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基本概况 绍兴县是全国经济十强县,县域面积1177平方公里,下辖15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307个行政村,户籍人口70.3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绍兴县立足轻纺产业,兴商建市,兴市建城,化市为城,由一条"布街"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轻纺专业市场,由一个农业大县发展成为全国经济十强县.2004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328.96亿元,人均GDP5700美元,财政总收入36.4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7.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3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77元.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绍兴县作为全国经济十强县和建设部首批6个乡村城市化试点县(市)之一,虽然已在小城镇建设方面率先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面对小城镇建设的又一个春天,要抓住机遇,找准突破口,推进城市化,从而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两个率先、一个领先”目标,把一个“实力更强、环境更美、风气更正”的绍兴县带入21世纪。一、现状1.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全县已基本形成了从县域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建制镇规划、村庄规划。风景区规划及县域供排水、交通、电力电讯、供气等专项规划的规划体系,确定了小城镇发展的基本框架,使各项建设有章可…  相似文献   

3.
《建材与装饰》2007,(1Z):78-79
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续11年位居全省“十强县”榜首,连续6年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连续6年名列全国百强。排位升至43位:成为全省唯一跻身“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的县(市)。  相似文献   

4.
宣云 《城乡建设》2006,(5):12-13
绍兴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十强县.在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联动发展的大背景下,紧密联系实际,以时代的眼光、统筹的理念、务实的措施,加大统筹力度,走出了一条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平稳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5.
以加强招投标管理为核心 努力推进有形建设市场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绍兴县作为一个“建筑大县”,建筑活动十分活跃。要保持县内建筑活动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有形建筑市场。这一方面是贯彻执行《建筑法》等法律法规和全国有形建设市场工作会议精神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是规范建筑活动的现实需要。尤其是绍兴县的特定地位决定了建立有形建筑市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绍兴县是一个经济强县,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带动了建筑业的发展。但由于绍兴县有县无城、经济主体以乡镇企业为主,建筑活动分散在各乡镇、建筑活动监管体制不顺等特定因素,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产生。针对全县建筑领域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多次召集专题…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北上广"等大城市是中国的门面,那么我们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们背后的那些个无数的小县城,是中国的脊梁。中国近年来有了评比经济强县的惯例,这个评比,反映出我们对于"县城"的概念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本刊在此也做一个"中国十强县巡礼",让读者一睹这些经济强县的风貌。这里选出的"十强县",是从2011年最新的"十强县"评比结果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天津滨海新区的经济背景,产业需求等方面论述了轻纺经济区概念的产生,且为其制定了"一园、一城、一港"的发展模式,对轻纺经济区在规划编制和建设实施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3)
近年来,府谷县县域经济呈现出速度、规模、效益同步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2009-2011年连续三年位居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之首,2012年位居陕西省第二位,先后跨入"西部百强"和"全国百强",成为陕西乃至全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本文介绍了府谷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各项指标在全省的位次,最后提出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说文解字》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古时候,"城"与"市"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后来随着历史发展,"城市"一词的出现也寓意了"城"与"市"二者的结合。现代社会对于"城市"无疑有更严格的定义标准,但是从本源上也能看出"城"与"市"二者关系之于城市建设的重要性。放在当代背景来说,城市大环境中的"市",很大部分由商业形态构成,经济对城市发展的关键作用毋庸置疑。从空间设计的角度来看,城市与商业空间  相似文献   

10.
《城市规划》2005,29(12):I0003-I0003
2005年小城市可持续发展柯桥论坛于10月21号至22号在浙江绍兴县柯桥召开。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与浙江省建设厅联合主办、绍兴县人民政府承办,总结和探索了我国中小城市在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理论与实践。主要议题有:城市统筹发展的实践、中小城市集约型发展实践、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利用、中小城市的个性与特色、中小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城市村改造的实践探索等。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要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那么,到底什么是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他们的关系如何?如何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本文拟对此作一探讨。一、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分析(一)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内涵城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城镇化的内涵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丰富的,因为,城镇是在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条件下前进的,其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内容和方式亦不断丰富和变化;随着人们…  相似文献   

12.
农村人居环境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筱芳 《小城镇建设》2006,(12):65-67,88
十一五规划中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事关我国发展的重要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就如何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明确了目标、任务、方法。在涉及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中,农村的人居环境是与农村和农民都息息相关的,一定程度上说,农村问题关注的是农村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一、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从我国现状看,农村从用地规划和功能划分、村庄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房屋建筑形式与住宅质量、村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社会服务设施及对外交通联系等关系到农村村民居住质量和水平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战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郭建祥 《小城镇建设》2007,(2):82-82,70
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做好村镇建设工作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为此,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对全旗农牧区村庄、集镇及建制镇的建设情况做了详实的调查,并提出建议,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一、研究背景(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含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乡村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申端锋 《小城镇建设》2005,(11):39-41,63
眼下,新乡村建设不管是作为一种行动还是作为一种话语,都已颇成气候,社会各界尤其是提倡者和参与者对新乡村建设的内涵和边界均有各自不同的看法、观点和主张,也都以自己的方式实践着各自的新乡村建设理念。既然已成为一种话语,便有追随话语者、论证话语者也有制造话语者,而这在促进新乡村建设蓬勃开展的同时,也导致了认识上的种种混乱,并不可避免地会对新乡村建设的深入开展造成损害。由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当前新乡村建设的基本问题进行探讨,在这里,笔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以引起讨论。一、为什么要进行新乡村建设乡村建设并不是一个新鲜…  相似文献   

17.
徐舟 《山西建筑》2012,(32):32-33
参考国内外新农村发展模式,结合太原市新农村现状情况,对太原市市区内的新农村进行了分析,归纳出几种较为普遍的类型,从地域上进行划分,并通过其自身的发展条件,总结出五种可以参考借鉴的发展模式,以推动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战略的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现代新型农民,推动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实现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群体作为主要相关方与受益者,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他们的意愿应该得到合理表达,他们的参与权也应得到充分体现.本文在分析参与式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与本质以及我国传统公众参与理念的主要思想的基础上,比较了这两者的异同点,并且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从参与式发展理念中得到启示:1.重视农村弱势群体意愿,促进全民参与:2.加强农村培训推广工作,提高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3.建立农民自主发展机制,全过程体现参与式理念.  相似文献   

20.
中国当代乡村建设的限制与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家恩 《小城镇建设》2005,(11):46-48,73
当现实问题与前行需求再次产生乡村建设土壤,藕断七十多年的实践又重新得以接合。从最初的理论探讨、老话重提、另类经验收集到新近诸多实践的步步推进,让我们很难分清,乡村建设到底是知识分子的选择、民众的选择、抑或历史的选择?从第一次在社会学教科书上接触“晏阳初”,到现在踏着前人足迹尝试“贴着地面步行”,已是四年有余。在这一过程中,各种迟疑、困惑、矛盾亦常常光顾,环境的变化与社会现实的直接影响也为思考增加了更多的变量;更为重要的是,实践与理论颇难兼顾,尤其当所从事的实践为小处着手,而所思考的理论和问题又与大处相关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