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专栏     
专家观点何镜堂院士对建筑界“洋风”劲吹深表忧虑近日著名建筑大师何镜堂院士在接受羊城晚报专访时说,包括新建、改扩建和临建场馆在内,2008北京奥运共有31个比赛场馆,其中11个新建场馆面向国际招标,绝大部分特别是规模最大的国家体育场及规模较大的国家游泳中心等的设计权均落入了洋设计师之手。何院士支持中国引进国外先进设计理念,也欢迎国内外同行同台竞争,但他认为时下中国建筑设计刮起的一股“洋风”令人担忧:“一些国外大公司有实力、有经验,但未必了解中国文化和国情!”  相似文献   

2.
张复合 《建筑创作》2002,50(8):32-37
“洋风”指移植到北京的西方古代建筑样式,属于折衷主义,是北京近代建筑四种主要样式之一,主要为外国人所创作。北京近代“洋风”建筑以东交民巷使馆区建筑为滥觞,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年北京建筑中的主流。  相似文献   

3.
“洋风”劲吹的负面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推进和东西方文化思潮、审美思维的对接,带来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空前融合和繁荣。随着中国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的建筑市场和产业,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价值最高、增势迅猛的产业。  相似文献   

4.
常言道:“教学相长”。通过多次对美国留学生的教学活动和在美国的讲学、讨论,逐步对美国不同类型院校的设计水平和教学方法有了较多的了解。同时,也看到了我们自己的建筑教育与建筑设计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更加感到进一步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迫切性。下面是历年来对美国留学生教学中的随想节录。一、尊重中国的传统建筑为什么美国留学生要不远万里到遥远的东方来学习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呢?俄克拉何马大学来的茜尔·摩根教授说:“中国的文化艺术和西方太不一样了,美国的历史很短,中国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任何现代文明都是由传统发展进化而来的,人类创造的历史文明应该属于全世界,现代的摩登建筑也离不  相似文献   

5.
当前北京建筑新的形式主义流行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勃 《新建筑》1998,(3):53-55
当前建筑风格的多元化归根到底是经济的繁荣带来的。多元化当中有一股强大的潮流正在兴起,可称之为“洋风”建筑,它也许会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成为建筑发展的主流。现在到了对它进行研究和评判的时候了。笔者反对“洋风”建筑所带来的新一轮形式主义的建筑风格取向。  相似文献   

6.
拥有至少7000多年发展历史的榫卯是我国传统木构建筑自成一体、独树一帜的关键构件,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逐渐成为凝聚传统文化的载体和解读建筑文化的符号。因此,文章从语义阅读的角度,通过分析传统木构建筑中榫卯构件的联结作用、方式、形态等,探析其建构中的思想、智慧及蕴含的深远传统文化语义,以期“见微知著”,更透彻地了解传统木构建筑的文化表征和建构特点。  相似文献   

7.
百年回首,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经历过光荣,也饱受失意。随着西方文化在近代军事、经济和宗教等力量作用下传入中国,中西方建筑文化由相遇到冲突、选择,使中国传统建筑秩序失之平衡。虽然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秩序在文化整体上有着更多的相似,但具有革命性的现代建筑文化则需要打破一切,它的冲击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形式,还包括相应的政治、经济、生活、价值观念等。正因如此,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一直处在传统与创新、个性化与多样化的双重困扰之中。这样的文化危机时代,也正是历史的转折时期,天将降大任于当代建筑师,建构中国建筑新文化和新秩序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要求。 1、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确定 在当代的时空背景下,对中国建筑文化进行确定,显得异常困  相似文献   

8.
将“建筑理论”和“中国建筑理论”置于古今中外建筑学语境中进行重新思考。通过西方建筑学及其理论向当代建筑理论的演变发展以及对传统中国建筑理论的历史回顾,力求探讨构建中国建筑理论的必要和可能,这不仅涉及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批判性重新诠释和再利用,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西方建筑理论与中国现实的批判性结合,以及立足于中国问题发展中国建筑理论的能力和策略。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建筑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历史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这文化而兴盛衰亡,世界上现存的文化中,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最古老,最长寿的,我们的建筑也同样是最古老,最长寿的.”梁思成先生这段话耐人寻味之处在于,既然所有的建筑都依附于它的文化,那么中国传统建筑也体现了它所依附的文化特征和社会特征,有自己完整的指导思想体系,空间体系和构建体系.  相似文献   

10.
张莉  王廷一 《建筑与环境》2009,3(4):154-155
中国建筑创作,基于民族、文化、传统、社会的发展,几经沧桑。随着时代的发展,都有着新的变动。千百年来其中也有某种原因的冲击,但仍能沿着自己发展的道路,缓慢的在不同的征程中有所突破、有所变革、有所前进,这是主流。本文从中国建筑历史的延续,建筑的变化,符号的提炼,建筑的创新几方面阐述了中国现代建筑是如何继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11.
1.“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者,礼义纲常;器者,工艺器物。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观很容易把人与文化置于文化发展的规律之下,使人依附于文化,形成了我们民族只重继承而轻创造的文化价值观。重道轻器,使这种继承走向狭隘和堕落。这种道器观念在中国几千年的建筑历史发展中,很顽固地将一种价值观强加给建筑文化本身,甚至到了近代,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之后,仍固执地以这种观念来审视西方文化。传统建筑、近代建筑,甚至于现代建筑也时常地流露出一股股重名重义、轻实轻利的倾向。而另外一种倾向也  相似文献   

12.
建筑的悲哀     
《建筑》2001,(4)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无疑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建筑自不例外。而且各国都有代表自己文化的典型建筑。如英国的大本钟 ,法国的埃菲尔铁塔 ,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 ,中国的天坛 ,日本的木屋等等。建筑是文化的符号 ,是凝固的音乐。东西方的文化需要互相比较、渗透和融合 ,正像西方音乐被中国所接受 ,而中国的民乐进了维也纳金色大厅一样。然而 ,翻开当今铺天盖地的楼市广告 ,看看那些蛊惑人心的广告语 :什么欧洲经典 ,什么加拿大风格 ,竟然还有什么“十分美国”。泱泱大国的首都霎时间变成了“万国园”。可“万国园”居然有“十分美国”却没有“…  相似文献   

13.
现代很多中国人都认为“风水”是迷信的.不能登大雅之堂。而作为中国乡土建筑环境观的代表理论——中国建筑风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与现代建筑环境设计的“以人为中心”、“回归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了历史的共鸣,不仅对中国的建筑也对世界的建筑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将建筑风水文化的经验认真研究总结,别除迷信,取其精华。  相似文献   

14.
今天,随着信息、交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社会、经济、文化“全球化”的现象正日益加强。这“既是人类一大进步,又起了某种微妙的破坏作用。它不仅破坏了传统的文化,而且正在对创造了过去伟大文明的文化资源起销蚀作用”。(引自:肯尼斯·弗兰姆普顿:《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年)。正是基于这样的普遍认识,加之旅游事业的发展,60年代  相似文献   

15.
廖卫东 《四川建筑》1995,15(4):4-6,11
在中国现代建筑的创作中,对于传统的“神似”和“形似”始终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和继承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的建筑创作中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中国现代建筑创作中的传统观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影响最大的四大文明中唯一沿着自己独特脉络发展至今的文明。虽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经历了众多的文化融合,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但中华文明始终形成了一套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深入了解,人们以一种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6.
泉州传统民居“中西合壁”建筑装饰艺术不仅具有皇室威仪和贵族气派,且融合有海派的动感变化和洋风的繁饰点染,魅力独有。本文就此进行解读,说明中原文化与地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血缘关系是其形成的基础:海外文化尤其是宗教文化的影响是其形成最为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信阳市处于中国南北交界之地,各种文化交流密切,逐渐形成了以豫风楚韵为代表的地域文化特征,但如今随着现代化的城市发展,中心城区传统的历史建筑几乎消失殆尽,缺少了物质载体,市民的城市记忆难以被唤醒,地域性的传统文化难以延续、发扬。本文希望通过对信阳市周边传统村落遗存的历史建筑进行分析与研究,挖掘作为载体的传统建筑与豫风楚韵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信阳市豫风楚韵传统文化的发掘与保护,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城市未来的特色风貌塑造指引方向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尽管只是几天的“走马观花”,数日的专家研讨,尚不敢言对五邑侨乡建筑有什么研究,但那鲜活的建筑特征、强烈的创新、进取精神着实令人鼓舞,其间所体现出的如何对待传统、如何开拓创新的做法,于我辈今日中国现代建筑创作也不无启迪。一、关于五邑地区侨乡建筑传统风格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一种外来移植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成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的积淀,江门五邑侨乡具有丰富的建筑文化,城镇的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侨乡特色,反映了当时五邑华侨运用中西建筑结合的手法,建设自己的家乡,逐步形成了一种中西结合的建筑形式和独有…  相似文献   

19.
1999隼6月在北京召开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及第21届国际建协代表大会上,建筑文化问题备受重视。面对21世纪世界上多元化发展,各地区不同建筑文化日益融汇的情况下,传统文化保护、继承与再创造已成为建筑师不容回避的挑战。在中国短暂的现代建筑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对继承建筑传统采取强烈批判的态度,后来也出现过非追求某种传统风貌不可的简单化现象。建筑界曾当次提出过“美观”、“风格”问题的讨论。此种情况除了说明建筑既是一种工程技术的文化外,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历史的文化。此种情况亦说明,随着一个国家经济和社…  相似文献   

20.
要努力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作为中国建筑师其重要的社会责任,就是应当学习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才能从中获取有价值的文化营养.以此为基础,融合世界建筑之长,进行富于活力的创造.从寻求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角度看,目前国內建筑创作有“外西内中式”、“建筑符号式”、“新古典式”、“仿古式”等倾向,探索中虽不乏佳作,但较多的却表现出对传统的斥贬、误用、滥用,以至复古主义流行或建筑理论上的混乱.这反映了对传统建筑文化认识上的模糊与理解上的肤浅,反映了对中国建筑历史及理论研究的薄弱.中外建筑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建筑史研究推动建筑创作,是建筑发展的一大规律,中国现代建筑创作已向广大建筑师提出了对中国建筑文化再学习、再研究的理论课题.积极提倡建筑史研究同建筑创作相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