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概况 山东地处黄淮海三大流域,属华北暖温带季风气候区,总面积15.67万km~2。现有人口9000多万人,可耕地656万hm~2。山东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80mm,但年际变化很大,年内分配及地区分布也很不均匀。洪涝和干早灾害严重巳交替频繁。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0%,3~5月降水量占年降水总量的14%,9~10月降水量占年降水总量的15%。2002年全省平均降水量为413mm,比历年同期  相似文献   

2.
应用降水倾向率法和M ann—kendall检验法等方法对南小河沟流域1989~2004年雨量和雨日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主要集中在5~10月份,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50.2%,年平均降水日数为89 d,其中降水量大于等于1.0 mm的降水日数占全年的66.9%,大于等于10.0 mm的降水日数全部集中在3~11月份,大于等于25 mm、50 mm主要集中在5~10月份。相对于年平均降水量520 mm而言,本地区正常降水年份占38%,异常降水占62%。90%的最长干旱持续期出现在冬季,但春末夏初也会出现10~20天的干旱天气。从年际变化看,流域年降雨量、汛期雨量均呈增加的趋势,旱期雨量呈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为应对气候变化下愈加频繁和剧烈的干旱事件,保障跨流域调水工程水源及当地用水安全,亟需对汉江流域这一国家重要战略水源地的降水过程变化进行研究。汉江流域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40%~50%。本研究利用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道模型对汉江流域1959—2022年夏季降水的水汽输送过程及其大气环流背景进行分析,以揭示汉江流域夏季降水变化的原因。研究发现,历时72 h以上降水占夏季总雨量的44.6%,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其频次和雨量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是汉江流域降水减少的主要原因。对水汽输送过程的模拟分析表明,中国南海、西太平洋、中国东部是流域夏季降水的水汽来源,贡献率分别为:34.7%、28.7%、27.2%。对比不同历时降水的水汽输送过程,发现降水历时越长,来自中国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水汽贡献率越高。尽管来自西太平洋的水汽呈现显著增加,但来自中国南海的水汽显著下降,使得72 h以上降水仍然呈现下降趋势。分析大尺度气候指数与各水汽输送路径贡献率的相关性,发现中国南海水汽贡献减小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强度增加呈显著负相关。这证实了近年来西太副高的增强和扩张对汉江流域夏季降水减少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水旱灾害基本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吉林省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边缘,处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旱涝频繁.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每年6-8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0%以上,因此,本文利用1951-1990年的40年问6-8月降水资料,采用降水距平作参数确定吉林省的水旱级别,分析其旱涝程度、分布特征及天气成因.  相似文献   

5.
华南近500年旱涝特征及未来20年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南地处中国南部,雨水较为充沛。然而由于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旱涝时有发生,本文以华南(广东、广西、海南3省9地区)近500年历史旱涝资料为依据,分析其统计特征(周期性和阶段性),揭示旱涝等级与近100年实际降水量的关系,并预测未来20年广州、汕头旱涝变化趋势。华南(广东、广西、海南)地区,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大型的降水系统如锋面系统,台风系统等活动,带来充沛的雨水。然而时空上的不均,使旱、涝频繁发生,而且常造成较严重的灾害。  相似文献   

6.
田明 《河北水利》2014,(7):21-22
河北省地处海、滦河流域,属于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在350-700mm(据河北省水文年鉴统计分析),在时空分布上极不均匀。春季干旱少雨,夏季则暴雨集中,春旱、秋涝,旱涝交替,年际、年内的差异都很大,年内降水总量的80%左右都集中在汛期,特大暴雨、洪水几乎全部发生在7、8月份,尤其是7月下旬、8月上旬,而汛后大部分河流断流。鉴于上述特点,7、8月份,既是防洪的关键时刻,又是全年调蓄洪水资源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7.
利用桐庐县近50a(1955~2004年)夏季(6~8月)降水资料,以降水正态化Z指数确定旱涝指标,运用分类、累计值等方法进行旱涝统计.结果表明,桐庐县夏季旱涝灾害十分频繁,不同级别旱涝出现的几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并且旱涝异常还具有明显的年际、年代变化及阶段性和群发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太湖流域降水不均匀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51—2011年逐日降水数据,采用信息熵分配紊乱指数、基尼系数和变差系数3种不均匀性指标,分析旬、月时间尺度上太湖流域及各分区降水分布的不均匀性。比较3种不均匀性指数的差异,并探讨指数与流域洪涝灾害的相关关系;同时采用基于预置白处理的Mann-Kendall方法和Hurst系数,诊断降水不均匀性指数的变化趋势及持续性,分析对流域旱涝灾害情势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3种不均匀性指数间的差异较小;当年或汛期降水总量和不均匀性指数值均较大时,太湖流域较容易遭遇洪涝灾害,而在降水总量较小且不均匀性指数值较大时,则容易遭遇干旱灾害。在月时间尺度上,太湖流域汛期降水的不均匀性将持续增加,降水分布具有更为集中的态势,发生洪涝灾害的风险将有所增加。因此,有必要继续分析降水在空间上的不均匀性,以揭示降水在空间尺度上的分布差异,继而为流域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流域非点源污染造成了严重的水环境问题,为准确核算典型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及为流域水环境治理提供支持和依据,以山东省小清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SWAT模型及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流域总氮(TN)、总磷(TP)营养物输出负荷时空变化规律以及营养物输出负荷与降水间的关系。结果表明:SWAT模型对小清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汛期(7—9月)营养物输出负荷最高,占全年比重的50%以上,而TN是其中主要非点源污染物。TN、TP输出负荷空间分布相似,负荷较高的区域都主要集中在流域南部;该区域TN、TP输出负荷分别在69.72~235.30 kg/hm~2和0.93~4.73 kg/hm~2范围内。不同的土地利用氮输出负荷较高的依次为林地、耕地和草地,磷输出负荷较高的依次为林地、草地和耕地。流域氮输出强度与降水相关性强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流域中上游,而磷输出强度与降水相关性强的区域则主要集中在流域中游。  相似文献   

10.
淮河流域旱涝频繁,寻找旱涝前兆信号并建立预报机制意义重大。依据淮河流域1968-2017年的降水、太平洋海温和欧亚大陆范围内的500 h Pa高度场资料,利用改进的Z指数法评定了淮河流域近50年来夏季旱涝的等级,寻找了影响流域降水的海温和大气压高度前兆信号,以其为预测因子,建立了流域夏季旱涝指标值预测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淮河流域旱涝灾情严重,呈现出南涝北旱的特征,旱灾有微弱的下降趋势,涝灾相反;海温前兆信号关键区位于千岛群岛、菲律宾海域到中太平洋地区以及Nino4区,500 h Pa高度场前兆信号关键区域分布于东西伯利亚山地、东欧和西西伯利亚平原以及西亚地区;利用逐步回归法建立的方程,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和实用性,能够对淮河流域夏季降水的旱涝指数进行预测,可为流域旱涝监控和预测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1.
1雨情 2005年降水特点为: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从时间上来说,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汛期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从空间分布来说,山区降水多于平原地区.全市范围的暴雨天气很少,仅2次较大降雨过程,但局部暴雨天气频繁,特别是北部山区多突发性暴雨,此类暴雨降水历时短,强度大,范围集中,并形成一定灾害.  相似文献   

12.
针对在气温变化的情况下的子牙河流域降水变化,运用Mann-Kendall检验法和spearman相关系数法,对子牙河流域1961-2010年共50年的气温和降水量进行分析,对子牙河流域全年和四季的气温和降水进行趋势性分析、显著性分析,并分析两者相关性。结果表明,子牙河流域全年和四季气温均为上升趋势,且全部为显著上升,突变年份集中在1990-2000年;子牙河流域降水均成下降趋势,其中全年和夏季降水下降趋势显著;气温与降水呈负相关关系,气温的升高影响降水量减少。  相似文献   

13.
以丹江口水库控制流域的8个气象站点历年逐月降水量以及相应的入库流量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近60 a来丹江口水库控制流域降水量的年内分布特征以及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探讨了流域降水径流关系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控制流域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各站年降水量的增加或减少趋势均不显著;流域降水径流关系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这对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安全高效运行和海河流域水资源安全保障工作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4.
分析乌兰察布市1960-2006年47年的降水资料得出降水特征是年降水总量少而集中,主要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8%-80%,降水的年际变率大,变幅达2.6倍,从47年降水的变化规律看略呈下降趋势,同时显示出2个高峰期和3个低谷期,降水的特征及变化规律与当地旱作为主的种植关系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15.
中国洪水与干旱灾害和降雨的关系非常密切,主要由雨多或雨少引起。中国大陆大部受季风气候影响,降雨时空分布非常不均。东南部年降水量超过1600mm,西北部年降水量只有几十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大部地区年最大四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60%-80%。年际间的降水变化也非常大。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导致中国洪水与干旱灾害并存,并且常常交替发生。洪水与干旱灾害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洞庭湖流域19个气象站1967—2017年的逐月降水数据,选用气象指标SPI(标准化降水指数)对洞庭湖流域洪旱灾害发生频率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洞庭湖流域发生中度洪涝和中度干旱频率较高,高于重度洪涝、重度干旱。SPI-3和SPI-6监测洞庭湖流域洪旱灾害发生频率结果基本一致。重度洪涝主要集中于洞庭湖流域北部地区,重度干旱发生于南部地区,中度洪涝发生于洞庭湖流域西部地区,中度干旱发生于洞庭湖流域东部地区。研究SPI能够识别出洞庭湖流域近50年发生的特大洪水灾害和主要旱灾,对流域特大洪水事件监测和预报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同时可为其他流域旱涝监测与评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根据渭干河流域5个代表水文站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渭干河流域的气温、降水、径流、洪水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近20年来年平均气温总体呈显著的线性增加趋势,山区秋季升温最显著,平原区冬季升温最显著;山区与平原区均以夏季降水的线性增势最为显著;平原区各站年径流量均呈显著线性增加趋势,而山区各站则增减不一;流域内各河流发生洪水灾害的频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许浒 《治淮》1998,(6):35-36
淮河流域位于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和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内陆过渡带,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853mm,淮河水系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83mm;降水量在区域分布上极不均衡,年际变化大;年降水量的地区变幅为600~1400mm,丰水年和枯水年相差4~5倍以上,且60%以上的降水产生在6~9月份,洪、涝、渍、旱等灾害频繁地连续和交替出现。据《全国近500年旱涝等级资料》统计,1470~1978年发生全流域洪涝灾年份占66%,旱涝渍并有的年份占24%,连涝连旱年份也常有发生,无灾正常年份仅占5%左右。1949~1992年全流域年年都有水旱灾害发生,其中5年平均的变化见图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产地之一,但是频繁发生的旱涝灾害经常造成该区域作物减产。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72个气象站的逐月气象观测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正交经验分解函数(EOF)等方法,结合GIS技术,分析了近5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时空变化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涝SPI3空间格局既有全区一致的现象,也存在区域内部南北、东西方向的差异,但是其主要特点依然为纬向分布型。由于受气候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夏秋两季旱涝灾害交替发生,但以涝灾为主。  相似文献   

20.
吉林省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边缘,处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旱涝频繁。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每年6—8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因此,本文利用1951—1990年的40年间6—8月降水资料,采用降水距平作参数确定吉林省的水旱级别,分析其早涝程度、分布特征和天气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