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步伐不断加快,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形势。寻求新型的养老模式,构建系统的理论体系,进而推进社会向积极老龄化发展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难题。该文首先提出了老幼结合的新型养老机制,通过参考国内外养老托幼建筑典型案例,从空间联系、功能整合、运行模式、建筑色彩四个方面探究其老幼复合型建筑的设计要点,以期为构建中国特色老幼复合型建筑设计体系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裘知  罗文婧  张涛  王竹 《华中建筑》2021,39(8):33-38
在全球少子老龄化趋势下,发达国家首先出现了"老幼复合"的实践探索并取得积极效果,然而由于地域环境的转换和社会背景的差异,国外经验在中国应用具有不确定性.研究调查和归纳我国老幼复合的业态类型与建筑组合方式,针对唯一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社会福利设施的老幼复合,探讨社会资源紧缺对其的刺激作用,揭示"社会资源利用效率"是综合社会福...  相似文献   

3.
对老幼友好型社区户外活动空间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将老人与儿童活动空间结合设置的老幼友好模式。通过对天津大学家属区内的两个社区户外活动空间进行实地调研,将户外活动空间中老人及儿童的日常需求进行对比研究。运用行为观察、行为注记等方法对两个户外活动空间中老人及儿童的行为进行分析,试图从社区户外活动空间边界区域、户外活动空间中部区域、活动空间内部设施及其布局等方面提出老幼友好型社区户外活动空间模式。  相似文献   

4.
作为社区型养老机构的特殊类型,将老年人和儿童看护设施邻近或合并设置的"老幼复合型机构"因其对促进不同世代人群间交流、理解的独特社会效益而在海外受到瞩目。日本从20世纪90年代起尝试建设此类机构,而对其使用情况的追踪调查也证实了设施对促进使用者身心健康以及社区人际交往的积极意义。本文认为尽管面临着国情和相关规范方面的诸多不同,但从社会和经济意义的角度考虑,老幼复合型机构仍然值得在中国试点推广。  相似文献   

5.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家庭结构的变革,不断增长的社区养老需求与社区养老设施配置不够健全的矛盾日益凸显。文章借鉴"城市人"理论,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展开实证,运用社会调查、回归分析等方法,识别出老年人、设施提供者双方匹配的配置半径为:综合服务类和生活照料类设施为300~500m,文化休闲类设施为500~700m,提取出影响养老设施满意度的人居要素为道路密度、周边环境和设施质量,最终从"点、量、质"3方面提出设施配置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6.
7.
《Planning》2014,(22)
本文对"缺损型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调查,旨在了解掌握"缺损型家庭"大学生的心态,归纳出他们心理问题的共性及出差异性的影响因素,找到心理问题的原因,并进行科学的分析,为建立健全"缺损型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机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孔俊婷  杨琛 《建筑与文化》2016,(11):140-141
中国已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阶段,因而近些年来我国的养老社区的开发建设的力度也越来越大,其中不乏比较成功的案例。通过对国内养老社区代表案例的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出了不同居住模式下的养老社区公共服务设空间布局特征,明确养老社区各个级别的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处理手法,以此指导未来养老社区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33号院的叶树异,20年前因车祸致残,因家里卫生间有台阶又是蹲式,无法洗澡和上厕所,一直靠老伴擦洗身子和帮助解决个人问题,通过家庭无障碍改造,解决了二十年的难题,第一次洗上了热水澡。  相似文献   

10.
李健红  王墨林 《华中建筑》2011,29(8):196-200
在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笔者选取"两岸三地"的厦门、泉州和高雄这三座同属"闽南文化圈"的城市作为本文研究的地域范围。通过对"两岸三地"九个具有代表性的养老设施进行实态调研,在"两岸三地"气候、风俗习惯以及文化传统等方面具有相似性的基础上,对"两岸三地"养老设施的室内外空间设计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出"两岸三地"养老设施在建筑空间的合理性、设备设施的完备性、安全性以及管理的人性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并提出高雄模式可以作为闽南地区养老设施建设借鉴的模版。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分析了郑州市社区养老设施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养老设施配套、指标和布局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合理配置社区养老设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相似文献   

12.
公共服务设施作为承载公共资源和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其配套布局公平与否直接影响居民获取公共资源的公平程度.因此,立足于社区生活圈规划,在综合考虑服务水平、可达性、社会公平绩效等测度指标的基础上,基于ArcGIS平台构建社区生活圈养老设施布局公平性评价模型,并对长沙市雨花区养老设施布局进行公平性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长沙...  相似文献   

13.
刘鑫 《城市建筑》2023,(1):40-43
中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发展的井喷期,成都市老年人口比例显著超出全国平均水平。社区养老设施是为了满足老年人在地安养需求,而城区用地紧张,设施户外空间面积小且未得到充分利用。为探究老年人在社区养老设施户外空间的环境需求与行为模式,本文从使用者需求出发,通过对成都社区养老设施的实地调研,分析老年人户外活动类型,并对户外空间进行现状研究,提出了各类型空间在实际使用中的问题,从平面再优化、利用可拆卸装置、人为引导等方面提出优化设计策略,使户外空间满足老年人聚集、停留、交往、徘徊等活动需求。  相似文献   

14.
15.
《Planning》2013,(18)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社会生存风险的增高,"失独"家庭以及由"失独"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正在进入公众视野。作为一种专业化的综合性的服务活动,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强调助人自助,有利于帮助"失独"家庭摆脱精神困境,恢复基本社会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增进其幸福。  相似文献   

16.
如何解决“福利倒立”和“福利悖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多年来存在一个"福利倒立"问题.经济适用房政策起步较早,力度较大,目标人群是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但执行结果显示,其中受益人主要是中等收入甚至中上等收入家庭,最低收入家庭因无力购买住房,很难从中受益.在住房保障中,收入较高者得益多,收入较低者得益少,我把这种现象称为"福利倒立".国家提出廉租房政策,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邹磊  徐婧  吴晓敏 《当代建筑》2023,(S1):66-69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养老”议题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在提高老年人基本生活质量的同时,满足其暮年生活的情感需求成为建筑师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基于人文关怀下的养老需求分析,阐明如何通过“年龄无界”“社交无界”和“空间无界”的社区设计和营造策略,赋予养老社区空间更多的功能可能性,以及更丰富的体验性,使老年人融入社会,与社会无界,进而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18.
在国家提出医养融合发展养老事业的背景下,本文分析了当前养老设施医疗与养生脱节、类型过于单一、就医困难等问题,提出了“医养”针对对象应为处于部分及全部援护期的“老年夹心层”的观点。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调查和“医养”实践的研究,本文进一步论证养老设施“医养”模式的可行性,为之后的“医养”导向下的养老设施营建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养老设施的普及配置已刻不容缓。然而由于部分相关概念未能明确统一、设施体系尚不完善、配置标准灵活性不足等问题,导致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一味追求养老床位数量达标,却忽略了老年人的实际养老需求,造成大量社区存在设施供给与服务需求脱节的现象。世界上率先进入超老龄社会的日本,从2006年开始构建社区统合照料体系。在设施配置规划上,从原有设施体系中独立出小规模的社区嵌入型设施体系,两个体系并存互补,使设施配置更具弹性,有助于灵活应对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在年老人熟悉的社区中实现高质量养老服务的精准配送。通过推动小型化设施的普及配置,实现了设施在既有社区内的渗透发展。本文以日本的官方开放数据为基础,通过梳理其社区嵌入型养老设施的配置和发展状况,揭示了这一规划举措对日本在高度城市化地区实现"在地养老"制度理念的关键意义。在借鉴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完善设施体系、因地制宜确定配建指标和设施规模、充分发挥设施区域协同作用等对中国具有现实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在“9073”的养老发展框架下,我国近年来涌现出大批依托于社区,并有机整合机构护理功能,提供居家支援服务的小规模嵌入式养老设施,成为实现老人持续照料的有效途径。通过案例分析,结合CCRC的实践形式与持续照护特质,尝试提出嵌入型持续照护社区养老模式,并阐释其“设施单元—弹性组织—整合植入”的空间构建框架。继而,通过天津嵌入式养老的实态调研辅以数理统计分析,剖析老人实现持续照护的现实服务诉求、功能变更需要及可共享的潜力资源,并在设施类型、功能组织和配建方式层面提出空间配置策略,以期为城市老龄宜居社区建设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