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为提升我国固废利用领域科技支撑及示范引领作用,共同探讨大变革、大变局背景下我国建筑固废行业发展之策,让建筑固废利用更安全、经济、实用,中国砂石协会建筑固废利用分会、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将于 2021年6月10日-12日在广西南宁召开"第六届全国建筑固废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研讨会"。  相似文献   

2.
《江西建材》2015,(6):299-300
<正>工业固废和建筑垃圾的填埋或堆存,不仅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还可能引发区域性、复合性环境污染,并累积成为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预计在"十三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我国每年工业固废年排放量仍将保持在20亿吨以上,固废的充分消纳和资源化"利在当代,功在千秋"。2014年,我国混凝土产业的总产值突破万亿,超过了水泥而成为建材行业的最大产业;预拌混凝土企业数量过万家,总产量超过了40亿立方米。在固废消纳和资源化利用方面,混凝土行业的作用日益增大,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工艺水平的提高,预拌混凝土行业将成为我国固废资源化利用的主要力量。如今,粉煤灰、磨细高炉矿渣等在混凝土中已经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利用和消纳,成为工业固废资源化应用的典范。然而,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和大规模建设,我国的自然资源以及应用技术成熟的固废资源日渐匮乏,亟待开发利用更多品种工业固废、建筑垃圾等,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建筑固废物资源化利用已经成为发展趋势。针对我国建筑固废物资源化利用现状,结合对沈阳市建筑固废物进行的调研,指出沈阳市发展建筑固废物资源化利用产业的必要性;通过分析我国及沈阳市的建筑固废物资源化利用政策,总结国内固废物资源化利用行业产业化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对沈阳市建筑固废物资源化利用进行探讨,提出建筑固废物资源化利用产业发展的方法性建议,为沈阳市建筑固废物资源化利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回顾了油气田钻井固废处理的发展历程,从钻井固废无害化、资源化的技术现状中分析了钻井固废处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展望了该领域未来发展的技术方向。建议在无害化处理技术方面,系统地开展钻井固废源解析,准确识别特征污染物;在资源化方面,为了拓宽产品的销路,鼓励开展钻井固废制透水砖的技术研究,探讨固化产品稳定性的长效机制;加快编制钻井固废资源化的相关规范,为油气田大力推广钻井固废资源化技术及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周春红 《河南建材》2021,(9):111-113
随着我国工业化速度的加快,工业固废的产量也在逐渐增加,如何进行工业固废处置实现固废资源化利用已经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无废城市"建设正在各试点城市稳步推进,产业界已经闻风而动.固废资源化领域也在寻找突破口.文章就国务院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新政策背景下,分析固废资源化利用发展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6.
企业资讯     
《中国建材》2012,(10):88-91
浙江工大和巨化集团研制含钙固废可制水泥近日,浙江工商大学和巨化集团研究人员在化工行业含钙类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方面取得突破,开发了电石渣—脱硫产石膏—水泥原料的循环经济工艺关键技术。该技术可通过改造现有水泥窑生产线来实现,易于推广,为含钙固废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正进复工复产,为配合各级政府部门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实施,加强行业优秀示范企业的引领作用,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提升助力行业复工复产,中国砂石协会建筑固废利用分会、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将于2020年8月22日-24日在上海召开“第五届全国建筑固废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研讨会”。同期将举办“2019-2020全国建筑固废资源化最佳实用技术(BAT)和全国建筑固废资源化最佳示范单位(BP)颁奖活动”,会议将邀请到相关主管部门领导、一线从业专家、大中院校学者及企业家共同参与会议报告交流。来源:中国砂石协会官方公众号  相似文献   

8.
《砖瓦》2020,(3)
随着工业固废资源化技术的深入研究,在众多工业固废中,钢渣成为最为重要的工业固废资源化研究目标之一。针对工业固废中的钢渣进行综述,在综述中分析阐述了钢渣的基本特性和我国钢渣主要综合利用的研究现状,并根据国内外对钢渣的利用现状,总结出对未来钢渣综合利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科技部、发改委、工信部等七部门日前联合印发了《废物资源化科技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废物资源化产值将达到2万亿元。《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将推动再生资源、工业固废、垃圾与污泥等三大主体领域形成100项左右重大核心技术,开发100项左右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废物资源化产  相似文献   

10.
钻井固废具有固相含量高、有机物含量高、pH值较高、黏附性强、色度深、有害重金属含量低、不同类别固废其组成来源不同、性质差异较大等特点,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难度较大,已成为当前油气勘探钻井污染治理的处置利用重点和难点。文章基于固废处置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原则,分析论述了现钻井固废的资源化处置利用技术,分析了各技术适用处理对象,对油气田环保工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近日,科技部、发改委、工信部、环保部、住建部、商务部和中科院等国务院七部门联合印发《国家废物资源化科技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 《规划》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废有色金属、机电产品再制造、电子废弃物、废旧高分子材料等再生资源,以及工业固废、垃圾与污泥等废物资源化科技工程发展的优先领域和重点任务,提出了在废物资源化领域应取得的重大突破和预期重大标志性成果。  相似文献   

12.
《辽宁建材》2010,(7):15-15
<正>尊敬的有关单位领导、专家、学者、专业技术、管理人员:您好!在过去的很多年中,工业固废治理是环保领域的公益行为,甚至国家还给予排污企业很多政策的支持和税收方面的优惠,但是这没有使得企业利用工业固废的积极性增大。治理是一种被动的改变,而工业固废资源化则是站立在工业固废是原料而不是垃圾的基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建筑固废的产生量也在急剧增加,分类回收和资源化再利用是解决这一发展“副产品”的有效途径。本文简要总结了国内外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的现状,介绍了建筑固废的特点,分析了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的意义,提出了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本项目研发了一种利用工业固废制造的发泡陶瓷材料为面板,用建筑垃圾、粉煤灰等固废做成性能优越的芯材,制备成装配式发泡陶瓷自保温复合墙板,制造节能、节材、环保的装配式墙体材料,为我国工业固废资源化循环利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正>来自中国建材报的报道,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工业固废产生量持续上升。根据世界银行统计,目前我国固废产生量占全球总量的23%,居世界首位。如何妥善处理规模庞大的固废,将垃圾再次资源化利用成为当下环保领域的热点议题。链锁积木式建房系统的主要建材--装配式积木链锁砌块制作的原材料有工业废渣、建筑固体垃圾、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海南某危废处理项目建筑设计中消防及安全措施相关分析,为目前我国市政环保行业工业危险废物处理项目在建筑设计阶段提供参考,同时希望更多的同行了解成功、安全的废物处理项目(包括固废和危废废物)对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为了我们生存环境更加环保、绿色、低碳,我们有责任设计和建设出更加规范、合理、安全的工业危险废物处置、处理中心。  相似文献   

17.
<正>专门研究固体废物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的研究院——武汉中科固废资源工业技术研究院12日在武汉揭牌成立。该研究院由武汉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合作共建,是集重大原始创新、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创新资源集聚、高端人才集聚和培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中科院武汉分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该研究院将重点围绕固废处置和资源化利用产业链条,整合中科院固废领域高端创新资源,建设国内领先的固废产业技术集成示范、工程运营和企业孵化平台,引领我国固废领域源头技术创新和产业集聚发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固废产生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影响环境可持续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应研究循环经济下的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策略。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参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9.
<正>在当前城市建设中,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非常必要,这当中用固废材料资源化应用建成低碳材料雕塑园,为此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可借鉴的模式。北京宝贵石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宝贵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世间本无废物,废与不废,不在物,而在于人,在于人的理念和智慧。"  相似文献   

20.
为避免或减小水基钻井废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苏里格气田本着“建一个气田,留一片绿色”的理 念,对液相循环利用,固相外委处置,同时进一步探索钻井岩屑减量和资源化利用途径。文章通过对钻井岩屑成分分析,对泥浆池土壤和植被进行环境调研,进一步探讨钻井废物在苏里格气田的处置及资源化利用,介绍 了2015年之前固化法的应用情况,2015年之后实施钻井液不落地技术的应用情况。提出优化钻井液体系,强化现场处置及监管力度,进一步实现源头控制及循环利用。同时,结合国内外钻井废物处置、再利用现状,积极 探索钻井固废铺垫井场、铺垫油区道路等资源化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