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哈拉阿拉特山地区构造特征复杂,地质结构认识不清。依据地质露头、钻井、三维地震及非震等资料,运用地震属性分析、综合标定等技术方法,以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为指导,采用"复杂构造带综合建模技术"构建了"多期逆冲推覆+走滑"构造解释模式。依据此模式,将哈拉阿拉特山前构造纵向分为上下两大构造层;平面上分为前缘冲断带、逆冲叠加带和后翼走滑带3个构造带;整体上划分为前缘超剥带、前缘冲断带、准原地叠加系统及外来推覆等四大系统。根据新的解释成果,在推覆体上部署的hs2井见到工业油流,说明"复杂构造带综合建模技术"在复杂构造建模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川东北高陡复杂构造区三维地震精细构造解释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敏  梁虹 《石油物探》2015,(2):197-202
四川盆地川东北高陡复杂构造区地表多深沟、陡崖,地下断裂系统异常复杂,基于多轮二维地震解释成果始终不能很好地查清工区构造之间的接触关系及断层的组合规律,导致多口钻井不能顺利钻遇地质目标。为此,开展了三维地震精细构造解释研究:1通过单井和连井精细标定地质层位,充分利用大斜度井的井斜数据,严格按照实钻井轨迹准确标定层位;2在结合地面地质露头剖面进行地震剖面"地质戴帽"的基础上,对钻遇复杂断块的实钻井进行地质剖面恢复,确定其合理构造解释模式,从而对数据体进行三维立体可视化多方位综合解释;3针对不同断块,采用合理的速度场,利用同层或串层层速度模型进行变速成图。基于三维地震解释构造成果部署并钻探了10余口井(大部分为水平井),目前已完钻的8口井均获得高产工业气流,钻探成功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3.
精细构造解释在塔河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河油田从勘探转入开发,原有的三维地震解释方法已不能满足开发阶段布井的精度要求,需要进行地震资料的精细标定与精细构造解释。选择和应用了多井综合标定、三维可视化数据校正等诸多国内外新技术,一方面提高了地震解释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保证了时深转换、构造成图的精度,彩成了一套满足开发阶段精度要求的解释和成图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山地恶劣的地震地质条件使得该区地震勘探久攻不克,"五上五下"均未取得成功。2010年砂37井获得高产工业油气流推动了该地区新一轮的地震技术攻关。通过实施"宽线+震检联合压制噪声"的技术,使得地震资料品质获得大幅度提高。2011年在该区域又开展了山地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攻关,通过多井组合激发提高有效波能量、多检波器组合压制噪声、高密度三维地震观测系统、综合静校正技术及多域联合信噪分离技术的实施,使三维地震资料品质有了新的突破。根据新资料开展滚动处理和解释,结合地面地质、钻井资料等,有效落实了英东一号构造,发现和落实了多个钻探目标,为该区域进一步的油气勘探开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资料基础。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南部逆冲褶皱带地表条件复杂,复杂的构造变形导致地震成像差,地震资料解释难度大。在解释横穿玛纳斯背斜构造二维或三维地震资料中,首先依据地表地质标定浅部已出露的地层和断层,利用常规钻井玛纳1井和玛纳002井的垂直地震测深(VSP)资料和声波测井资料进行地震-地质层位标定,再根据地震剖面反射特征标定出深部可能的断层。利用地层倾角测井资料,可识别出探井钻遇的一部分断层点。由于横穿玛纳斯背斜二维地震剖面上、中浅层地震反射杂乱,尤其逆冲断层沿古近系安集海河组泥岩、页岩滑脱,导致地层倾角测井无法识别构造增厚的安集海河地层中发育的逆冲断层断点。地震剖面上地震反射异常和玛纳1井、玛纳002井的断层断点井深对比表明,逆冲断层发育与钻井压力变化有关,因此利用钻井监测的地层异常压力以及地层压力系数变化的特点标定出一系列断点井深,并得到钻井地层压力图及邻井断点资料的相互佐证。这两口井的模块式地层动态测试器(MDT)实测地层数据均表明,在紫泥泉子组地层存在两套压力系统,分割两套压力系统的仍然为逆冲断层。最终,地震剖面的构造解释结果表明霍玛吐逆冲断裂是由一系列叠瓦扇断层组成。  相似文献   

6.
针对喇嘛甸油田密井网区的开发需求和构造认识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影响构造解释精度的关键因素,提出了油田密井网区井震结合精细构造研究及描述技术,主要包括井资料的处理分析、精细标定及层位追踪、建立精细三维速度场、井震匹配精细断层解释、深度域井震断层匹配及建模、地震约束层位建模、精细构造的成图及再认识.该技术能够克服地震速度影响,精准表征井间微幅度构造,在大庆喇南区块的精细构造描述研究中得到应用,在借助高效井、水平井及补充钻井的调整挖潜中见到了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以中生界为目的层的重力资料二次开发处理与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表地形,地震地质条件和地质结构复杂地区,使用单一的地震方法寻找、落实中生界局部构造难度较大.但是,如果以中生界为目的层,对该区高精度重力资料进行二次开发,使用拟神经网络三维反演法和统计评估反演法做面上和局部的重新处理,结合地质、钻井、地震资料进行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解释,可普查、落实、评价局部构造,弥补使用单一地震方法的不足.本文以实例阐述高精度重力资料二次开发重新处理解释技术和方法以及成果.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东缘地区地质结构特征复杂,勘探研究程度低,二维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利用合成地震记录、地质露头、地震相特征、层速度和非震资料对研究区二维地震资料地质层位进行了综合标定,并从区域构造背景出发,对区内主要断层进行了描述和刻画。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表明,准噶尔盆地东缘地区总体表现为"棋盘式"构造格局,发育凹陷区、山前带、凸起区等构造单元;重新修订了石钱滩凹陷和木垒北凹陷范围,扩大了面积;落实了奇台庄山前带范围。研究区现今凹陷为中古生界残留凹陷,凹陷区和山前带地层发育较全,凸起区残留地层较薄。多元综合标定能够较好地识别地质层位,对于低勘探程度、无井钻探地区二维地震的解释具有较好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9.
受构造复杂影响,复杂构造油藏常具有地层对比特征不明显,井上断点位置难以确定等问题。综合利用地质、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分析断层在三维空间的产状、相互切割关系等特征,通过井震结合方法,建立了尼日尔X油田复杂构造油藏sokor1含油层系的三维构造模型。采用地震解释的断层与钻井上识别的断点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断层模型,采用地震解释层面约束井上地质分层插值的方法建立层面模型。建模过程中对断层模型及层面模型进行严格质量控制,保证了模型的质量且提高了建模的效率。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勘探潜力巨大,但特殊地震地质条件造成地震资料品质普遍较低,影响了构造圈闭识别的准确性,对南缘油气发现影响巨大。采用GeoEast系统高保真去噪技术、DIVA井控建模技术、复杂构造建模技术等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序列,大幅度改善了齐古背斜地震资料成像品质,提高了高陡构造成像精度,深度域成像与井深相对误差控制在2.5%以内。GeoEast处理解释一体化系统特色技术为地质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有力支撑了该地区井位部署与论证。  相似文献   

11.
柴达木盆地英东油田的发现及勘探开发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英东油田位于柴达木盆地英雄岭构造带东段,地面地形异常复杂,以往认为地质条件不利于油气成藏,始终未获重大发现。近年来随着山地三维地震及测井评价技术的不断提高,在2010年获得重大突破,探明了柴达木盆地单个油藏储量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物性最好、开发效益最佳的整装油气田,并建成产能50×104t。通过对英东油田的精细解剖,对成藏特征及技术难题进行了研究攻关,形成以下认识:英雄岭地区具有晚期生烃、持续充注的特点;新近系湖相砂体分布广泛,储-盖组合配置好;该区断层具备良好的侧向封堵性能,在中浅层易于形成断块圈闭;英东地区大型滑脱断层沟通始新统优质烃源岩,使早期聚集的油气藏发生调整,同时后期形成的油气持续运聚,深、浅断裂形成“接力式”输导,在浅层晚期形成的构造圈闭聚集成藏,具有晚期复式成藏的特征。针对英东地区复杂的地形地貌和油藏特征,形成了复杂山地三维地震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为落实油气勘探目标奠定基础。针对英东油田含油气井段长、流体识别难度大等问题,建立了长井段多油气水系统油藏开发模式、多条件约束复杂断块地质建模技术。通过研究,明确了英东油田的成藏机理,攻克了工程复杂关键技术,为实现英东油田的高效开发和快速上产提供了地质理论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2.
莺歌海盆地输导系统及天然气主运移方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迄今为止,在莺歌海盆地已发现4个气田和一些含气构造,但在莺东斜坡上的钻探效果却不理想,因而引起了勘探家们对该区天然气主运移途径及成藏规律的极大关注。鉴于此,以源运共控理论为指导,利用断裂和精细的层序地层学分析与沉积相的研究成果,对盆内输导体系特点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入流体流动模拟分析技术,研究了油气运移方向。结果认为:底辟断裂系统为深成天然气向上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而异常高压则是流体压裂运移的关键动力并驱使梅山-三亚组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向上运移,形成了现今的底辟构造气藏;另一方面,一部分天然气在高压的驱动下,沿着T40不整合面和黄流组的骨架砂体向莺东斜坡运移。进而预测指出,处于垂向运移路径上的底辟中深层和侧向主运移方向上的莺东斜坡带中、南段是天然气运聚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3.
英东油田是柴达木盆地单个油藏储量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物性最好、开发效益最佳的整装油气田。通过对英东油田的地质再认识,对成藏条件及技术难题进行了攻关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英雄岭地区位于柴西地区茫崖生烃凹陷,油源条件丰富,新近系油砂山组以宽缓的三角洲前缘-滨浅湖沉积为主,砂、泥岩纵向交替出现,砂体分布广泛且物性较好,泥岩为主要盖层,与古近系优质烃源岩形成一套完整的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英东地区的大型滑脱断层沟通了古近系优质烃源岩和中、浅层构造圈闭,使早期聚集的油气藏发生调整,同时后期形成的油气持续运聚,深、浅层断裂形成"接力式"输导,在浅层晚期形成的构造圈闭中聚集成藏;中、浅层断层具备良好的侧向封堵性能,有利于油气的保存。针对英东地区复杂的地形地貌和油藏特征,形成了复杂山地三维地震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为落实油气勘探目标奠定了基础。针对英东油田含油气井段长、流体识别难度大等问题,建立了长井段多油气水系统油藏开发模式、多条件约束复杂断块地质建模技术。通过明确英东油田的成藏机理,攻克工程复杂关键技术,为实现英东油田的高效开发和增储上产提供了重要的地质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4.
合肥盆地近地表结构调查和地震激发方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合肥盆地地震勘探程度低,激发条件复杂。为查清近地表地质结构,合理地选择激发方式,在分析以往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野外露头地质调查、岩石物性测试和地质浅钻等方法,对近地表的岩石厚度和物性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将盆地划分为平原区、丘陵区、河流区和基岩区4种类型。通过对不同近地表地质结构地区的激发试验,分别选取了适合各类地区的激发参数和激发方式。实际应用表明,利用该方法可以获得品质较好的地震资料。在一条跨越各类近地表结构地区的地震测线上,不同地震剖面段的反射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莺东斜坡带上第三系天然气输导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莺歌海盆地莺东斜坡带上第三系地层岩性圈闭发育,油气成因类型多样,纵向上生储盖组合良好,是莺歌海盆地有利的天然气聚集指向区。从骨架砂体、断层、不整合面和其上砂体以及三者的组合特征,对莺东斜坡带上第三系天然气输导系统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断层应力环境、断层与砂体对接情况、断层活动期与成藏期的关系、骨架砂体发育程度和不整合面及其上砂体的分布等5个因素对该输导系统作了初步评价,发现莺东斜坡带北段为一般输导系统,中段为较优质输导系统,南段为优质输导系统。  相似文献   

16.
英东油田为复杂断块油气藏,储层井段长,薄互层发育,多套油气水系统纵向上相互叠置,高电阻率水层和低电阻率油气层普遍存在,储层及流体性质快速识别难度大。基于研究区储层特征分析了岩性、物性、孔隙结构等3种影响储层流体性质判别的因素,形成自然电位—井径重叠识别储层、感应与侧向测井电阻率比值重叠识别水层以及气测轻重组分比区分油气层的流体快速直观识别方法。该研究成果提高了英东油田油、气、水评价精度和效率,为高效开发英东油田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南海北部陆架盆地非构造油气藏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南海北部陆架盆地内具有形成非构造油气藏的有利条件。在历史时期内水平面的频繁变化,使得岩性带在纵横向上都发生交织变化而产生岩性油气藏,尤其是在盆地低水位期形成的盆底扇、斜坡扇等低位扇;历史时期构造活动频繁,形成多个构造面和构造不整合,与之相适应的产生了多种不整合油气藏等。勘探实践与研究成果表明,海域盆地内的非构造油气藏前景区主要有:(1)深水区的盆底扇发育区,如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2)大型古三角洲的前缘区,如莺歌海盆地临高构造带和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3)斜坡区及隆起区的不整合尖灭带或剥蚀带,如莺歌海盆地莺东斜坡带、琼东南盆地崖城13-1构造带;(4)莺歌海盆地底辟周缘构造背景上的陆架、陆坡、盆底砂岩体等。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新进展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20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受喜马拉雅晚期新构造运动影响,地质条件复杂,油气勘探难度大,自20世纪80年代尕斯库勒油田发现以后,勘探长期陷入沉寂。“十一五”(2006-2010年)以来,深化基础地质研究,在盆地演化、烃源岩分布、沉积储层、输导体系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明确了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新建了走滑冲断-源外油气富集模式、坳内断褶-源上油气富集模式、凹陷斜坡-源内近源油气富集模式,高原咸化湖盆油气成藏理论得以丰富。在该理论指导下,梳理出盆地3大勘探新领域:盆缘古隆起、盆内凹陷-斜坡带、盆内晚期构造带,落实了21个有利区带,在昆北、英东、东坪、扎哈泉4个地区获得重大勘探发现,新增探明油气地质储量4.03×108t,为盆地前50年探明总储量的65%。  相似文献   

19.
针对地震勘探中的复杂地表及复杂构造区,设计了一种有效的观测系统方案,以期改善复杂构造区地震成像质量.根据中国西部某探区的地质结构特征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声波波动方程正演模型数据,得到不同的野外观测系统参数的地震数据记录,进行叠前偏移成像处理,最终对比分析不同观测系统参数对地震叠前偏移成像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道密度不变的条件下,宽方位、炮检点均匀对称分布的观测系统更有利于叠前偏移成像.同时通过应用实际地震资料对比分析,进一步证明了宽方位三维观测系统对于解决复杂构造成像问题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