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无机盐对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微乳液体系相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Winsor相图和ε-β鱼状相图研究不同无机盐对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正辛烷-水-正丁醇微乳液体系相行为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随无机盐盐度或醇量的增加,微乳液体系均会发生从WinsorⅠ→WinsorⅢ→WinsorⅡ的相转变,但具有不同阳离子或阴离子的无机盐对微乳液体系相行为的影响不同;无机盐对微乳液体系起主要作用的是表面活性剂的反离子,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配成的微乳液体系,阳离子的作用比较强,且价态越高、水合离子半径越小,对微乳液相态的影响越大;阴离子的作用比较弱,同价态阴离子的作用基本相同,且随阴离子价态的增加其作用越弱。 相似文献
2.
由 AS(十二烷基磺酸钠),已醇,水和烃四组份构成的微乳液是本文研究的体系。从体系似三组份相图出发得到一系列 n_a/n_s 和 n_o/n_s 数据。两者关联作图得到直线,由其斜率 K 和截距 I计算出已醇从油相转移到微乳液液滴界面相的标准自由能△G_(o→i)~θ。另外,从△G_(o→i)~θ随温度的变化得到过程标准焓△H_(o→i)~θ和标准熵变△S_(o→i)~θ。最后结果指出△H_(o→i)~θ等于零,用计算机拟合得出了△G_(o→i)~θ和△S_(o→i)~θ与碳链长和温度的关系式。对上述结果作了理论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AOT及其复配体系的中相微乳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表面活性剂-醇-正辛烷-盐水体系中,研究了以双-2-乙基己基磺琥珀酸钠,十六烷基三甲溴化铵及AOT与CTAB的复配物为表面活性剂时形成的微乳液性质,考察了NaCl浓度、醇的种类与浓度对体系相行为与中相微乳液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AOT与CTAB按1:7按摩尔比复配时有显著的协同效应,最佳中相微乳液体积大幅度增加;该体系的最佳含盐量对醇分子碳链长度的变化特别敏感。 相似文献
4.
选择适当的乳化剂和助乳化剂,复配后制备了以润滑油基础油为油相的微乳液。利用测定体系电导率的方法来确定相边界,准确地描述了不同温度下微乳体系的相行为的变化,较好地反映了微乳液的微观结构和其主要组成以及工艺条件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制备符合金属加工要求的微乳液打下基础。笔者还用电导率对该微乳液体系的导电机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与转相相关、形成最佳中相微乳液的相态试验方法,在大庆油田平均地层温度(45℃)和地层水条件下研究了碳数较高的混合醇对大庆原油微乳液性质的影响。由正辛醇、异戊醇和异丁醇组成的混合醇显示良好的协同效应,能明显加宽所形成三相体系的矿化度范围。所配制的中相微乳液与原油的界面张力迟到了10~(-3)mN/m 的超低值,对大庆原油具有明显的增溶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提高松辽盆地古龙页岩油采收率,依据古龙页岩储层特征和原油性质,基于表面活性剂与原油形成微乳液的相态理论和稠化剂分子构效关系,设计出易于在油水界面分布的耐温表面活性剂分子、具有大体积基团、刚性基团的稠化剂分子,合成出具有优良界面性能的耐高温表面活性剂和用于压裂携砂的耐高温稠化剂,研发出适合于古龙页岩油开发的古龙... 相似文献
7.
烃对微乳液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烃的角度,用C6到C20的脂肪烃和一些芳烃,在十二烷基磺酸钠(AS),丁醇和水体系中,对其形成微乳状液的影响。研究手段是从AS、丁醇、水和烃的四组分相图中,找出形成微乳液的区域,微乳液所具有的最大含水量;以及通过相图测定形成微乳液过程中的界面张力等性质。本文着重考虑烃类分子量,结构和其含量的影响,从中找出C6烃能得到W/O型微乳液能连续转变到O/W型,而C20以上烃就不能形成微乳液等规律。最后对其规律进行解释和理论上探讨。这些规律对三次采油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加工高氯煤油对煤油加氢精制装置带来的影响,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通过选择合理的注水方案及设备检修方案,解决了因加工高氯煤油对装置造成的铵盐结晶堵塞、设备腐蚀等问题,保证了装置安全平稳长周期运行。 相似文献
9.
采用电导法和相体积法相结合,并借助相图、黏度、光学显微镜,研究了Span80-Tween60/白油/丙烯酰胺/丙烯酸钠/H2O体系形成反相微乳液的过程,以及表面活性剂Span80与Tween60质量比、温度、乙酸钠对体系形成反相微乳液区的影响。结果表明,体系中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小于20%时,电导法与相体积法确定的反相微乳液区边界基本一致;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大于20%时,两方法确定的反相微乳液区边界相差甚远。说明仅由电导率突变不能准确确定反相微乳液区的边界,必须与相体积法相结合来共同确定相区的边界。当质量比m(Span80):m(Tween60)=13:7、温度为25~30℃、乙酸钠质量分数为2%时,体系能形成比较大的反相微乳液区,适合进行微乳液聚合。 相似文献
10.
透明纳米级苯乙烯-丙烯酸酯微乳液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自制的属于Gemini型的特殊乳化剂KD-1用于苯乙烯丙烯酸酯微乳液的聚合。研究了反应温度、乳化剂用量和单体含量对微乳液聚合的影响。结果表明,只使用质量分数为0 95%~1 60%的单一阴离子型乳化剂KD-1就可得到较高固含量(质量分数为30%~50%)的透明纳米级苯乙烯丙烯酸酯微乳液,并保持微胶乳平均粒径为40~60nm。与常规苯乙烯丙烯酸酯乳液相比,其粒径小,最低成膜温度有所降低,而玻璃化转变温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1.
十二烷基正丁基琥珀酸混合双酯磺酸钠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十二醇、马来酸酐、正丁醇和亚硫酸氢钠为原料,通过单酯化、双酯化和磺化反应合成了十二烷基正丁基琥珀酸混合双酯磺酸钠,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了产物的结构。对单酯化、双酯化和磺化反应的条件进行了考察。十二醇与马来酸酐的单酯化反应的适宜条件为:n(马来酸酐):n(十二醇)=1.05,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180 min;十二烷基马来酸单酯与正丁醇双酯化反应的适宜条件为:n(正丁醇):n(十二烷基马来酸单酯)=1.5,催化剂对甲苯磺酸的用量(基于总反应物的质量)为0.50%,反应温度130℃,反应时间90 min;十二烷基正丁基马来酸混合双酯与亚硫酸氢钠磺化反应的适宜条件为:n(亚硫酸氨钠):n(十二烷基正丁基马米酸混合双酯)=1.25,反应时间4 h,反应温度95℃。在此优化反应条件下,十二烷基正丁基琥珀酸混合双酯磺酸钠的总收率为88.55%。 相似文献
12.
HPLC法同时测定月桂酸钠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浓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月桂酸钠(SL)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浓度的方法。所用色谱柱为阴离子交换色谱柱,柱长200mm,内径4.6mm,填料孔径5μm。实验确定流动相A为体积比50:50的甲醇/水混合物,用稀H3PO4调pH值为4.5,用于洗脱SL;流动相B为含30mmol/L NaH3PO4的甲醇/水(50:50)混合物,用于洗脱SDBS。SL用示差折光检测器检测,SDBS用紫外检测器在254nm检测。单一SL或SDBS标准溶液浓度测定结果表明,SL和SDBS的可检测浓度范围分别为0.44~31mmol/L和0.31~30mmol/L,峰面积与浓度之间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3和0.9990,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1%和0.83%。在不含和含大量盐、碱(0.5mol/L NaCl 0.51mol/L NaHCO3 0.5mol/L NaOH)的SL和SDBS混合标准溶液的色谱图上,SL峰和SDBS峰均完全分离。用所建立的方法测定在95%石英砂 5%高岭土上吸附后SL NaCl NaOH和SL NaCl NaHCO3溶液中SL的浓度,得到了正常形态的SL吸附等温线(吸附量~平衡浓度关系曲线)。该方法快速,准确,可同时或分别测定含大量无机盐、无机碱溶液中的SL和SDBS。图6参7。 相似文献
13.
14.
研究了不同碳链长度的几种正构醇作为助表面活性剂对油酸单乙醇胺盐-柴油-水体系形成的微乳液的影响。通过稀释法测定并计算了不同碳链长度的醇由连续相转移到界面层的自由能变化 。结果表明,在研究范围内只有碳原子数大于3的中长链醇才能与柴油体系形成稳定的微乳液。随着醇碳链增长,醇-油酸单乙醇胺盐-水-柴油微乳液体系拟三元相图中的微乳液区面积及体系的最大增溶水量均呈现增加的趋势。碳原子数为4~8的5种正构醇与柴油体系形成微乳液时的 都是负值,并随着碳数增加, 值减小。 与醇碳原子数n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 =0.1635n +6.2505。确定了制备柴油微乳液的最佳醇的碳链长度为7或8,亲水亲油平衡值(HLB)约为8.5。 相似文献
15.
在复合表面活性剂SPAN80和Triton x-114的微乳液体系中,以碳链长度为1~8的正构醇为助表面活性剂,研究了正构醇的碳链长度对柴油微乳液组成和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只有碳链长度为2~6的乙醇、丙醇、正丁醇、正戊醇和正己醇可形成透明稳定的微乳液。绘制了这5个体系相应的拟三元相图,并计算了各体系的微乳区面积;考察了正构醇与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对微乳液中增溶水量的影响;表征了柴油微乳液的黏度、粒径及其分布。实验结果表明,以正戊醇为助表面活性剂的体系拟三元相图中微乳区的面积和最大增溶水量均最大;随正构醇碳链的增长,体系黏度增大,粒径减小,粒径分布变窄。 相似文献
16.
17.
18.
李国桥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2,28(5):840-843
阳离子对三元复合体系(表面活性剂+聚合物+NaOH,alkaline/surfactant/polymer,简称ASP)的性能影响较大。在纯水配制的三元复合体系中,利用NaOH和NaCl的质量分数来调节其中Na+的质量浓度,考察三元复合体系中Na+质量浓度对体系黏度及其与原油之间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元复合体系中Na+质量浓度达到较高值时,三元复合体系黏度就不再变化。在三元复合体系中,无论是NaOH质量分数高而NaCl质量分数低,还是NaCl质量分数高而NaOH质量分数低,只要体系中Na+质量浓度在5200~7700 mg/L,就能与原油形成超低油 水界面张力,这是三元复合体系Na+质量浓度的变化导致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油-水界面上的吸附发生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正硅酸乙酯、氢氧化钠体系中添加不同铝源、钛源制备杂原子介孔MCM-48分子筛。通过调变母液的碱度,经水热晶化在不同杂原子源合成体系中按不同次序分别得到杂原子M41S系列的六方相(MCM-41)、立方相(MCM-48)和层状相(MCM-50)产物,其中立方相产物出现在较窄的碱度区间。合成过程中硅源正硅酸乙酯在不同碱度下的缩聚产物硅酸根多聚体或低聚体和水解产物乙醇的含量是生成立方相产物的关键因素,而杂原子源中的异丙醇会削弱碱度对产物相态的影响。在此相变规律基础上,对于不同杂原子源采用合适的母液碱度获得高杂原子含量的n(Si)∶n(Al)=20的Al-MCM-48分子筛和n(Si)∶n(Ti)=50的Ti-MCM-48分子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