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炼焦过程是影响焦炭质量的主要因素。为了解不同炼焦操作对焦炭质量产生的影响,澳大利亚煤炭工业基金项目选取3种煤测试炼焦条件对焦炭质量的影响。这些煤代表了典型的硬煤、半硬煤和软焦煤。试验中3种煤标记为高挥发分软焦煤(HVCC)、优质硬焦煤(HCC)和低挥发分半硬质焦煤(LVCC)。选用ALS Coal公司的小型焦炉进行炼  相似文献   

2.
赵正兴 《燃料与化工》1997,28(4):229-230,220
0 前言 荷兰、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9个国家的10位专家在第三届国际炼焦会议上联合发表文章,阐述了影响焦炭质量的因素;改进焦炭质量的措施及其在技术、经济上的制约因素;焦炭质量与生产成本间的关系。作者认为,影响焦炭质量的主要因素是炼焦配煤的质量,煤处理工艺和炭化条件仅起一定程度的作用。一般来说,提高焦炭质量就要增加生产成本。1 高炉焦的质量 焦炭的质量主要由两个方面所决定。一是  相似文献   

3.
通过配煤炼焦试验,研究了捣固炼焦相对于常规炼焦其焦炭质量改善效果与入炉煤性质的关系,进而建立了捣固焦炭质量改善效果与入炉煤性质参数的数学关系;在此数学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捣固炼焦改善焦炭质量的入炉煤性质范围。  相似文献   

4.
梅山焦炭质量预测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结合炼焦配煤生产数据,从单种煤指标的加和性分析开始,利用回归方法建立适合梅山自身特点的焦炭灰分、硫分、M_(40)、M_(10)、CRI和CSR的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焦炭质量预测模型能够预测焦炭质量,优化炼焦配煤配比,满足生产需要,为稳定焦炭质量和降低配煤成本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炼焦强黏煤对焦炭热性质的影响,利用试验焦炉(SCO)对梅山常用11种单种强黏煤进行了炼焦实验及焦炭反应性实验.结果表明,炼焦强黏结煤的黏结性、变质程度和碱度指数是对焦炭热强度的关键影响因素,使用黏结性适中、变质程度适中或碱度指数较低的强黏煤都可以得到热性质较好的焦炭,控制焦炭热强度的关键在于单种煤质量.  相似文献   

6.
捣固炼焦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叙述了捣同炼焦配煤与焦炭质量的关系及捣固强度与配煤的关联性.指出:焦炭质量的基础是配煤质量,不会因煤准备和炼焦工艺等有根本性的改变;捣固炼焦可多用低变质程度,高挥发分气煤类的炼焦煤生产出一定质量的焦炭;捣同炼焦配煤适当增加黏结性配煤比例可提高焦炭质量,但用接近顶装焦炉的配煤进行捣固炼焦将丧失其优势并引发问题.捣固焦炉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无烟煤用于炼焦配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系统地研究了中国优质无烟煤分布和无烟煤在炼焦配煤中可行性的基础上,认为在炼焦配煤中配入5%左右的无烟煤,不仅可以降低炼焦生产成本,且还可降低焦炭的灰分和硫分,提高焦炭质量。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捣固炼焦工艺对配煤方案和焦炭质量的影响。捣固炼焦可在配煤方案中增加弱黏煤比例,增大煤饼堆密度,改善焦炭结构,增加气孔壁厚度,改善焦炭质量,提高焦炭的冷热态强度。  相似文献   

9.
煤焦油渣属于危险废物,将其用于配煤炼焦可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介绍了目前主要的配煤炼焦成焦机理,根据配煤炼焦理论,焦油渣可作为改善焦炭质量的黏结剂,并对焦油渣配煤炼焦试验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利用40 kg试验焦炉进行了焦油渣配煤炼焦试验,确定了最佳焦油渣配比。试验结果表明,在焦油渣质量分数为3%左右时进行配煤炼焦,所得焦炭的块度、抗碎强度、耐磨强度最大,焦炭质量最好。  相似文献   

10.
煤料的组成可以间接评定焦炭的性质,但不能揭示炼焦过程中物理化学变化的实质。根据文献资料介绍,煤料的结焦性是煤的地质成熟期(变质作用)、粘结性(塑化)和岩相不均匀性这三种性能表现的结果。除了以上因素,影响焦炭质量的还有煤的粒度组成、水分、预热制度和炭化室的几何形状。很多焦化厂的科研人员研究了种种预测焦炭质量的方法,概括起来可以用以下式子表示:Mi=f(Vd,∑OK,y,K,Ms)式中:Vd—挥发分(干基)/%K—炼焦制度准数M—炼焦粒度组成准数∑OK—贫煤总量y—胶质层厚度/mm本文着重介绍备煤和炼焦主要工艺因…  相似文献   

11.
为了从源头实现固废资源化利用,采用炼焦过程协同处置废塑料是重要途径。文章探究了聚乙烯废塑料(PE)分别与炼焦煤、配合煤(PHM)、密实化的配型煤(PXM)协同炼焦的焦炭性能,并分析PE与炼焦煤共炭化过程的化学反应机制。结果表明:在PHM中添加质量分数4%的PE得到聚乙烯塑料配合煤(PHM-PE4),PHM-PE4炼焦所得焦炭质量整体看低于PHM单独炼焦。将一定比例的PHM用PE和PXM替代,制得聚乙烯塑料配型煤(PXM30-PE4),PXM30-PE4炼焦所得焦炭质量优于PHM单独炼焦,此种方法在保证焦炭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了炼焦配煤成本。PXM30-PE4炼焦所得焦炭相对于PHM炼焦所得焦炭的结构强度提高了2.84%,显微强度提高了1.43%,粒焦反应性降低了2.67%,反应强度增加了9.41%,平均孔壁厚度增加9μm。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焦炭质量,降低生产成本,采用陕北地区常见的气煤、肥煤、东风煤进行单独炼焦,分析3种煤单独炼焦时生成的焦炭质量。在此基础上将3种煤按不同比例配煤炼焦,分析不同配比下焦炭质量的变化,研究最佳配煤方案。结果表明:气煤单独炼焦所得焦炭质量差,但配入气煤可增加产气率和焦饼收缩度;肥煤是优质炼焦煤,但单独炼焦所得焦炭气孔率高,需配煤以改善焦炭质量;东风煤无法单独炼焦,但少量配入可增加焦炭强度,减少优质炼焦煤用量。气煤、肥煤、东风煤质量比为1∶6∶3时,焦炭质量最好,孔隙小,无缝隙和绽边,色泽为银灰色,无海绵体,部分熔合;配煤胶质层最大厚度Y=20.4 mm,最终收缩度X=7.2 mm。  相似文献   

13.
焦化厂在备煤和炼焦工艺条件稳定的情况下,装炉煤料的质量是保证焦炭质量的重要因素。只有不断提高进厂炼焦煤的质量,焦炉才能更好的炼出高质量的焦炭。文章根据生产经验提出了几点提高炼焦煤质量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钢铁产量的增加,炼铁用焦炭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改进炼焦技术,提高焦炭产量刻不容缓。用于炼焦的煤种类很多,配煤炼焦技术是指炼焦时采用多种煤搭配使用,协同炼焦,不但可以保证焦炭生产质量,也可以节省优质炼焦用煤。不仅如此,对配煤炼焦技术的改进可以进一步节省优质炼焦煤,降低炼焦成本。通过焦油渣作为添加剂对配煤炼焦技术的探究,在对配煤炼焦技术进行说明的同时,阐述了如何通过改进配煤炼焦技术来提高我国焦炭生产质量,对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以及节约化石资源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邯钢焦化厂通过煤岩显微组分分析和焦炭光学组织含量分析的研究和应用,和小焦炉试验有机结合,建立了焦炭热强度和焦炭光学组织、焦炭光学组织和煤岩显微组分之间的模型,能够根据煤的显微组分判断所产焦炭的质量,科学地指导配煤炼焦生产,从而达到准确预测焦炭质量,优选炼焦煤种,最大限度地降低配煤炼焦成本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采用国内有代表性的焦炉进行配煤炼焦试验,探讨不同炼焦方式对焦炭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捣固、配型煤、配沥青炼焦均能改善焦炭质量。当入炉煤的挥发分较高、黏结性偏低时,焦炭质量改善的效果较为显著;采用捣固炼焦比配型煤、配沥青炼焦更能有效地改善焦炭的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  相似文献   

17.
改善焦炭质量的若干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刚 《煤化工》2005,33(3):16-18,35
介绍了焦炭的用途和国内外质量标准,提出了改善焦炭质量的有效途径:合理选择配煤煤种和配比;配型煤炼焦;装炉煤调湿炼焦;预热煤炼焦;捣固炼焦;干法熄焦;选择粉碎;添加黏结剂和瘦化剂炼焦;焦炉大型化。  相似文献   

18.
炼焦机理和焦炭质量预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煤的热塑性、炼焦机理和焦炭质量预测的研究进展。煤的化学结构如煤中镜质组的烷基侧链和移动氢的含量决定了煤的热塑性,核磁共振、质子磁共振热分析、拉曼光谱和电子顺磁共振谱等从分子水平解释煤的热塑性、配合煤的相互作用和炼焦机理。塑性成焦机理认为,良好的氢传递和分子重排是炼焦中获得优质焦炭的重要条件,塑性成分在焦炭光学组织形成中非常关键,改变加热速率可使煤的光学组织形成机理改变。碱度指数(modified basicity index,MBI)、复合焦势(composite coking potential,CCP)和组合煤指数(combined coal index,CCI)等参数可精确地预测焦炭反应后强度和焦炭反应性。矿物质对焦炭强度的影响是研究热点,控制焦炭的裂纹和尺寸是未来焦炭质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为了评价混煤等因素造成单种煤质量差异较大的问题,应用煤岩学观点提出了微强黏比的概念。微强黏比从微观角度反映了炼焦配煤最为关注的强黏结煤比例,为传统单种煤评价方法提供了有益的补充。同时该指标与焦炭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之间有着良好的相关关系,可作为影响焦炭质量的关键参数指导炼焦配煤生产。  相似文献   

20.
采用2kg试验焦炉对新疆6种单种煤及其4种配合煤分别进行了顶装和捣固炼焦,考察了2种情况对焦炭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捣固炼焦增加了堆密度,改善了黏结性,进而提高了焦炭质量,在保证焦炭质量的前提下,可多配入气煤、瘦煤和贫煤等弱黏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