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季羡林先生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喜藏书和读书的国家。"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深厚加之其对藏书的热爱使书斋成为中国传统园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文人们对于与书斋相伴而生的庭院也有着极为独特精致的要求。陈从周教授认为"诗文兴情以造园,园成则必有书斋、吟馆"。园林中的书斋及与其相伴而生的书斋庭院,既延续了传统园林造园技巧的精美雅致,也表现出了古人治学读书的低调内敛。通过研究书斋庭院的相地选址、空间布局与意蕴审美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并用实例来加以辅证。  相似文献   

2.
2006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国内展园特色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德明 《华中建筑》2007,25(6):127-131
通过简要分析2006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国内展园具有主题突出,特色分明;创意新颖,手法多样;景观有序,布局合理;造园要素,运用得体;环境小品,丰富庭院;造园新材,得到检验等特点,提出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在继承传统造园手法的同时,有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3.
路文 《建筑结构》2021,(1):I0010-I0011
在中华传统文化里,山水写自然之性亦写人之心,山水思想源于人们对于自然的歌咏,是中式审美的灵魂,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产物,其中有着山水画般灵动的空间布局技巧、内在的无形而至上的"道"的文化内涵,反映出古代中国人生活理想的文化范式,展现着天地之大美,具有哲学思想价值与艺术审美价值。将其与现代庭院设计相融合,有助于庭院设计借助山水思想中特定的艺术语言及其表现形式,实现视觉美感与人文内涵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4.
泉州谷建美术馆运用"石、砖、瓦、木、铁"等传统及现代工业素材为造园元素,以闽南乡土风情为蓝本,以含蓄内敛、师法自然的传统艺术工艺为出发点,融合现代设计理念,展现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东亚文化之都的泉州文化魅力,让传统与现代造园手法在浩瀚无垠的历史长河里邂逅。文章以此为案例,探索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在汲取、挖掘、借鉴中华园林之精粹的基础上,如何将传统造园手法、技艺赋予新时代的符号和内涵,以创造具有乡土文化、民族精神和时代特色的园林作品。  相似文献   

5.
S07 学园     
设计师以"中西相互借鉴,现代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向自然学习,和相关学科交融"为设计理念,在"学园"中融合中国传统的造园思想、元素以及细部和西方现代造园中抽象、简洁、动态的视觉形式,将"隔墙、理水、架桥、挑台、置石、植树"6个传统元素整合出丰富的现代园林空间.  相似文献   

6.
黄玄 《园林》2020,(2):29-33
日本酒店庭院是日本园林在现代都市景观的重要应用,其设计理念和空间营造都有着独特的日式园林魅力。文章以著名的京都威斯汀都酒店庭院为例,介绍了酒店内两座被纳入京都文化财产(名胜)名录的庭院--葵殿庭园和佳水园庭园,解读造园手法、赏析四季景致、探索精细化管理体系,以此来分析日本山地宾馆景观如何将自然山林与都市生活相融合。这有助于对园林中"自然"与"人工"两种关系的认知,避免将两者割裂开来,从而打造因地制宜、巧夺天工、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作品,取得"人工"与"自然"的最佳平衡。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园林庭院追求往复无尽、深远含蓄的空间效果,其相互渗透的空间层次处理,是古代造园家巧思妙想的智慧结晶,对现代园林和建筑设计具有十分宝贵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厦门菽庄花园是中国近代仕商园林的活体标本,具有极高的遗产传承与文化研究价值。闽南独特的自然条件、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决定了菽庄花园的设计在造园思想上体现出儒道释美学思想、务实享乐以及中西合璧兼容并蓄等特色,在造园手法上则表现出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动静结合、寄情于景、欲扬先抑、求新尚雅的特点,创造出藏山补海借景构园的艺术奇迹。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宋代山水画对日本造园产生深刻影响的普遍认识,以具有代表性的京都大德寺大仙院中山水画式枯山水庭院为研究重点,挖掘山水画在日本的传播融合与造园者的生平经历。通过文献考证、现场调研,结合流传画作与绘画理论,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推测分析宋代山水画对日本大仙院枯山水营造的影响,以期探索一种从"画意造园"视角研究日本传统园林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12)
深圳园博会苏州展园,结合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以"古吴山庄"为主题,充分结合"自然、家园、美好未来"的深圳园博会中心思想,融入开门见山、曲折幽深、小中见大、虚实结合等传统造园设计手法,选用具有江南情调的特色植物材料,力求呈现中国园林的精华,以及苏州园林台地园所特有的"诗情画意,融于一体"的造园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山水画境的营造 依托雁栖湖自然山水,把“看山瞰水”作为设计的主体和核心.运用中国传统山水园林造园手法,打造祥和、幽静、朴实的山水画境,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精髓,彰显出“山为德、水为性”的文化情怀.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风景中的人迹,让山水带有了文化倾向.无论是点景抑或远山,探微知著,在细节中显示出山水的人文文脉.  相似文献   

12.
《园林》2017,(8)
<正>中国古代园林置石掇山始于秦汉,成熟于北宋,明清后逐渐走向高潮。周维权先生说过:"园林之所以能够体现高于自然的特点,主要即得之于叠山这种高级的艺术创作。"造园必有山,无山难成园。假山是中国园林所特有的景观符号,是对自然山体景观的高度浓缩与再现。在古典园林中,常常作为庭院空间的主景,是园林景观创意表达的重要手段。中国传统假山营造常以"中国画论"为指导,强调"师法自然",造型也多采用山水画中诸如"三远"和"合皱"之类的画理准则。"扬州以名园胜,名园  相似文献   

13.
全利利  黄欢 《园林》2020,(2):23-28
足立美术馆庭院作为蝉联多年的日本最美庭院,是日本传统园林艺术的集中体现。在美术馆主人足立全康先生所坚持的庭院如画的理念下,将艺术画作在庭院实景中再现,通过园艺师日常精心维护管理,使庭院时刻保持最佳观赏效果,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欣赏艺术作品。本文结合"借景"造园理论,从空间、布局、细部和时间因素等几方面分析了足立美术馆六个庭院的造园方式和特色。  相似文献   

14.
粤华苑--中国传统庭园是广东省为与韩国京畿道加强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两地人民友谊而建的传统岭南庭园. 总体布局采用前庭后院的传统形式,利用障景,对景,点景,借景等传统造园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表现山水自然及庭院之美.入口通过门庭景区.引入中庭再到后院,先抑后扬,空间富于变化.  相似文献   

15.
学园     
设计师以"中西相互借鉴,现代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向自然学习,和相关学科交融"为设计理念,在"学园"中融合中国传统的造园思想、元素以及细部和西方现代造园中抽象、简洁、动态的视觉形式,将"隔墙、理水、架桥、挑台、置石、植树"6个传统元素整合出丰富的现代园林空间。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园林的"曲水流觞"景观起源于上巳节踏青郊游和文人诗酒酬答等民间聚会活动。"修禊"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使得曲水景观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一个恒久不变的题材。"曲水流觞"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对其形制、内涵的演化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对理解我国传统园林艺术,探索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之路都有重要意义。探讨了中国园林曲水景观在形式、意境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中国造园在各个时代不同的造园观和自然观。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背景下,衢州港园是中国南北传统造园体系在特定丘陵地区融合造园实践的成果,造园者将南北传统园林丰富的造园元素与丘陵地貌特定气候、植被巧妙结合,将传统"士大夫"文化中的诗书意蕴有机融合,探索打造出物理与精神层面符合新时代特色的传统园林。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3,(23)
日本造园艺术借鉴了中国造园技法和思想,同时融合了其本土化的禅宗思想以及特有的民族文化,风格简洁婉约,日式园林艺术的典范枯山水庭院艺术正是如此,展现着其独特的魅力,因此被誉为日本庭园艺术的最高峰。文章从日式枯山水庭院艺术的特色入手,解读日本民族文化所影响下禅宗思想和造景手法的内在联系,进而更深层次的对枯山水庭院艺术的予以探究。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园林文化艺术典型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建宁 《风景园林》2010,(3):108-111
中国园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中国文化的特性深深隐含在造园思想和造园理论中,从而形成中国园林艺术的文化特征。本文首先从中西方不同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各自的语言文字特点出发,分析东西方文化体系的不同特点,主要体现在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和注重整体性与直观性的形象思维,以及西方"天人相分"的哲学思想和追求精确性与分析性的语言思维。进而导出中园林文化的四大特征:天人合一、君子比德、寓情于景、虚实相生。这四大特征在造就独树一帜的中国园林艺术的同时,也使其具有着与生俱来的一些弊病。因此,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引进和借鉴西方先进的思维方式、优秀的文化成果,取西方园林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是中国现代园林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造园论"是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造园理论,核心思想是人们的自然观念,结合自然的空间设计体现出极高的美学思想和艺术精神。而巴瓦的设计同样是根植于基地的环境,他的建筑也同它的环境一样可以不断地生长和改变。基于这些,文章尝试运用中国的"造园论"来解读巴瓦建筑中的空间营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