏,在井段3388.68-3389.73 m放空1.05 m,采用边漏边钻方法钻至井深3748 m后要求对上部地层进行堵漏,此时累计漏失清水12748.13 m^3。测井结果表明,该井在井深3446 m以上裂缝、孔洞较为发育。介绍了该井1.05 m大溶洞漏失的成功堵漏技术。  相似文献   

9.
2008年7月23日,令人瞩目的准噶尔盆地腹部莫索湾地区莫深1井顺利完钻,进入试油阶段。莫深1井是国内陆上最深的一口风险探井,设计井深7380m,完钻井深7500m,使用国内自主研制的9000m钻机,由西部钻探克拉玛依钻井公司90001钻井队承钻。2006年8月13日,莫深1井顺利开钻。在高温高压情况下进行钻井施工,新疆油田前所未有。  相似文献   

10.
Z3井是一口大斜度多目标定向井,该井在钻完井深3176m后起钻到2437m划眼时发生断钻具事故,在处理钻具事故时又将磨铣钻具扭断,造成下步施工无法继续进行,只有填井侧钻。介绍了Z3井侧钻找老眼的施工设计、井眼轨迹控制技术以及一些与之配套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葡深1井完钻井深5500m,井温高达200℃以上,射孔、测试施工难度大。经过针对性的射孔测试设计和模拟试验,成功地完成了二层射孔及测试,射孔弹发射率100%,获取了合格的地层测试资料,为该地区下步深层勘探布署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东濮凹陷开展的地震野外工作方法试验,总结了一套适合该区的最佳激发、接收系统方案:1。最佳激发深度的选择要考虑表层结构中虚反射的滤波特性。试验表明,在该区表层结构条件下,随着激发井深的加大,地震波的频谱变窄,低频成分突出,高频成分相对减弱,一般选在11~20米为宜。2。最佳接收系统要考虑地层和接收系统的滤波特性。试验表明,在井深18米激发地震波,采用SJ-1型检波器为宜;在井深27米激发,采用GSE-201型检波器为宜:在采用4.5米×5的浅井组合条件下,也要使用SJ-1型检波器才能得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详细介绍了C-D井在钻进过程中井眼轨迹的控制过程,总结了在C-D井中使用导向钻井系统的成功经验。用1根导向马达、2套钻具组合、3只牙轮钻头顺利地完成了定向、增斜、稳斜及降斜,7个目标点一次击中,且最小靶心距仅0.99m。用15d完成了这口斜深2287.09m、井斜58.40°、水平位移903.11m的多目标定向井,钻穿目标点之多、实钻井眼剖面符合率之高、施工难度之大、速度之快,在目前国内都处于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4.
沙特复杂过渡带地震资料采集中的难点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沙特过渡带勘探范围大,地表条件复杂,大部分地区含有高速石灰岩夹层,对地震波有较强的屏蔽作用。针对这一特点,探讨了地震资料采集的难点,并提出了解决难点的相应技术和措施。依据表层结构模型设计井深、优选炸药特性、合理设计气枪组合和确定沉放深度,增强地震波下传的能量;采用震检联合面积组合和海上双检接收的方法,提高资料的信噪比;在受限水域采用浅水气枪垂直叠加技术,以减少炮点的偏移或空炮,保证地震资料有均匀的覆盖次数;采用声波二次定位技术实时监测因海水深度、海流变化等因素造成的海底电缆(OBC)偏移,对偏移误差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5.
HSD89型深穿透射孔器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制了集高穿深和高孔密于一体的HSD89型射孔器。分析了影响深穿透射孔器穿深性能的装枪孔密、射孔弹排列结构、弹间干扰、枪内炸高、射孔弹装药结构和药型罩等因素,阐述了在高孔密条件下弹间干扰对射孔器性能的影响及炸高对射孔弹性能的影响。认为当射孔器直径较小时,射孔弹的开口和高度是提高射孔器的穿深性能的2个关键参数。在设计中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弹间距,以减少弹间干扰,保证穿深。详细介绍了多种设计方案的试验筛选过程。经检测,产品孔密26孔/m,混凝土靶平均穿深409mm、套管平均孔径9.0mm,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6.
静33─侧平71套管侧钻短半径水平井钻井工艺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静33─侧平71套管侧钻短半径水平井,是"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为开发低渗低产高凝原油,在原静33-71井φ177.8mm套管中,从2060.20m段铣至2067.93m,长度7.73m。打水泥塞后,采用国产工具和仪器从2061.00m定向侧钻短半径水平井,完钻井深2354.82m,垂深2121.36m,水平位移262.32m,水平段长211.05m,曲率半径35~49m,入靶点井斜角89.4°,各项指标全部达到设计要求。试采平均日产原油7.78t,效益显著。文中重点介绍该井的主要施工技术和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大庆高160-侧平38井设计与轨道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160-侧平38井是大庆油田第一口接近短半径的侧钻水平井,目的是开发厚油层上部未动用的剩余油。段铣套管长度井深977~995.20m。第一次由977.60m侧钻至1032.04m,由于测量仪器故障使井底井斜角落后10°,被迫用水泥封固。因对井眼扩大率估计不足,水泥只封到1011m。第二次用2.75°弯螺杆从1007m悬空侧钻,至井深1028.53m井底井斜角落后11°,原因是配合接头扣未上紧,使全力增斜变为稳斜扭方位或降斜,被迫再次用水泥封固。第三次由990.78m悬空侧钻(水泥面991.12m),至1102.88m进靶,入靶点井斜87.2°,垂深1061.24m、靶前距70.12m。水平钻至1182.88m,最大井科90.3°,井眼轨道波动幅度为靶线上0.61m,靶线下0.29m。文中介绍了前期准备工作、工程设计和井眼轨道控制。  相似文献   

18.
:改善野外单炮资料品质就是要提高单炮的能量,保护高频能量,提高信噪比。激发药量、井深及激发层速 度是改善野外单炮资料品质的3个关键因素。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南缘灰岩及黄土夹砾石区的激发因素的分析 研究,确定了较为合理的激发药量及井深与激发层速度的匹配关系。  相似文献   

19.
考虑地应力影响下的射孔初始方位角的确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柳贡慧  李玉顺 《石油学报》2001,22(1):105-108
根据射孔井段第一个射孔与射孔井段地应力主方向之间的位置关系定义了射孔初始方位角,从射孔孔深受地层强度和密度影响的角度出发,按最大穿透深度假设,根据射孔井段井壁应力分布情况,定量地分析了地应力方向、射孔数、射孔相位对射孔穿深的综合影响,定义了最佳应力系数和最差应力系数。并结合实际情况给出了计算方法和算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