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建立了我国住宅建设项目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涵盖经济、环境、社会、项目技术及管理等4个方面。以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为依托,利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法构建了综合评价模型,并用一个实例对评价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合理的,所构建的多层次灰色评价模型在住宅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方面,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借鉴近年来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构建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山东省相州镇为研究对象,在建立评价模型的基础上,计算得出其可持续发展目前处于优异状态,但资源要素的可持续性不容乐观,已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城镇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杜会中 《山西建筑》2006,32(8):31-32
基于广义的可持续发展概念,研究了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为促进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健康、高效发展以及为制定我国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涉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活动等众多领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统。本文在全面总结国内外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将从经济、社会生活、资源环境三个方面来构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文章末以重庆某郊县作为试验研究区,以该县2000~2002年相关数据,建立了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旨在对该指标体系进行定量评判。  相似文献   

5.
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小城镇较城市、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独特性,论述了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概念、划分原则及其类型,并从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四方面构建了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6.
一、小城镇人居环境相关评价指标体系进展1.小城镇相关评价指标体系我国小城镇指标体系的工作已经开展起来,研究内容基本是围绕可持续的主题进行的。研究成果大致包括: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陈晓浒、马万华),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李宇),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李宇、周静海、刘亚臣、孔凡文的国家科技部2000年公益性基金项目),东部沿海地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范文国、熊宁),广东小城镇发展及其规划主要指标体系(郑国洪)等。其他方面有小城镇实力指数评价分析(杨晓东,傅泽田)。官方公布资料中以国家科技部最…  相似文献   

7.
从可持续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效率、可持续发展潜力、资源消耗和环境效益5个方面设计了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有别于以往单纯考虑发展程度的评价模型。引入系统协调性的理念,构建了基于主成分分析与回归分析相结合的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并针对辽宁省建筑业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并不是总处在协调发展轨迹上。  相似文献   

8.
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近年来,人居环境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普遍纲领。本文阐述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意义,在国内外对城市环境综合评价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以人为本等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筑原则,并利用层次分析法;提出了一套层次分明、操作性强的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以中国建筑业协会推介的中国建筑业企业竞争力百强排名评价指标体系为蓝本,参考近年来国内的相关研究文献,提出建筑业企业竞争力排名的评价指标选取原则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建筑业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同时给出建筑业企业竞争力水平评价的示例,以期有助于建筑业企业明确努力方向,追赶标杆企业,有的放矢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建筑业企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传统的煤炭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在建立煤炭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基于集对分析的集对势,建立煤炭建设项目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模型。使用该模型对某煤炭建设项目做可持续发展评价,并且计算过程简单,操作性强,为煤炭建设项目在可研阶段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魏秦  王竹  徐颖 《华中建筑》2012,30(6):83-87
论文从我国地区人居环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切入点、研究视角、求解目标等方面的差异出发,系统梳理了从建筑本体、多学科视野拓展到地域建筑创作几方面的研究成果,并针对我国地区人居环境研究的学科共同体及其研究进展,提出了地区人居环境的研究定位应着眼于地区的范式研究。  相似文献   

12.
潘莹  白佳钰  施瑛 《中国园林》2022,38(2):48-53
乡村景观是人类活动作用在自然基底上形成的综合性区域景观体系,在区域尺度上对景观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并做区划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不同地域文化下的人地关系。以粤东福佬民系这一族群所在区域为研究对象,选择主导土地覆被这一敏感性指针,对区域景观类型特征进行描述与度量,最终依据区划原则划定沃土之乡、荒埔之乡、山野之乡、丘谷之乡、海滨之乡五大景观分区。进而在区域和聚落2类空间尺度下,借助景观指数及图式语言,探明了粤东福佬区域内5类典型乡村景观特征。在风景园林学科背景下,探索了一套新的乡村景观区划研究路径,为区域尺度的传统乡村景观特征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3.
岳邦瑞  王军 《华中建筑》2007,25(1):112-114
绿洲建筑学是以人居环境科学及绿洲学为理论指导,针对绿洲人居环境的突出矛盾--绿洲生态安全面临威胁,以寻找可持续发展的绿洲人居建设适宜模式为目的,并最终落实在地域性聚落营造体系和营造技术的一门学科,其总体研究框架包括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技术路线.该文的研究重点从西北绿洲地区传统聚落变迁与当代发展、西北绿洲地区生土聚落的种类及分布特征、西北绿洲地区生土聚落中的绿色生态技术分析与优化、西北绿洲地区新型小康生土聚落营造技术集成与示范四方面论述了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最后,指出了研究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绿色住居"地域基因"理论研究概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莹  王竹 《新建筑》2003,(2):21-23
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把住居看做大自然中的有机生命体,创造性地将生物基因理论引人地区绿色住居的研究中。运用其科学原理,把住居生成与发展的内在规律视为住居的调控机制,把人们对各个环境因素的应对称为住居的“地域基园”,试图从深层次把握绿色住居的生成与发展机理,为可持续的人居环境建设提供科学的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适宜的人居环境对促进社会经济 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从 社会、经济、生态和自然环境四个方面构建 城市人居环境适宜度评价系统,以大连市内 四区为例,运用熵值法,SPSS,ArcGIS软件 等工具,对研究区的人居环境适宜度进行评 价。结果表明:大连市内四区的人居环境适宜 度差异明显。中山区综合、社会、经济以及生 态环境适宜度评价值均最高;西岗区自然环 境适宜度评价值最高;沙河口区各项评价值 排名均靠前,相反甘井子区的各项评价值均 靠后,不具有比较优势。概括分析了各行政 区存在的问题与优势,在今后的发展规划中 需对这些问题投入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绿地保护和控制发展是解决当今气候环境问题、构筑绿色人类聚居环境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区域绿地规划核心内容的总体架构,原则性的提出区域绿地的研究在构成要素体系、规划制定以及规划的实施管理3个方面发展存在问题与发展框架。目的是建立区域绿地规划宏观性的总体研究框架,以期带来中国区域绿地研究者对这一问题展开科学方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基于城乡统筹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提出农村人居环境体系的建设必须统筹城乡发展体系,并应纳入到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整体的规划。论文阐述了农村人居环境体系的构成和影响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各种要素,建构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层次及其主要内容,突出农村的村庄布点规划在农村人居环境规划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基于城乡统筹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张晋  张静 《中国园林》2022,38(2):83-88
聚落是人类长期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乡村聚落的分布及命名承载了极其重要且生动的历史信息,是研究区域人地关系变迁及传统人居环境特点的重要依据.以京西门头沟传统山地聚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解析与空间分布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门头沟传统山地聚落的发展演变进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从水文系统...  相似文献   

19.
传统聚落中的建筑都具有独特的审美思维表达方式,其聚落的空间环境、建筑的空间意向以及装饰所折射出的文化审美情趣,也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富有生机的创作源泉。廉村传统聚落完整的村落空间规划、空间意境塑造及其细部装饰特色都表现出了强烈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组合,其审美意向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观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0.
对试验区填筑层厚分别为60 cm、80 cm、100 cm、120 cm的填石路堤开展了静载20 t振动碾压试验,以及填筑层厚分别为80 cm、100 cm的填石路堤开展了静载25 t振动碾压试验,主要通过孔隙率和沉降差指标对填石路堤压实质量进行检测。研究发现:在确定碾压机械与压实层厚的前提下,碾压遍数达到一定后孔隙率逐渐趋于一稳定上限,碾压遍数的增加对减小孔隙率的影响很小。在压实机具一定的条件下,压实沉降差和被压实体层厚影响关系不明显,一旦不同层厚的碾压次数达到规定范围,其沉降差就能小于某一值。因此,对填石路堤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需要把沉降差和施工工序管理结合起来,沉降差只可作为孔隙率评判标准的补充性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