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1990、2000、2010年3期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基于RS/GIS技术,分别提取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信息,分析1990-2010年,塔里木河中游人工绿洲和天然绿洲的变化规律及其比例,探讨该区人工绿洲和天然绿洲的适宜配比。结果表明:1990-2010年,塔里木河中游人工绿洲不断扩张,天然绿洲面积不断缩小,1990-2010年人工绿洲面积增加了2 296.69 km~2,天然绿洲面积减少了2 221.5 km~2,扩张速度为114.83 km~2/a,减小速度为111.08 km~2/a;1990-2010年间,塔里木河中游表现为人工绿洲替代天然绿洲的趋势:草地、林地等向耕地转化,草地、林地等向人工建筑用地转化;植被长势衰退:高覆盖草地向中、低覆盖草地转化,中覆盖草地向低覆盖草地转化,灌木林地逐渐退化为草地,低覆盖草地向沙漠转化;塔里木河中游人工与天然绿洲面积比例在近20年呈增加的趋势,在1990、2000、2010年,人工与天然绿洲面积比值分别是1∶39.7,1∶17.4,1∶9.8,平均每增加1份人工绿洲面积就要失去1.7份天然绿洲面积。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沿岸分布的胡杨林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最集中的地区,在世界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了挽救下游濒于衰败的胡杨林,规划在上中游修建输水堤,以防止洪水的过度漫溢。输水堤建成后,在保证向下游输水的同时,也将对两岸天然植被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保护两岸植被的生长环境,应结合生态闸布局,因地制宜,开展人工引洪灌溉,促进天然植被的更新繁育。  相似文献   

3.
节水条件下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变化及适宜规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干旱区节水灌溉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有效的推动了绿洲化进程,使绿洲规模不断扩大。针对节水条件下流域尺度绿洲适度规模问题,以膜下滴灌技术的发源地玛纳斯河流域为例,利用1976-2015年五期卫星遥感影像,分析了节水条件下流域绿洲面积变化过程,基于水热平衡理论构建了绿洲适宜规模计算模型,确定了节水条件下流域绿洲适宜发展规模。结果表明:1976-2015年玛纳斯河流域绿洲总面积扩张388.3km~2,人工绿洲面积扩张3 873.3km~2,天然绿洲面积缩减3 485.0km~2;计算得出玛纳斯河流域绿洲适宜规模为4 025.9~4 499.8km~2,目前绿洲实际规模超出绿洲适宜规模的3.4倍,且绿洲稳定指数H0为0.46,表明绿洲处于亚稳定状态;为了进一步保证绿洲稳定性,玛纳斯河流域适宜耕地面积应为1 801.6~2 013.7km~2。研究结果说明,不合理的绿洲开发,威胁到整个绿洲的稳定,确定绿洲适宜规模,可以为绿洲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将河型从稳定到不稳定进行分级量化,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建立了河型判别式,对塔里木河干流河型的计算表明,阿拉尔站属游荡型河段,新其满站属过渡型河段,英巴扎站以下河段属于弯曲型河段,计算值和量化值吻合较好.与塔里木河干流河道演变与整治研究成果的对比表明,新疆干旱内陆河与内地湿润地区河流的河型成因及河道演变规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人民黄河》2016,(6):73-75
为了解塔里木河干流河道防护工程材料的适用性,为后续工程治理防护材料的选择提供借鉴,通过对塔里木河干流地形、地貌、地质条件以及防护工程附近可供使用材料的种类、质量、运距、抗冲刷能力、耐腐蚀能力等的分析,对干流河道防护工程的结构及各种材料适应性进行了研究;选取了干流上、中、下游不同位置、不同作用情况下的防护材料,并对这些材料在不同工程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工程防护材料的选择应当结合工程地理位置、地形地质条件、岸坡稳定状况、河道水流流量、流速、泥沙含量、抢险难度及经济情况等综合分析确定。实践表明,塔里木河现有防护工程材料的选择是合适的,工程运行正常,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拉西瓦水电站石门坝址同位素示踪探测岩体裂隙渗流中,所采用的天然示踪法与人工非示踪法以及其基本原理。天然条件下测定孔中及河水中的温度与电导,人工同位素示踪测定单井中测渗透流速流向、渗透系数及含水层之间的补给关系,注水条件下示踪测定含水层分布,渗透系数及静水头等;以及进行天然流场与人工流场下的多孔连通试验。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测试研究,查明了坟址岩体的裂隙渗流网络及其渗透性。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天然骨料和石灰岩人工骨料为变量,试验探讨了水工大坝混凝土性能受不同骨料组合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天然骨料可以有效减小导热系数和绝热温升值,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天然骨料还可以降低单位用水量,提高水工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抗裂性能。但相较于人工骨料混凝土其自生体积变形、早期极限拉伸值以及力学性能稍低。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北属于干旱区,区域内发育有很多内陆河。在内陆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转化十分明显。为探索干旱区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转化特征,以便为有效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预测地下水环境变化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塔里木河下游为研究区,对不同河段的河水与地下水进行了取样,并利用同位素技术研究了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转化比率。结果表明:在塔里木河下游地区,河水向地下水的转化明显,阿拉干断面河水向地下水转化率最高;总体而言,沿河道向下游,河水向地下水的补给量呈减少趋势;本文运用质量守恒原理,并通过定量分析,得出塔里木河下游河水向地下水的平均转化率为43.36%,这对于合理利用区域内的水资源、正确评价生态输水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中叙述了四水转化模型的结构及制作,并详细介绍了模型中各项水文要素及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新疆某在建碾压式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工程,通过室内试验进行了心墙沥青混凝土细骨料全部使用天然砂和人工砂的性能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配合比下,两种细骨料制备的心墙沥青混凝土各项性能均能满足规范要求;表面光滑的天然砂与沥青作用后形成了较多的自由沥青,力学性能略低于人工砂,但可有效改善沥青混凝土拌和物和易性,提升心墙沥青混凝土适应变形的能力;由于坝址区天然砂储量丰富,可就地取材方便施工,并能节省工程造价。因此,选择天然砂作为该工程心墙沥青混凝土的细骨料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塔里木河干流水资源短缺、流域损失水量过大、用水效率低下、农业灌溉用水挤占生态用水等问题,基于“节水优先”的治水方针,以塔里木河二源流(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及其干流(“二源一干”)的山区水库群和平原水库群为研究对象,兼顾塔里木河干流的农业灌溉用水、生态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等多目标,构建并求解了现状水平年和远景规划年的山区与平原水库群联合调度优化模型,分析了塔里木河干流的生态供水潜力和山区水库群联合调度的贡献。结果表明:仅通过干流平原水库群联合调度,农业灌溉用水和生态用水的供水保证率难以满足设计要求;通过山区与平原水库群优化调度,在远景规划年各行业均满足设计保证率要求,体现了山区水库群显著的调控性能和“节水优先”治水方针的合理性和可靠性;远景规划年塔里木河干流的生态供水潜力为2.84亿m3,可为塔里木河下游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坚实的水量基础。  相似文献   

12.
黄小宁 《水利水电技术》2007,38(6):32-34,40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演变,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如何能长期持久使塔里木河流域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向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一直是人们研究和探讨的课题。为此,对塔里木河流域综合规划发表一些意见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水土资源是维持干旱区绿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其时空变化直接影响绿洲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文章旨在通过水足迹与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塔里木河流域绿洲水土资源的时空匹配特征及其相互影响.1990-2015年间塔里木河流域农业水足迹增加了225.2亿m3,人工绿洲增加了1.30万km2,天然绿洲减少了0.16万km2...  相似文献   

14.
和田河汇入塔里木河径流演变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实测资料分析,和田河源流径流年内高度集中、年际变化小,而汇入塔里木河的径流集中在夏季、年际变化大;和田河源流径流存在不显著减小趋势,而汇入塔里木河径流减小较明显;2007、2008年和田河来水接近多年平均情况下,汇入塔里木河水量大幅度减小的主要原因有汛期来水与洪水量级偏小、乌鲁瓦提水库调蓄以及绿洲灌区无序引水等三方面。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河干流引水灌溉及其对河道冲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塔里木河干流河道引水灌溉的实际情况,总结了引水灌溉的特点,指出库灌,渠灌和泵灌并存是该地区引水灌溉的主要特点之一,洪水漫溢,跑水口跑水和引水口引水是干流河道耗水用水的主要形式,洪水漫溢和引水无底是水资源严重浪费的主要原因,利用塔里木河干流输沙能力公式,进一步研究了引水分沙对河道冲淤的影响,研究成果表明:上游(阿拉尔至英巴扎)河段,分水增加使该河段的淤积加重或冲刷轻,中游(英巴扎至恰拉)河段,引水水沙使河道处于减淤状态,当引沙比较大时,对减少干流泥沙淤积是有利的,同时也可减轻干流泥沙处理的负担。  相似文献   

16.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信息化规划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加快塔里木河流域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化建设从分散到集中、从无序到规范,开展"新疆塔里木河流域信息化规划",介绍了"信息化规划"的总体框架,从基础设施、应用支撑平台、应用系统、保障环境和系统运行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逻辑结构、服务中间件、数据传输交换模型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和讨论。通过"信息化规划"建设实施,制定统一的标准、接口,把塔里木河流域治理开发等相关业务处理与信息化有机结合,初步实现塔里木河流域不同区域的数据交换和共享,以此提高塔里木河流域治理、开发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7.
新疆塔里木河湿地是我国最长的内陆河流湿地,是多种鸟类栖息与多种候鸟迁徙中转、繁殖的重要区域。对塔里木河湿地的基本特征、生态功能、近代变化和其保护与建设的现实意义进行了研究,指出应该重视科学研究,拯救珍稀濒危物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长期以来信息化建设存在的资源分散、条块分割、标准不统一、无法共享共用、重复建设等问题,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以水利部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总体思路为指导,开展以流域水资源管理为核心的信息化资源整合工作.通过流域标准体系建设、数据资源整合、应用资源整合,建立了流域一张渠系拓扑图、一套业务关系表、一套业务流程和一套信息化规约...  相似文献   

19.
黄河流域泥沙输移比与流域尺度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泥沙输移比是研究流域泥沙侵蚀与泥沙入河量关系的指标。通过对黄河、延河、杏子河、纸坊沟四级流域尺度上泥沙输移比的研究,分析了黄河流域泥沙输移比与流域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杏子河流域泥沙输移比大于1,而黄河、延河、纸坊沟流域的泥沙输移比均小于1。在黄河、延河、杏子河三级流域中,流域泥沙输移比随流域尺度增大呈明显减小趋势,而杏子河与纸坊沟流域的泥沙输移比随流域尺度增大而增大。随着流域尺度增大,被侵蚀的泥沙在输移过程中沉积下来的概率增大,就可能出现泥沙输移比随流域尺度增大而减小的现象,但这种可能性能否转化成现实,还受制于流域其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