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雷达学报》2015,(1):2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以下简称高分专项)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规划发展纲要(2006~2020年)》确立的16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之一。高分专项工程由天基观测系统、临近空间观测系统、航空观测系统、地面系统和应用系统等组成,各观测系统将在2020年前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高分一号"和"高分二号"卫星已先后于2013年和2014年成功发射。"高分一号"具有高、中空间分辨率对地观测和大幅宽成像结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红外》2014,(10)
正据《人民日报》报道,9月29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对外发布了高分二号卫星拍摄的我国首批亚米级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图。高分二号卫星有哪些特点?目前,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以下简称高分专项)建设实施的情况如何?在加强成果推广应用方面采取了哪些创新措施?其数据应用前景如何?本报记者专访了国防科工局局长、高分专项领导小组组长许达哲。记者:高分二号卫星是高分专项工程的第二颗卫星,它有哪些特点?许达哲:高分二号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颗空间分辨率优于1m的民用光学遥感卫星,其观测幅宽达到45km,  相似文献   

3.
《卫星与网络》2013,(6):53-53
6月6日,国家航天局对外公布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首发星高分一号获取的首批影像图。影像图影像清晰,层次分明,信息丰富。此举表明高分一号卫星工程测试第一阶段工作结束,天地系统间协调匹配,卫星各系统工作正常,达到设计要求,实现为国土、环境、农业等领域提供精准服务的目标。首批对外公布的影像图包括2米全色、8米多光谱、2米全色与8米多光谱融合、16米多光谱四类,北京、上海、银川、大  相似文献   

4.
《红外》2012,(4):50-F0004
据国防部网3月13日报道,记者当天从国防科工局获悉,我国重大科技专项之一——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目前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相似文献   

5.
《卫星与网络》2013,(4):57-57
中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首颗卫星"高分一号"26日中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同时还成功搭载发射了两个荷兰卫星分配器和三颗分别由厄瓜多尔、阿根廷和土耳其研制的小卫星。北京时间26日12时13分,中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顺利点火升空,以"一箭多星"发式将  相似文献   

6.
航天技术和产业是知识高度密集与综合、关系国家安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广泛带动作用的战略高技术产业。积极促进航天产业发展,是建设创新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客观要求。我国航天产业5O年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绩。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国航天产业发展,要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要求,紧紧围绕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主线,坚持“以应用为主导,以创新为动力,天地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共享,军民协调开放式发展”的原则,通过政府牵引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方式,优先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导航工程和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四大工程项目,重点发展卫星通信、卫星直播电视、卫星导航定位、卫星遥感等应用业务,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从整体上要初步实现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的转变,创新能力得到明显加强,努力形成具有一定经济规模、产业链完整、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的航天产业体系。[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红外》2013,(5):50
中国军网记者频道5月6日电(《解放军报》记者张晓祺)浩瀚太空,又添俯览地球的"千里眼"。4月26日,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首发星"高分一号"成功发射,开启了我国对地观测的新时代。可以预见,透过"高分一号"的"太空之眼",我们对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将会看得更清晰、看得更精细、看得更全面……  相似文献   

8.
《雷达学报》2020,9(2):F0003-F0003
高分三号雷达卫星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首批启动的重要研制工程项目之一,是我国首个C波段、高分辨率、全极化星载SAR系统,其SAR载荷由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制,于2016年8月10日成功发射。基于高分三号SAR卫星,我国首次实现方位多通道星载SAR成像,大幅提升成像幅宽;首次实现星载SAR全极化成像。高分三号具有12种常规成像模式,最高分辨率达到1 m,最大幅宽达到650km,是我国首颗设计使用寿命长达8年的遥感卫星。  相似文献   

9.
对地观测系统概述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地观测系统在国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大气海洋和资源勘探、环境与灾害监测等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Terra卫星作为典型系统介绍对地观测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分析其核心关键技术,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 《红外》2013,(9):50-F0004
(本刊讯)2013年8月22日至23日,在国防科工局重大专项工程中心、河北省科工局的支持下,由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主办,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联合承办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卫星数据应用研讨会”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召开。  相似文献   

11.
产业动态     
《卫星与网络》2006,(10):16-17
国家遥感中心“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前期研究”和“重大自然灾害遥感快速监测与服务”课题通过验收;航天五院增持控股中国天地卫星股份公司;蒋耀平副部长会见法国欧洲通信卫星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伯瑞塔;信息产业部启动“我国数字集群技术信息安全水平及产业化能力情况”的调研工作;鑫诺二号项目卫星火箭全面完成出厂评审;上海IPTV正式全面放号;AVS标准在网通IPTV试验进展顺利;“北斗星通综合型机载GPS采集器与时统系统”项目通过验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据俄新社报道,尽管近几年内俄罗斯已经不能完全使用其在轨能力进行对地观测,但其优势仍然是:卫星获得的数据拥有高分辨率,尤其是那些从国家安全航天器上获得的数据。增强俄罗斯对地遥测系统的方式之一是研发适合搭乘在重型运载火箭上的廉价、小型的航天器。或者这种系统能够使用轻型火箭发射(大多数是改装后的洲际弹道导弹)。2005年底,俄罗斯计划发射实验型地球遥感卫星Monitor-E,卫星正在斯赫鲁尼切夫中心进行最后试验。Monitor-E标志着该中心为国家经济研发先进航天系统取得的阶段性成就。俄罗斯是第一个为了环境监控而研发具有与大型航…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对全球对地观测卫星及卫星遥感产业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对地观测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趋势,最后结合我国对地观测产业实际提出了几点推动我国对地观测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红外》2013,34(2):50
"未来十年将是我国卫星对地观测发展最快的十年,我国的卫星对地观测计划将会在国际上形成最有特点的、最密集的体系。"谈起卫星对地观测事业的未来发展,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主任郭华东就忍不住自己的兴奋。对地卫星观测框架"成形"  相似文献   

15.
航天对地观测运行机制与快速响应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天对地观测具有全球性,不受国界领空限制,快速响应机制对灾害救援和军事应用等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航天对地观测系统组成、工作流程及其发展趋势,研究了快速响应空间概念和提高系统快速响应能力的相关环节,以任务规划控制快速响应为例,提出了基于平台/插件思想实现系统快速研发与流程再造的技术路线,试验验证了技术成果的可行性,给出了航天对地观测快速响应系统未来发展模型的构想。  相似文献   

16.
《红外》2013,(4):50
据《中国科学报》报道,2013年2月26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获悉,由该所研究员王建宇领衔完成的"多维精细超光谱遥感成像探测技术"将应用在探月工程嫦娥三号月球车上,这表明我国遥感成像探测技术取得重要突破。据介绍,该成果已先后应用在载人航天目标飞行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重大专项和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的基础建  相似文献   

17.
陆燕 《红外》2014,35(10):1-6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地球资源、海洋和大气等环境状况进行监测,可以为人类生存环境提供预测信息和安全保障。红外遥感仪器是对地观测卫星的主要探测载荷。随着红外探测器性能和系统集成技术的不断提高,空间红外遥感仪器的探测能力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介绍了近五年各国相继发射的各类高性能对地观测卫星,总结了主要红外遥感仪器的应用状况、功能和特性,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陆燕 《红外》2014,35(11):5-9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地球资源、海洋和大气等环境状况进行监测,可以为人类生存环境提供预测信息和安全保障。红外遥感仪器是对地观测卫星的主要探测载荷。随着红外探测器性能和系统集成技术的不断提高,空间红外遥感仪器的探测能力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介绍了近五年各国相继发射的各类高性能对地观测卫星,总结了主要红外遥感仪器的应用状况、功能和特性,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地观测卫星资源的发展和应用,针对海域感知对卫星信息的需求,结合卫星 信息时效性、多元异类卫星信息融合处理、卫星与其他态势感知手段协同使用等问题,分析 梳理了基于卫星信息的海域感知关键技术,主要包括面向航母编队信息保障的快速反应技术 、面向任务的异种平台协同任务规划及基于效能的异类多平台协同策略优化技术、目标信息 快速处理技术、水下目标探测技术等。  相似文献   

20.
自主性和智能化是未来对地观测卫星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随着遥感卫星资源的增加,传统的对地观测卫星已经不能满足遥感应用中日益增长的高时效性、精确获取以及多样化的需求。结合对地观测的实际需求和目前的技术发展现状,提出了智能对地观测卫星载荷的初步设计,对其所具备的能力、工作原理以及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智能对地观测卫星载荷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