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50B钢中的晶界析出物及脆化机理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0B钢中的晶界析出物及脆化机理的初步探讨黑龙江省北安市技术开发中心(北安164000)郭达人50B钢是成分简单,具有较好工艺和力学性能的结构钢。50B在使用时常出现脆化(即硼脆)问题。标准规定,经调质处理,钢的常温冲击值应≥50J/cm2。在含硼较... 相似文献
2.
3.
4.
JN1 奥氏体钢1348K固溶处理与923 、973 、1073K 时效5h 后,4K 及77K 断裂韧度测定结果表明,该钢有明显的时效脆化倾向。组织观察及X 射线衍射结果确认,时效脆化是M23C6 型碳化物沿晶界及退火孪晶界析出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利用Gl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对GCr 15模具钢连铸坯进行高温拉伸试验,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GCr15模具钢连铸坯的力学性能;分析了抗拉强度和断面收缩率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利用SEM观察试样的断口形貌.结果表明,GCr15模具钢良好的塑性区在800~1200℃,第一脆性区在1200~1350℃,第三脆性区在800℃以下,零塑性温度为1300℃,零强度温度在1400℃以上.防氧化剂能提高GCr 15的高温力学性能,经双细化处理并且涂有防氧化剂的GCr15钢,其伸长率达324.5%. 相似文献
6.
7.
8.
研究了固溶、旋压两种状态下T-250无钴马氏体时效钢在5、40K/min加热速度下的热膨胀曲线.发现奥氏体化过程都是分两个阶段来完成.以5K/min加热速度的热膨胀曲线确定了固溶态、旋压态的As-Af点.对比研究了加热速度、旋压变形对奥氏体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范围内,随加热速度提高,奥氏体转变温度均向高温移动.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研究预先存在于试样中的氢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对固溶态和三种时效态18Ni马氏体时效钢,采用双电解槽装置测量了其氢扩散系数,用热分析法获得了材料的氢扩散激活能。采用慢应变速率拉伸法评估了在预充氢后镀镉密封试样的力学性能,并由此评估它们的氢脆敏感性。结果固溶态试样的氢扩散系数最大,为1.40×10~(-8)_ cm~2/s;对时效态试样,当时效温度分别为465、490、530℃时,氢扩散系数分别为6.23×10~(-9)、5.52×10~(-9)、2.84×10~(-9) cm~2/s,即随时效温度升高,扩散系数降低。而扩散激活能正好相反,固溶态的最小,其他的依次逐渐升高。四种试样均显示出氢脆敏感性,且随着预充氢电流密度升高而增大。T465和T490的氢脆敏感性均大于58%,T530的氢脆敏感性小于40%。四种试样的断口形貌均表现为由中心起裂,向周围呈放射状扩展。中心起裂源处为典型的沿晶开裂,扩展区为准解理开裂。结论过时效态样品的抗氢脆性能最好。预先存在于试样中的氢在拉伸过程中向中心富集,造成中心沿晶开裂,与动态充氢拉伸断口相反。 相似文献
11.
对轴类锻件用中锰钢进行了高温热塑性研究。在不同温度下对试验钢进行了不同应变速率的高温拉伸试验,绘制了试验钢在不同条件下的高温热塑性曲线,并通过研究高温拉伸断口的形貌和组织分布,分析其断裂机理。结果表明,试验钢在650~1200 ℃范围内断面收缩率均达60%以上,热塑性良好,无脆性温度区。试验钢的高温拉伸断口附近组织为马氏体组织,在热塑性稍差的温度点(750,900 ℃)对应的组织中含有少量先共析铁素体。试验钢在650~1050 ℃范围内的断裂方式为穿晶韧性断裂,在1100~1200 ℃的断裂方式为沿晶断裂。 相似文献
12.
采用Gleeble 3500热模拟试验机对一种低合金系热轧低密度钢进行了高温(760~1200℃)热塑性研究,并结合光学显微镜、体视显微镜以及扫描电镜对拉断后的断口附近组织和断口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着拉伸温度升高,断口面积逐渐缩小,韧窝也逐渐变大变深,断面收缩率总体表现良好,均达到80%以上,表现出了良好的高温热塑性。但是试验钢在900~1000℃进行拉伸时,出现了多处颈缩现象,900~1000℃时存在理论塑性低谷区,应避免在900~1000℃进行铸坯矫直或轧制。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热轧退火态的430铁素体不锈钢在700~900 ℃的高温氧化行为,测量了其恒温氧化增重曲线,利用扫描电镜(SEM)和能谱仪(EDS)观察分析了氧化表面形貌和组成,使用X射线衍射仪(XRD)鉴定了氧化物的种类。结果表明:在700 ℃生成的Cr2O3氧化膜不足以覆盖基体,材料氧化缓慢;800 ℃时氧化速率相对较大,生成的氧化物主要为CrMn1.5O4和Fe2O3;900 ℃时氧化十分迅速,材料表面有大量Fe2O3突起;退火温度对材料高温氧化性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采用高温快速回火方法,对40Cr钢及45、T10钢进行了高于Ac1以上温度的高温回火试验,并与传统回火工艺进行了比较,建立了高温回火时间与传统回火温度的对应关系.试验结果表明用高温快速回火后,其组织和力学性能与传统工艺回火后的基本相同,且所用的回火时间可以大大缩短,并可以避免回火脆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合理取样方法和设计的高温变型实验方案,对A105钢连铸坯热变形过程中发生的变形及最终断裂全过程进行模拟实验,找出该钢种连铸坯在热变形过程中的3个脆性温度转变点,揭示该钢种连铸坯在3个脆性转变区域的热塑性规律以及发生断口后的形貌,对于合理确定连铸工艺冷却制度、拉矫温度等参数,降低裂纹缺陷发生概率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研究了X80管线钢在不同终冷温度下的微观组织与主要热轧织构组分的演变规律。借助光学显微镜(OM)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热轧板的显微组织形态,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XRD)测定了热轧板从表面到心部不同距离的宏观织构组成,探讨了平行于板厚方向的织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轧后终冷温度较高时,易于形成多边形铁素体,同时存在极少量珠光体;随着终冷温度降低,多边形铁素体数量减少,粒状贝氏体明显增多;终冷温度为550 ℃时,显微组织为准多边形铁素体+粒状贝氏体+M/A岛,为典型的针状铁素体复相组织。随着终冷温度的降低,沿板厚方向α取向线上的密度总体呈降低的趋势,尤以{001}<110>与{112}<110>织构组分降低幅度明显,而{110}<110>取向密度的变化趋势则有所升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