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低屈强比高强度建筑用耐火钢控轧控冷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含Nb、Ti等微合金元素的建筑用耐火钢为对象,在试验室研究了控轧控冷过程中各工艺参数与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关系,并通过参数调整,制定了合理的控轧控冷工艺制度,为工业生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轧后控冷终冷温度对高强度管线钢屈强比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一定的轧制制度和轧后控冷速度下,通过控制终冷温度得到不同微观组织的管线钢,从中研究了显微组织对管线钢屈强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低终冷温度下得到的板条状贝氏体型管线钢比较高终冷温度下获得的针状铁素体型管线钢具有更低的屈强比,而板条贝氏体型管线钢中细小弥散的析出对降低屈强比也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3.
采用力学性能测试、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等方法,研究了终冷温度对低屈强比高强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终冷温度的降低,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增加,伸长率下降,而屈强比和冲击吸收能量则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总体呈现出下降趋势。试验钢的组织主要由板条贝氏体、粒状贝氏体、少量铁素体和一些M/A岛组成,终冷温度越低,板条贝氏体宽度越窄,铁素体组织也更加细小。M/A岛体积分数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强度和降低屈强比,但对冲击性能不利。  相似文献   

4.
冷却工艺对金属材料的组织和力学性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以汽车框架用Q800E钢为实验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冷却速度和不同终冷温度下的汽车框架用Q800E钢的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实验结果表明,汽车框架用Q800E钢在冷却速度为50℃/s,终冷温度为200℃时,具有最优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5.
针对800 MPa级低合金高强钢板屈强比偏高的问题,借助光学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力学性能、组织结构与生产工艺参数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降低开冷温度、提高终冷温度以及降低回火温度等一系列措施,控制显微组织中各相合适的体积分数,使钢板屈强比由0.964降低至0.825.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管线用钢的安全服役性能,使其获得良好的强韧性和较低的屈强比,采用现场小批量试制试验,研究了不同控轧控冷工艺对L450M管线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L450M管线钢采用粗轧开轧温度1 010~1 050℃,精轧开轧温度920~960℃,精轧终轧温度790~830℃,终冷温度550~580℃,屈服强度可达到475~513 MPa,抗拉强度565~583 MPa,伸长率32%~38%,屈强比0.82~0.88,-20℃横向冲击功188~285 J,满足API SPEC 5L-2018标准要求;适当提高精轧终轧温度、降低粗轧阶段变形量、减少精轧阶段轧制道次,有利于降低L450M管线钢的屈强比;适当降低冷速、提高终冷温度,使L450M管线钢显微组织中先共析铁素体比例增加,有利于降低屈强比。  相似文献   

7.
以两种不同Mn含量的工业生产连铸板坯为原料,采取控轧控冷(TMCP)工艺,成功试制了20 mm厚低成本Q345钢板。研究表明,终冷温度显著影响试验钢的组织与性能,通过选择合适的终冷温度,两种试验钢的强韧性均能达到GB/T 1591-2008中Q345的要求。提出低成本Q345系列厚钢板的成分与工艺:Mn含量为0.9%(质量分数),两阶段轧制,精轧温度低于890℃,终轧温度为800~850℃,终冷温度为(600±20)℃。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Ti微合金化高强机械用钢铸坯析出物加热回溶、再结晶和连续冷却相变规律,分析和探讨了TMCP工艺对钢板组织、析出物析出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生产Ti微合金化高强机械用钢热轧卷板应采用大于1220℃的加热温度,同时严格控制粗轧温度、终轧温度和卷取温度,充分发挥细晶强化和析出强化作用,使钢板强韧性匹配良好.  相似文献   

9.
轧后冷制度对低碳贝氏体钢组织及屈强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热模拟及轧制实验的基础上,利用扫描电镜和多功能材料试验机研究了轧后冷却制度对低碳贝氏体钢组织及屈强比的影响.结果表明,所研究钢种在1~25℃/s的冷却速度范围内均可得到贝氏体组织,其贝氏体开始转变温度为557~651℃.轧后以不同冷却制度冷却至室温的试样微观组织主要为板条贝氏体、粒状贝氏体、准多边形铁素体等的混合组织,冷却制度不同,各种组织所占的比例有很大不同.冷却制度对屈强比也有明显影响:轧后直接空冷至室温的试样的屈强比为0.68,但强度较低;油淬试样的屈强比约0.77,且强度较高;水冷至531℃而后空冷的试样的屈服强度较高,但抗拉强度相对较低,屈强比高达0.90.  相似文献   

10.
利用热模拟方法测定低屈强比复合析出强化钢不同速率冷却后的显微组织并绘制动态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然后对比了不同终冷温度下试验钢的力学性能,并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分析不同终冷温度对试验钢轧后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冷却速度的增加,试验钢的组织由粒状贝氏体转变为板条贝氏体,未发现铁素体组织,具有高淬透性.随终...  相似文献   

11.
陈华辉  梁锐 《金属热处理》2019,44(1):138-142
对一种试验性的高强建筑用钢进行了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处理,研究了终冷温度对试验钢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的影响,并对拉伸断口形貌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试验钢在终冷温度为450℃时具有较高的强塑性和低屈强比,能够满足780 MPa级高层低屈强比建筑用钢的要求;在终冷温度为650℃时,试验钢中的M-A岛状组织更加粗大、含量相对较高,形状主要以多边形和和条带状形态为主,而终冷温度为450℃时,试验钢中M-A岛状组织的数量相对较多,尺寸相对细小,且主要以颗粒状形态存在;贝氏体铁素体基体上弥散分布着颗粒状M-A岛的复相组织有利于提高试验钢的强塑性并降低屈强比;终冷温度为450℃时试验钢的抗拉强度、规定塑性延伸强度、断后伸长率和屈强比分别为1070 MPa、825 MPa、16. 6%和0. 771。   相似文献   

12.
通过CCT曲线和实验室控轧控冷工艺试验,研究了440 MPa级船体钢的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CCT)过程的相变以及组织性能。结果表明:试验钢在较宽的冷速范围内容易得到贝氏体组织,随着终轧温度的降低,试验钢的强韧性得到提高。轧后空冷条件下,试验钢得到铁素体+珠光体组织,韧性较好,但强度富余量相对较小。轧后加速冷却,试验钢的强度得到明显提升。模拟卷取温度为550 ℃时,试验钢的强韧性相对更好。综合分析,较优的控轧控冷工艺参数为:终轧温度840 ℃,轧后冷速(20±5) ℃/s,卷取温度550~560 ℃。  相似文献   

13.
采用控轧控冷工艺生产车轮用双相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良  宋平 《轧钢》2005,22(4):66-67
介绍了车轮用热轧双相钢板的控制轧制与控制冷却工艺、组织性能和冲压使用效果,该产品强度高、塑性好,屈强比为0.64~0.68。  相似文献   

14.
控轧控冷对DH36钢组织的影响及工艺参数优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唐荻  高元军  徐洪庆 《轧钢》2000,17(4):7-11
在实验室研究了控轧控冷工艺对DH36高强度船板用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组织分析优化了DH36钢的控轧控冷工艺,并在工业生产中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用这种工艺生产的船板具有高强度和良好的低温韧性,完全可以代替正火处理。  相似文献   

15.
细晶强化Q345中板的控轧控冷工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范建文  易敏  陈明跃  朱伏先  赵胜国 《轧钢》2003,20(1):11-14,32
采用Q345连铸板坯,在首钢3300mm轧机上进行了中板细晶化实验,研究了轧制温度、变形量分配、待温时冷却方式和精轧中的强制冷却对板材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精轧开轧温度在870~910℃左右,同时待温期间采用水幕冷却,可使厚12mm板的铁素体晶粒达到9级以上,σs>420MPa;采用较低精轧开轧温度及终轧后水幕冷却,可使厚20mm板铁素体晶粒为8 5~9级,σs=370~380MPa;强化精轧段的水冷,可使厚20mm板铁素体晶粒达9级以上,σs>400MPa。  相似文献   

16.
齐楠  杜忠泽  路超  朱晓雅  王庆娟  周民 《轧钢》2007,37(4):46-50
控轧控冷是先进轴承钢的重要生产工艺。利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对G20CrNi2MoA轴承钢进行了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的热模拟试验,分析了变形温度、变形程度和冷却速率对G20CrNi2MoA优质滚动轴承钢微观组织和硬度的影响。基于试验结果,确定了开轧温度900 ℃、变形量30%的条件进行轧制,终轧后以5 ℃/s的冷却速率冷却到650 ℃,再以2 ℃/s的冷却速率冷却至室温的控轧控冷工艺。该工艺可获得比原始组织更细小均匀的贝氏体组织,试验钢综合力学性能有所提高,抗拉强度提升180 MPa、屈服强度变化较小、硬度提升50HV,断后伸长率提升2%。  相似文献   

17.
齐楠  杜忠泽  路超  朱晓雅  王庆娟  周民 《轧钢》2020,37(4):46-50
控轧控冷是先进轴承钢的重要生产工艺。利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对G20CrNi2MoA轴承钢进行了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的热模拟试验,分析了变形温度、变形程度和冷却速率对G20CrNi2MoA优质滚动轴承钢微观组织和硬度的影响。基于试验结果,确定了开轧温度900 ℃、变形量30%的条件进行轧制,终轧后以5 ℃/s的冷却速率冷却到650 ℃,再以2 ℃/s的冷却速率冷却至室温的控轧控冷工艺。该工艺可获得比原始组织更细小均匀的贝氏体组织,试验钢综合力学性能有所提高,抗拉强度提升180 MPa、屈服强度变化较小、硬度提升50HV,断后伸长率提升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