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简要介绍了EH-2型中温耐硫水解催化剂试验结果及由EH-2催化剂与常温精脱硫新工艺组合技术在单醇中的工业应用。  相似文献   

2.
李建宁 《中氮肥》2002,(2):40-41
我公司单醇系统于1997年投产,生产能力为30kt/a。生产流程为:以煤为原料经煤气发生炉制得水煤气,水煤气经过栲胶脱硫,压缩机一、二段压缩至2.0MPa,进入变换、水洗脱碳、精脱硫工序,净化后的气体经压缩机三段压缩至5.0MPa,进入合成工序生产甲醇。其中水洗气中总硫含量高达30mg/m^3,而单醇合成铜系催化剂C302使用要求总硫含量<0.1mg/m^3,否则很容易引起中毒,严重缩短催化剂的使用寿命。因此,微量硫的脱除成为单醇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问题。为此,我公司采用了湖北省化学研究所开发的JTL-1常温精脱硫工艺对水洗气进行处理,以保护合成催化剂,既可防止硫中毒,又可防止硫进入系统腐蚀设备。此工艺在我公司单醇系统投运三年多的实践证明:该工艺脱硫效果好,运行稳定,出口总硫始终控制在0.1mg/m^3以下,为单醇系统的稳产、高产、长周期运行,延长合成催化剂的使用寿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我厂以煤为原料制取的化工原料气中,COS是主要的有机硫成分,有时还伴有少量CS2,经过净化工序的变换、脱碳、脱硫后,进入尿素界区的CO2中总硫为25mg/m3。因脱氢催化剂对硫非常敏感,微量硫的精脱成为尿素装置正常运行的关键问题。为此,我厂采用湖北省化学研究所的JTL-1常温精脱硫工艺处理CO2原料气,以保护脱氢钯催化剂,防止硫中毒,提高钯催化剂的使用寿命,同时,又可防止由于过多硫进入系统造成的设备腐蚀。投运后我厂尿素装置的生产实践证明,该工艺脱硫效果很好,且运行稳定,出口总硫始终控制在0.1×10-6以下,对稳定尿素生产,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4.
我公司单醇系统于1997年投产,其生产能力为3万吨/年,生产流程为:以煤为原料经煤气发生炉制得水煤气,水煤气经过栲胶脱硫,压缩机一、二段压缩至2.0MPa,进入变换、水洗脱碳、精脱硫工序,净化后的气体经压缩机三段压缩至5.0MP进入合成工序合成甲醇。其中,水洗气中总硫含量高达30mg/m^3,而单醇合成塔中铜系催化剂C302使用时要求总硫含量<0.1mg/m^3,否则很容易引起中毒,严重缩短催化剂的使用寿命。因此,微量硫的脱除成为单醇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问题。为此,我厂采用了湖北省化学研究所开发的JTL-1常温精脱硫工艺对水洗气进行处理,以保护甲醇合成催化剂,既可防止硫中毒,又可防止硫进入系统造成对设备的腐蚀。此工艺在我公司单醇系统投运三年多来的实践证明:该工艺脱硫效果好,运行稳定,出口总硫始终控制在0.1mg/m^3以下,为单醇系统的稳定、高产、长周期运行,延长甲醇合成催化剂的使用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前言 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煤为原料生产尿素,采用改进型CO2气提法工艺。CO2原料气中带有一定量的CO,H2,CH4,N2和硫化物等,既存在可燃气体爆炸隐患,又有硫对设备的腐蚀。经调研,选择了湖北省化学研究院开发的CO2精脱硫技术、HC-2型微量硫分析仪和TH-3型脱氢催化剂组成的CO2原料气脱氢技术。  相似文献   

6.
郭汉贤  苗茂谦 《氮肥技术》1999,20(1):10-12,17
简要地介绍了太原工业大学常温精脱硫的开发过程,并从理论上阐述了精脱有机硫与原料煤种和制气条件的关系,且将近年开发的常温精脱硫新工艺及其系列催化剂在山西寿阳化肥厂的应用评价以及对搞好精脱应注意的问题和氨合成催化剂碳中毒及中毒极限等问题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EH-2中温耐硫水解催化刑的实验室试验项目和实验数据,分析了EH-2的工厂侧流试验结果,论述了由EH-2催化刑与常温精脱硫新工艺组成的精脱硫组合技术在单醇生产中的工业应用效果。结果表明,甲醇催化刑寿命超过3年,每立方米催化剂的甲醇生产强度达到14000t。  相似文献   

8.
赵伯青 《氮肥技术》1999,20(1):34-37
本文介绍了本地劣质煤为原料,半水煤气中有机硫总量高达36%,特别是CS2含量又占有机硫总量的36%,碳化气采用太原理工大学科灵催化净化剂技术发展公司开发的常温精脱硫科灵新工艺及系列催化剂净化剂进行三级精脱硫。特别是在CS2含量较高的情况下,保护了氨合成催化剂,免除硫中毒,达到精脱硫目的,使氨合成催化剂的使用寿命有较大的提高,取得了明显的效益。  相似文献   

9.
合成原料气的净化是生产中至关重要的工序,原料气微量(CO+CO2)超高将导致氨合成催化剂中毒而无法运行。目前我国以煤为原料固定层气化的大多数中小氮肥厂采用铜洗法脱除微量(CO+CO2)。传统的铜洗法是一种较为落后的净化工艺,存在着设备多、工艺复杂、操作麻烦而物耗高、又是生产中的主要环境污染源等缺点。随着耐硫低温变换催化剂的开发和精脱硫技术的发展,近期中小氮肥厂在原料气净化中相继出现联产甲醇、甲烷化、  相似文献   

10.
我中心开发的以JTL-1(即“夹心饼”工艺)、JTL-4、JTL-5三种精脱硫工艺为核心的常温精脱硫新技术,经10多年,600多套联醇、单醇装置的应用,已经取得巨大的工业应用效果,发表20多篇论文,获得中国专利17项。本文介绍联醇、单醇生产中的精脱硫技术、甲醇催化剂的使用效果(寿命、生产强度)及其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在以焦炉气为原料生产甲醇的二级加氢转化精脱硫工艺中使用了T202型铁钼加氢转化催化剂;介绍了该催化剂的反应机理、技术指标和铁钼催化剂二级加氢转化精脱硫的工艺流程;通过转化率、副反应、热点温度以及合成新鲜气的总硫分析数据对比,总结了技改效果。结果表明,组合预加氢、一级加氢及二级加氢工艺,可以满足不同有机硫化物含量的焦炉气...  相似文献   

12.
我中心开发的以JTL-1(即“夹心饼”工艺),TL-4,JTL-5等3种精脱硫工艺为核心的常温精脱硫新技术,经10多年,600多套联醇、单醇装置的应用,已经取得巨大的工业应用效果,发表20多篇论文,获得中国专利17项。介绍联醇、单醇生产中的精脱硫技术、甲醇催化剂的使用效果(寿命、生产强度)及其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合成氨煤制气是以煤为原料,原料气中含较高的H2S、COS及CS2,总硫高达1.2g/m3左右。目前,我公司的半水煤气脱硫技术采用的氨水液相催化法,脱硫后的H2S含量仍然较高,而且不能脱除有机硫。硫对生产有较大的危害,高含量的硫对甲醇催化剂、合成催化剂是致命的;本文结合生产实际,提出了"精脱硫"的概念,该技术路线是解决化肥脱硫工段清洁生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刘相卿 《气体净化》2006,6(C00):105-106
我厂单醇系统投产于2002年底。为了降低成本,近年来改用含硫高的焦炭及少量的半焦作原料,煤气中的硫含量逐年上升,硫化氢含量一般为3g/m^3左右,有时高达4g/m^3;有机硫浓度也大幅增长,仅COS就约占H2S总量的10%左右。因此正常生产中,气体脱硫特别精脱硫的任务大大加重,而且单醇与联醇相比,情况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5.
郭新民 《小氮肥》2007,35(7):1-3
0 前言 脱硫是合成氨、联醇、单醇装置原料气净化的重要工艺过程。随着中、小氮肥企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近几年联醇、单醇装置的发展,脱硫、精脱硫装置被日益重视,气体脱硫工艺技术的提高、生产经验的总结交流成为热门话题。本文就脱硫工艺的稳定运行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甲醇生产中精脱硫工艺及脱硫剂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敏明 《工业催化》1994,2(3):47-52
评述了不同原料制取甲醇合成气时有机硫转化催化剂与硫吸收剂的合理搭配方式,给出了近年在国内甲醇生产厂实际使用时的脱硫效果和存在问题。当以重(渣)油或煤为原料部分氧化法制气时,在近室温下水解催化剂串接氧化锌脱硫剂可确保总硫脱除到0.01ppm以下,具有最佳节能和精脱硫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在联醇、单醇生产中不同精脱硫技术方案的使用,10多年来应用精脱硫技术后单塔联醇催化剂的寿命与生产强度均提高5-10倍,2006年单塔联醇催化剂又创寿命4年4个月与生产强度9270t甲醇/m^3催化剂的最好记录,同时对我国甲醇催化剂的寿命,生产强度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的;较大差距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沧州大化TDI有限公司粗脱硫装置起初采用的是栲胶脱硫法,自原始开车以来.粗脱硫装置一直处于不稳定运行状态,特别是系统扩建后,由于处理气量增大,致使栲胶液中悬浮硫增高,硫沉积量大,使分布器及塔内填料堵塞,脱硫塔压差增加,影响到后系统煤压机的负荷,增加了精脱硫装置的负荷,甚至使硫含量突破工艺指标,从而使变换催化剂、PSA吸...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煤制甲醇项目合成气深度净化脱硫催化剂和CO_2原料气脱硫催化剂的应用情况,以神华宁煤100万t/a煤制甲醇装置为例,研究将合成气和CO_2原料气中硫脱除的工艺设计和催化剂选型。结果表明,CO_2原料气设置COS水解反应器,选用K、Na金属负载催化剂将CO_2中的COS转化为H_2S,合成气和CO_2原料气混合后再设置深度净化精脱硫反应器,选用ZnO型催化剂将硫脱除至5μg/m~3以下,满足甲醇合成催化剂要求的入口总硫控制在30μg/m~3以下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讨论了目前国内以煤为原料的甲醇生产在催化剂使用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催化剂寿命过短的原因之一是有机硫的脱除手段不完善,脱除精度不够。介绍了催化水解精脱硫新技术。评价了低温净化和常温净化,指出低温水解脱硫可成功地用于甲醇原料气的净化,有着一系列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