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DMO和叠前时间偏移的共同起点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DMO和叠前时间偏移对于改善速度分析及叠加效果,最终提高剖面成像质量都是很有用的工具,一般在共偏移距道集中进行。其实现方法有多种,如等价偏移距方法(equivalent offset migration,Bancroft et al,1994)、DMO PSI(prestack imaging)方法(Gardner,1986)和非成像的炮集偏移(non-imaging shot-record migration,Berryhill,1996)等。这些方法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用一个新定义的偏移距替代原来的偏移距。在每一种方法中,成像过程都归结为以新偏移距定义的共反射点双曲线型时-距关系上的动校正。本文中,我们证明了不同方法的DMO和叠前时间偏移有其共同起点--双平方根算子,说明它们在原理上是等价的;最后我们提出了基于波动方程的DMO和叠前时间偏移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交叉反射在水平叠加中的最佳成像问题,近几年发展了一种叠前部分偏移新技术,即DMO(dipmoveout)。它的基本思路是,当反射界面倾斜时,动校正分为两步来实现:(1)先进行与倾角无关的动校正,把t校正到tn,称之为NMO;(2)再将tn校正到t0,实现与倾角有关的动校正,称之为DMO。文中讨论了实现DMO的两种方法,即全式(Hale)法和快式法,并且用修改了的处理流程ANMO→DMO→RNMO对岔河集地区垂直牛驼镇大断层的BX77-13等测线进行了重新处理。剖面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解释结果使大断层的下降盘位置向西移动,发现了大断层下降盘的第三系二台阶。从而使霸县凹陷第三系各层覆盖面积扩大了9-55km2,增加了可提供井位的局部构造。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东部的复式油气区,为了准确地确定断块和断层位置,唯有采用三维地震勘探,使用三维叠前偏移技术。鉴于叠前偏移处理的工作量太大,采用三维DMO技术是切实可行的。本文从理论上说明时空域的三维DMO算子和二维DMO算子是等价的。在CMP域作三维DMO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只需对每个CMP面元,按各自的炮检距方向,用二维DMO算法把校正数据送到附近有关的CMP道集面元中去。也就是说可用叠后偏移技术(零炮检距偏移)作叠前积分法的部分偏移,偏移速度为x/TN(适用于均匀恒速介质)或为kx/TN(适用于速度呈垂向变化地区);然后将每个面元内相同炮检距资料求和,即可作为DMO校正的结果。这种叠前部分偏移的DMO校正可以在动校正之后进行,也可在动校正之前进行。本文还按曲射线原理对动校前TVDMO的偏移速度系数k值进行了理论计算,导出用多项式拟合的经验公式,从而进一步完善了TVDMO方法。  相似文献   

4.
宽方位角地震勘探在岩性和方向裂缝性地区的应用具有潜在优势和广阔前景。宽方位角相对窄方位角,其叠加速度随方位角和地层倾角变化而变化,一个综合速度不适合共面元道集中的所有地震道;对于倾斜地层,共面元中心点来自地下较大范围的反射点,常规的基于双曲线动校正理论的水平叠加技术有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宽方位角地震资料处理时,用倾角一方位角旅行时间校正法可以校正视倾角引起的时差,提供一个不受倾角影响的共面元道集进行速度分析和剩余静校正;速度分析时采用视各向异性动校正技术,解决常规NMO出射角超过35。时引起的大偏移距校正过量问题,为DMO提供一个准确可靠的地层均方根速度;采用时间一空间域的克希霍夫求和三维DMO,得到接近零偏移距的道集,然后叠加得到接近零偏移距的叠加剖面,叠后采用三维扩展STOLT偏移;最后进行方位角速度打描、叠加、偏移,识别地层方向特性和方向各向异性。针对宽方位角的有效处理措施在准噶尔盆地阜11井含油区的应用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DMO校正技术在深层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层地质构造复杂、断层发育,油气勘探与地震资料处理工作者始终致力于其油、气资源的勘探及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的研究工作,力求在深层地震勘探中有所突破。由于常规的地震资料处理手段难以满足地质解释精度要求,因此进行了倾角时差(DMO)校正技术研究。该技术是将动校正后的数据偏移到倾斜反射界面零偏移距位置上,能够解决深层构造成像问题。资料处理结果表明,在采用合适的叠前去噪及合理的静校正方法基础上,通过精确的DMO速度分析实现DMO校正处理后,能够使来自不同方向的反射波有效叠加,从而提高横向分辨率,不仅消除了速度分析过程中不同倾角带来的影响,而且使绕射波得到加强。经DMO校正技术处理后,能够获得水平层和倾斜界面同时存在的高信噪比资料,使倾斜地层及复杂断裂等深层地质构造正确成像,确保更加真实地反映地下构造形态。  相似文献   

6.
标准面地震成像处理流程是由正常时差校正(NMO),倾斜时差校正(DMO)叠加和偏移距偏移等  相似文献   

7.
叠后DMO成象     
近来已发表了很多有关 DMO 的文章,其处理过程也逐步标准化。Deregowski(1987)的文章对 DMO 及其应用作了很好的介绍。叠前 DMO 方法包括辐射法、炮点剖面法和共偏移法等。这些都能改善倾斜层反射和弯曲界面反射的叠加效果。另一种 DMO 是用在常规叠加后,从理论上来讲,叠后 DMO 类似于叠后偏移。当前对地震资料处理的广泛认识是传统的 NMO 和 CDP 叠加不能产生真正零偏移数据。常规叠后偏移总是假设偏移距为零,而偏移为零只有在反射层水平时才能成立。因此可用叠前 DMO 和叠前偏移来校正成像。但二者都很费机时。Bale 和 Jakubowicz 提出了叠后 DMO方法,但程序相当复杂。因此,建议用一个相对简单的办法作替代来完成叠后 DMO。大家对叠后偏移、反褶积等都已熟悉,叠后 DMO 也许是一种新方法。这些方法都力图减少 NMO和 CDP 叠加产生的色散。而 DMO 还可以校正倾斜层反射在部分偏移过程中产生的色散。  相似文献   

8.
倾角时差校正(DMO)技术是当前一项非常重要的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它能够在叠前通过特定的速度分析和倾角时差计算,消除正常时差校正(NMO)无法消除的地层倾角影响,实现叠前部分偏移,从而提高剖面叠加质量。对于野外施工规则、覆盖次数均匀的资料,常规DMO处理效果好;但对于由于野外施工不规则或丢道而造成覆盖次数不均匀的资料,常规DMO达不到理想处理效果;在覆盖次数低的区域,常规DMO常引起斜干扰和空间假频。本文介绍的均衡DMO(EQ-DMO)能够消除上述影响。文章简单介绍了均衡DMO的基本原理,通过试验,验证了均衡DMO在覆盖次数不均匀的地震资料处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倾斜时差校正技术(DMO),用于构造复杂地区的地震资料处理已显示出较好的效果。但由于时域和F-K域DMO方法耗费机时或占用计算机资源太多,仍然难以广泛应用。目前使用的只是一种简易快速DMO方法。我国的多数盆地为砂、泥岩沉积盆地,其速度呈垂向线性变化,在断层或构造复杂区存在叠加速度多值问题,仅采用目前已有的快速DMO、时域DMO和F-K域DMO等方法均不能很好地克服多值问题。本文从曲射线偏移成像原理出发,提出了适用于速度呈垂向线性变化的TVDMO技术。这种方法只需要对现有的时域DMO技术稍加修改即可实现。修改主要点就是把时域DMO的偏移速度,根据偏移距分别乘上一个小于1的系数。本文也论证了省略DMO处理流程中动校正与反动校正这两个步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3D观测的采集方式常对倾斜动校正(DMO)或者叠前偏移的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当输入道的空间分布不规则时,DMO和偏移的结果就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在许多情况下,在偏移剖面上能看到采集工区方式产生的影响,这可能导致不正确的解释。这种现象也对3D叠前偏移后或者3D DMO后的资料进行AVO分析的可行性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可能影响到速度分析。我们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改善偏移和DMO的程序,它能使采集中的人为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叠加速度随DMO速度的变化关系,构造一种适用于任意地质构造的速度分析方法,它克服了传统基于NMO双曲线的速度分析算法只适用于水平层状和速度横向不变介质的不足,与叠前偏移速度分析算法相比,本算法运算量小,占用计算机资源少,而且容易实现。  相似文献   

12.
实现最佳零炮检距地震照明成像——CRS叠加之几何阐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零炮检距剖面是地震反射成像过程中重要的中间成果,常规处理中的共中心点(CMP)叠加的目的正在于此。当地层倾斜时,CMP道集发生反射点弥散,CMP叠加无法得到正确的零炮检距(ZO)剖面。在这种情形下,只有实施NMO/DMO叠加或沿着共反射点(CRP)轨迹进行叠加才能达到偏移到零炮检距(MZO)的目的。根据共反射面元(CRS)叠加理论,CRS叠加面是反射点附近一个邻域内CRP轨迹的集合,所以沿CRS叠加面应能得到最好的零炮检距剖面。以几何描述的方式,在常速介质假设下通过图示定性描述CRP与CRS叠加之间,NMO/DMO叠加、叠前深度偏移(PreSDM)与CRS叠加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13.
地震资料处理技术新进展——静校正和叠加成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第 6 5届EAGE年会发表的有关地震资料处理方面的论文中 ,静校正、去噪和叠加成像技术仍然是资料处理中的一个重要话题。目前 ,静校正已由简单的高程静校正、折射静校正发展到层析静校正、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等。在叠加成像方面 ,CRS叠加、非线性扩散滤波等可直接用来提高地震成像质量。叠前的非拉伸动校、子波的一致性、三维速度滤波等叠前处理方法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14.
在第65届EAGE年会发表的有关地震资料处理方面的论文中,静校正、去噪和叠加成像技术仍然是资料处理中的一个重要话题。目前,静校正已由简单的高程静校正、折射静校正发展到层析静校正、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等。在叠加成像方面, CRS叠加、非线性扩散滤波等可直接用来提高地震成像质量。叠前的非拉伸动校、子波的一致性、三维速度滤波等叠前处理方法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15.
根据射线理论,讨论叠前部分偏移原理,导出用于动校正前及动校正后共炮检距剖面部分偏移的速度(ν′)。并以动校正后叠前部分偏移为例,结合射线理论,在速度为ν′/2的参考介质中建立了使共炮检距剖面记录满足波动方程的“爆炸反射面元”模型,从而使叠前部分偏移方法可以用波场外推原理来实现。文中进一步导出了外推算子。最后应用波动方程的线性特征对完全叠前偏移作了简单的描述。通过将有限差分波动方程叠前部分偏移法应用于野外实际资料的数据处理,并与常规水平叠加资料相比较,充分表明叠前部分偏移对处理大倾角地层反射波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双曲时距方程对地震资料处理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常规地震资料处理方法是建立在双曲时距理论基础之上的。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双曲方程的速度分析和动校正方法对叠加速度和t0时间的影响,并提出了改进的办法。首先从理论上证明水平层状介质中基于双曲方法的动校正速度随着炮检距的增大而增大;然后以水平层状介质为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双曲速度分析会导致所计算的叠加速度偏大,动校正后的t0时间也偏大;反射波的炮检距越大,计算的叠加速度和t0时间偏差越大。采用非双曲时距方程可以减小计算误差。  相似文献   

17.
叠前地震数据的规则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通过对动校正前积分法DMO原理的探讨,在借鉴Canning(1996)提出的利用DMO实现三维数据规则化的方法和Biondi(1998)提出的三维叠前地震数据方位角校正方法的基础上,从方位角校正的角度入手,利用DMO和DMO^-1相结合的处理流程对地震数据进行规则化,以得到新的规则的观测系统下具有所需特定方位角的观测数据。此方法可用于解决叠前地震数据道插值、陆上地震勘探中不规则观测数据的规则化和海上地震勘探中的羽状现象校正等问题,可将已有地震观测数据转变为特定观测系统的叠前地震数据,以便于某些处理方法的应用。此方法原理简单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
三维常速叠前偏移可以等价地分解成两个独立部分;三维常速DMO叠加,三维常速偏移。其中,三维常速DMO叠加是根据给定的速度将炮检距空间的地震数据映射到DMO速度空间,在消除地层倾角影响的DMO速度处形成叠加能量。三维常速偏移是在每个DMO速度数据体上独立地进行的,从而消作了反射点位置对速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