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针对霍尔辛赫公司3101工作面单U型通风改造带来的上隅角瓦斯超限问题,通过对上隅角瓦斯涌出来源和造成上隅角瓦斯超限原因的分析,提出了开放式插管抽排的瓦斯治理方法。该方法不仅解决了3101工作面上隅角瓦斯多次超限的问题,也可对矿井高瓦斯区域回采工作面进行单U型通风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柴沟煤矿1511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U型通风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超限原因,以及影响上隅角瓦斯浓度的相关因素。针对1511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超限情况,在常规瓦斯防治措施的基础上,用上隅角瓦斯抽放措施对工作面进行上隅角瓦斯治理。实践表明,通过措施的实施,上隅角和回风流瓦斯浓度明显降低,上隅角瓦斯治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采煤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治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工作面瓦斯最高的地点是上隅角。因此,控制上隅角瓦斯对防止瓦斯事故,确保回采工作面安全尤为重要。文章主要阐述了上隅角高瓦斯产生的机理及上隅角瓦斯治理的方法,提出了采煤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治理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孙米银  朱献伟 《中州煤炭》2019,(1):23-26,31
平宝公司煤层由于受到煤层埋深、顶底板岩性、水文地质构造等因素的影响,煤层具有瓦斯压力大、瓦斯含量高等特点,目前开采的己15-17-12081采面由于采空区面积大,易造成回采工作面尤其是上隅角瓦斯超限。根据以往开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涌出异常等情况,为了保证综采工作面安全回采,采取高抽巷抽放采空区瓦斯,改进上隅角封堵充填技术,配合设置风水联动喷雾装置等多种手段联合治理上隅角瓦斯积聚。实践表明:采用综合治理技术后,上隅角瓦斯积聚的问题得到缓解,保证了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为相关地质条件的采煤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煤矿安全》2017,(7):169-172
为研究上隅角插管深度对瓦斯抽采的影响,以党家河煤矿104工作面为背景建立数值模拟模型,使用FLUENT数值模拟软件对抽采前及插管深度为1、3、5 m时工作面及采空区瓦斯浓度分布进行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上隅角插管深度越深,上隅角瓦斯浓度越低,但对除上隅角以外的工作面和采空区其它地方的瓦斯分布影响不大。将研究结果应用于现场实践,实测104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浓度不超过0.7%。研究结果表明上隅角插管抽采瓦斯可以有效抽采上隅角瓦斯,降低上隅角瓦斯浓度。  相似文献   

6.
万明亮 《山西焦煤科技》2012,36(11):46-47,50
针对"U"型通风的综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较大的问题,分析综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治理的方法,根据综采工作面瓦斯赋存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治理采煤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杜绝上隅角瓦斯超限。  相似文献   

7.
采用高位定向钻孔+隅角抽采相结合的方法能有效降低上隅角瓦斯浓度;高位定向钻孔抽采流量大且相对稳定,效果好,可降低上隅角瓦斯浓度0.3%左右;上隅角埋、插管抽采对上隅角作用直接有效,可降低上隅角瓦斯浓度0.2%左右;一般高位孔抽采效果较差,对上隅角瓦斯浓度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8.
邹炜 《煤炭技术》2019,(6):95-97
为了消除腾晖煤矿2-104工作面上隅角瓦斯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采用气动风机来解决上隅角瓦斯聚集的新方法。使用Fluent软件模拟有无风机扰动时的上隅角的瓦斯速度、瓦斯浓度分布规律,模拟结果表明:气动风机不仅能改变风流的方向,而且还能改变风流的大小,同时增大了采空区涌向上隅角的阻力,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采空区瓦斯向上隅角聚集的安全隐患。风机应用后,生产期间启动风机后上隅角瓦斯浓度减小26个百分点,气动风机对消除上隅角瓦斯聚集具备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对鹤煤公司六矿21432综放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超限原因进行了分析,采取了降低端头压差集中带抽上隅角瓦斯、改设干型管路、调整干型管和注浆管位置等综合治理瓦斯技术,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超限次数大大减少,确保了综放工作面安全快速回采,实现了矿井的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0.
瓦斯重点区采煤工作面上隅角容易积聚大量的瓦斯,如管理不善或出现疏忽就会造成瓦斯事故,鄂庄矿在上隅角瓦斯治理中,消灭了上隅角瓦斯聚集区,避免了采煤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积聚,确保了矿井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1.
张旭臣  黄哲会 《煤炭技术》2007,26(11):70-71
高瓦斯综采工作面,通过上、下隅角的封堵、预埋管抽放、相邻区段采空区排放和上隅角仰角钻孔抽放等综合技术应用,有效地解决了上隅角及回风瓦斯超限问题,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杨小兵 《山西煤炭》2020,(1):62-64,96
某低瓦斯矿井11303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采用"U"型通风,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经常局部超限.经过分析,上隅角瓦斯涌出量主要来源于采空区,采空区瓦斯积聚点主要分布在顶板3~5倍采空范围内的裂隙带中.通过对高抽巷瓦斯抽采、高位钻孔瓦斯抽采、采空区埋管瓦斯抽采、骨架风筒瓦斯抽采等几种瓦斯治理方法的对比分析,结合矿井上隅角瓦斯的来源情况,选择采用高位钻孔抽采瓦斯,能从根本上解决低瓦斯矿井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超限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平顶山十矿在己152210综采工作面进行偏Y型通风方式试验,解决了长期以来上隅角、回风巷瓦斯严重超限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马东晓 《中州煤炭》2016,(2):26-28,31
针对松软低透气性突出煤层瓦斯治理的技术难题,首山一矿通过探索运用“一面七巷”布置方式,采用3条低位抽巷掩护3条煤巷掘进、3条煤巷掩护采面回采、1条高抽巷治理采空区瓦斯,使掘进工作面安全掘进,回采工作面安全回采,上隅角瓦斯得到有效防治。  相似文献   

15.
开采煤层顶板抽放瓦斯流场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论述了沿开采煤层顶板走向布置钻孔或巷道抽放瓦斯的基本原理及煤层顶板覆岩采动裂隙分布特征。应用流场理论分析了实施顶板抽放瓦斯技术前后采煤工作面上隅角和采空区 -顶板裂隙 -顶板抽放钻孔或巷道三维区域内的瓦斯流场分布。指出了应用顶板抽放瓦斯技术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王硕 《中州煤炭》2018,(6):20-25
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大,某矿采煤工作面的瓦斯涌出量日益增大,尤其是回风巷及工作面上隅角瓦斯问题,制约着工作面的安全持续生产。目前采用的本煤层抽采虽取得一定消突效果,但是上隅角瓦斯超限时有发生,为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选择在顶板布置走向高抽巷的治理方案。但目前高抽巷布置层位及高度多根据经验确定,很多高抽巷并不能有效降低工作面瓦斯,因此准确选定高抽巷位置对于上隅角瓦斯治理有着重要意义。基于理论计算,结合某矿地质及开采条件,在12061工作面进行了现场试验,确定了走向高抽巷的合理布置位置,为矿井后续工作面的高抽巷布置提供有效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采空区顶板高位走向长钻孔高效抽采瓦斯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提高采空区顶板高位走向长钻孔瓦斯抽采效率,消除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超限事故,以山西华晋吉宁煤业有限责任公司2102综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理论分析与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利用3DEC软件模拟计算2102综采工作面回采期间采空区顶板裂隙场演化过程,根据裂隙场、应力场和应变场分布模拟结果在沿工作面推进方向上划分采空区顶板裂隙加强区范围与压实区范围,工作面推进期间煤层顶板在时间上先后经历裂隙加强区和重新压实区,处于裂隙加强区的钻孔部分为钻孔高效抽采作用区域,钻孔高效抽采段长度与钻孔高效抽采段裂隙发育程度共同决定高位走向长钻孔抽采效率,揭示了采空区顶板高位走向长钻孔高效抽采瓦斯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在采空区顶板裂隙带高度范围内布置多个高位试验钻孔,进行钻孔瓦斯抽采效果考察,研究结果表明:在保证高位钻孔布置于回风巷内侧顶板裂隙带前提下,最佳布孔层位为距煤层底板60 m左右,同时在高位试验钻孔作用下,上隅角瓦斯体积分数最大值由1.1%降低至0.6%,说明根据回风巷内侧采空区顶板裂隙带高度范围,布置高位走向长钻孔能显著降低上隅角瓦斯浓度。  相似文献   

18.
综采工作面多元抽放综合治理瓦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杏花煤矿开采30#层为高瓦斯煤层,通过采用本层钻孔抽放、高抽巷抽放、仰角钻孔抽放等多元抽放方法治理本层及邻近层瓦斯,并配有专用排瓦斯尾排巷等手段进行综合治理,有效地解决了上隅角及回风瓦斯超限问题,实现了矿井的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9.
张德乾 《中州煤炭》2016,(10):43-45,132
为研究采煤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爆炸在采面联巷内的传播特征,采用U型并联管道系统模拟爆炸在实际巷道内的传播。结果表明,上隅角瓦斯爆炸冲击波在采煤工作面不规则巷道中传播时,爆炸冲击波和火焰陡然变化,出现爆轰;进、回风巷内冲击波进入上下山巷道出现叠加;冲击波经过进风巷与回风巷传播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冲击波在回风巷内属燃烧爆炸传播,而在进风巷内属一般空气区传播,上下山巷道及工作面属爆炸破坏较严重区域,应强化预防措施,减少瓦斯爆炸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20.
针对原相煤矿近距离煤层的赋存条件,综合分析采掘衔接和瓦斯治理等因素,提出两层煤联合开采方案,其中上部02#煤层工作面采用"两条本煤层巷道+一条下邻近层巷道"的布置方式.这种"一面三巷"的布置方式配合沿空留巷技术能够实现工作面Y型通风,解决上隅角瓦斯治理难题,且下邻近层巷道能够实现一巷多用,降低掘进量,保证矿井的生产接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