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依据ICRP和ICRU最新推荐的外照射实用量的定义和概念,研究了用平行平板外推电离室测量定向吸收剂量率的理论和方法。实验测量和理论计算的接触天然铀块的D'(d,0)值与国外和国内著者的值进行了比较,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制了一台测量电子束和β射线吸收剂量的外推电离室,其空腔室壁材料可拆换并分别与空气、组织和硅等效,收集电极名义直径为1.5、3、10和30mm,空气空腔可变范围为0.2~15mm。该外推电离室具有在空腔内部测温,自动改变窗口上方材料厚度及采用微型计算机控制等特点。适用于测10 MeV能量以下,剂量率为10~5~10~(-3)Gy/h的电子或β射线吸收剂量。整个外推电离室自动测剂量系统在测~(204)TLβ放射源表面剂量率的不确定度为2.3%。测1.5 MeV电子束在硅和哈密瓜深部剂量率时,不确定度分别为4.0%和2.8%。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一台测量组织中β吸收剂量的外推电离室装置及对其主要性能的检测结果。外推电离室的收集极直径为29.85mm,极间距可变范围0.15—10.00mm,极间不平行度小于0.005mm;在 剂量率为25Gy/h的β辐射场中受照半小时以后,由辐射产生的记忆效应的消失时间约为48h。可测定的剂量率范围为1.27_×10~(-3)—2.37×10Gy/h,测量结果的系统相对误差小于4%,随机不确定度小于1%(1 σ)。对天然铀块的表面剂量率进行了测量。  相似文献   

5.
6.
用于测定β敷贴器表面剂量率的外推电离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慧莉  姚小丽 《辐射防护》1996,16(6):423-429
本文描述了两种用于测量医用β敷贴器表面剂量率的外推电离室的设计原理、结构、性能和实验结果。一种的收集极和保护环块用喷涂小于0.05mm的石墨层的聚苯乙烯材料做成;另一种的收集极和保护环块是由石墨块作成的分立的同心体。两种外推室的极间距行程均为0-10mm,槽沟宽度均小于0.3mm,入射窗用7mg·cm-2厚度的铝化聚脂膜加聚脂膜构成;均能方便地更换(不同尺寸和材料)收集极和调节极间距。前一种在几十Gy照射后一小时,即可恢复到正常本底水平;后一种在几十Gy照射后,立即恢复到正常本底水平;解决了测量大剂量时克服“记忆效应”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叙述了用自制外推电离室测量1.5MeV电子束在硅中的剂量率分布。认为由电子加速器准直器散射出来的电子对硅表浅层的剂量率分布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使用自制外推电离室(以下简称外推室),绝对测量国产JJ-2型电子静电加速器电子在硅材料深部剂量率实验中,加速器电子束流强度的不稳定将引起外推室所测电离电流的不稳定。有时束流强度不稳造成的电离电流变化量会大于因空腔体积改变所引起的电离电流变化量,致使外推室测量的数据无法进行体积外推,从而失去了外推室测剂量的意义。本实验采取单位束流强度剂最测量方法,在外推室进行测量的每一个极间距离上,由计算机快速同步地采集数十组电离电流和与之相应的束流强度值,剔除粗差后求单位束流强度下电子的平均电离电流值,进而使体积外推得以顺利进行。最后通过有关公式计算出单位束流强度下的电子平均吸收剂量率。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用于对肿瘤放射治疗进行剂量验证的二维阵列电离室探测器的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章描述了该二维阵列电离室探测器系统的构成以及工作原理,重点讨论了该探测器的数据采集子系统的设计过程,并完成了由前置放大器、前放控制器、数据采集控制器构成的数据采集子系统的开发。用户端可通过TCP/IP方式对探测器系统的参数进行设置,并进行数据高速采集、获取和进一步的处理。  相似文献   

10.
11.
β射线对于人体皮肤的浅表剂量的监测是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的重要部分。为研究建立β辐射剂量国防计量最高标准,依照ISO 6980国际标准,对名义活度分别为37 GBq的147Pm、460 MBq的90Sr+90Y和3.7 GBq的85Kr 3种放射源的辐射场特性进行研究。实验得到147Pm、90Sr+90Y和85Kr放射源分别在20、30、30 cm带展平过滤时的剩余最大能量为0.16、2.00、0.58 MeV。β污染、光子污染及辐射场均匀性在规定值的±5%以内,均满足ISO 6980标准要求。利用外推电离室对测量点处带展平过滤的皮肤组织等效材料的吸收剂量率进行测量,对涉及到的电离室有效面积及入射窗引起的散射和衰减等修正因子进行了详细的计算,测量得到147Pm、90Sr+90Y和85Kr分别在距源20、30、30 cm处的吸收剂量率分别为8.352、39.24、154.08 mGy/h,并与出厂证书给出的剂量值进行对比,最大相差0.52%,在可接受范围内。  相似文献   

12.
用数据采集卡测量屏栅电离室非屏蔽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数据采集卡获取屏栅电离室内238U自发裂变产生的阴极与阳极信号波形,通过分析阳极信号,得到了电子在各极板之间运动的特征时间,进而求得了屏栅电离室的非屏蔽因子.采用不同的栅极结构并改变阳极到栅极的距离,在4种情况下对丝状栅极屏栅电离室的非屏蔽因子进行了实验测量,并且进行了理论计算.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在较好的程度上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3.
用于中子吸收剂量测量的组织等效电离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制了几种不同结构的1 cm~3收集体积的气流式组织等效电离室,其室壁和收集极用自制的组织等效导电塑料制作。对电离室进行了一系列性能实验,包括:饱和特性、漏电流、极性效应、电流稳定时间、电流读数重复性、方向响应和光子能量响应等。为比较超见,对美国 FWTIC-17A型组织等效电离室也同时进行了测试。曾将我们的电离室与 FWT 电离室置于 d T 中子场和裂变中子场中进行了比对性测量,所得结果在实验误差范围内一致。所研制的一个球形电离室还送请英国 NPL 进行测试、比对,在 NPL 低散射 d T 中子场中与 EGG 组织等效电离室比对的结果表明,两者符合很好。总的看来,所研制的电离室的性能是良好的。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HL-1托卡马克装置物理实验中使用的多微机数据采集、处理及自动监测系统。详细描述了系统的构成、主要软件的编制方法。并给出了该系统在HL-1物理实验中得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HL-1托卡马克装置物理实验中使用的多微机数据采集、处理及自动监测系统。详细描述了系统的构成、主要软件的编制方法。并给出了该系统在HL-1物理实验中得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在研制“外推电离室微机控制及数据采集系统”时,为了节约经费借用多道谱仪中的Canberra 3105型NIM插件电源。由于没有接口电路,它不能直接用于计算机控制。本文主要介绍3105型高压电源的极性切换及微机控制的接口电路。 3105型电源是一个直流变换器,它采用2000型NIM插件±12V和±24V电源变换成±5000V高压。此电源的正、负极性切换,是靠一块印刷电路板用人工拔出后转180°再插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一套基于微机局域网的ICF综合实验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从基本物理实验需求的分析到系统软硬件的选择,物理测试节点的入网和实验数据的共享和管理等方面阐述了其整个建立过程,给出了实用系统的结构和其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8.
数字化反应堆集中数据采集系统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反应堆运行状态的数据对象,并针对反应堆的试验需求,设计基于数字化的集中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该系统综合运用计算机总线、电气隔离、虚拟仪器、LabWindows/CVI平台和Access数据库等技术进行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实现试验过程数据的自动采集记录、故障报警、数据融合分析和远程辐射监控等功能;基于多层构架的软件设计实现运行状态的界面显示和故障查询,提高数据采集的直观性和可靠性。试验证明,本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数据处理能力强、安全性高,操作简单易维护,提高了反应堆集中数据采集的数字化和自动化程度,达到了设计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19.
本文间歇式电子称量系统进行改造,用MCS-51单片机计量系统进行控制,对于不同重量要求的包装计量,只须利用键盘给定不初值即可,提高了包装的速度和精度。  相似文献   

20.
为实现外推电离室对β辐射吸收剂量的准确测量,对影响外推电离室入射窗修正因子kwi的主要量进行了研究。实验测量了外推电离室不同极间距和不同源 探距(源到外推电离室入射窗表面的距离)下的kwi。研究结果表明,在源 探距不变的条件下,kwi随电离室极间距的增大而减小;在电离室极间距为3 mm的条件下,kwi随源-探距的增大而减小。利用蒙特卡罗模拟计算出不带展平过滤器、源 探距为30 cm、电离室极间距为3 mm时,kwi为1.0845,与实验测量结果比较,其相对偏差为0.11%。因此,在给出kwi的同时,应提供相应的源-探距和电离室极间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