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安全关键领域中,如何保证软件安全性已经成为了一个广受关注的重要课题。确保程序中没有运行时错误,对于软件安全性的保证十分重要。基于抽象解释的静态分析方法对程序语义进行抽象,是验证运行时错误最合适的形式化方法之一。可配置程序分析(configurable program analysis,CPA)是一种适合多种静态分析方法的通用分析框架。本文使用CPA对抽象解释分析方法进行建模,给出了使用基于CPA的抽象解释方法验证程序中的运行时错误的验证流程,并用实例说明该验证方法的有效性。为程序中运行时错误的自动化分析和验证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2.
在安全关键领域中,如何保证软件的安全性已经成为了一个广受关注的重要课题。静态程序分析是一类十分有效的程序自动化验证方法。基于抽象解释的静态分析技术在验证软件的非功能性安全属性上表现十分突出。可配置程序分析(Configurable Program Analysis,CPA)是一种通用静态分析方法形式化体系,旨在用一种形式化体系对静态分析的分析阶段进行建模。使用CPA对基于抽象解释的静态分析进行建模,给出如何使用CPA形式化体系描述基于抽象解释的静态分析,给出了从待分析程序到CPA形式化体系的转换规则;提供了一种在安全关键性领域中的软件正确性自动验证方法,为基于抽象解释的静态分析工具的实现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3.
5.
6.
7.
8.
毛金玲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24):106-108
在WCET分析中,最重要的一类工作就是Cache分析。目前,大多数的基于抽象解释技术的Cache分析中,分析算法是作用于整个程序的,如果能够根据程序的层次结构,挖掘程序执行在Cache中的局部特性,那么就可以有效的提高WCET的分析精度。基于这一需求,本文主要研究基于抽象解释技术的多层Cache分析,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程序层次结构的分析,基于抽象解释技术的多层Cache分析和整数线性规划问题的建模与WCET求解,采用多层Cache分析能有效的提高WCET的分析精度。 相似文献
9.
为权衡对矩阵运算静态分析的精度和效率,针对程序中表示矩阵的变量,提出一种基于抽象解释的抽象与分析算法,即区间向量抽象域。将矩阵变量抽象为一个区间向量对,即行区间向量和列区间向量,矩阵各元素的值范围是由这两个区间向量对应元素的交集表示;设计在该抽象域上的操作以及迁移函数。通过对区间向量抽象域的计算,较好地权衡矩阵元素值范围分析的精确度和分析效率。实验结果表明,该抽象域能够较精确地分析程序中矩阵各元素的值范围,与现有的分析数组的抽象域相比,在分析精度和效率之间取得了合理权衡。 相似文献
10.
不变量的检测是提高软件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针对传统静态检测方法可能带来无效的不变量、缺失不变量等缺陷,文中提出一种以抽象解释理论为基础的非函数依赖不变量的静态检测方法.首先利用词法语法分析得到抽象语法树,然后将抽象语法树转化成抽象域图,接着对抽象域图进行抽象执行得到程序中可执行的路径,最后依据定义的非函数依赖不变量表现形式对可执行路径分析得到程序中潜在的非函数依赖不变量.同时通过一个 C 程序为例对该方法进行验证说明 相似文献
11.
基于抽象体系结构模板的多路软硬件划分算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系统芯片技术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软硬件划分从传统的二划分问题转化为多划分问题.文中对此提出了一个由通信通道连接的处理单元网络的抽象模型来描述多处理模块结构,并利用模拟退火算法与启发式的调度算法分别完成多路软硬件划分与系统性能和代价的估算.初步的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地选择合适的体系结构,使系统的性能和代价得到优化. 相似文献
12.
在实时系统的应用中常常需要对系统的执行时间,尤其是最坏执行时间进行分析。而程序中的循环结构的迭代次数对程序执行时间的分析结果具有重要的影响。程序的循环边界分析目的在于给出较为接近程序真实运行情况下的循环结构迭代的上界和下界。提出了一种基于抽象解释理论的程序循环边界计算方法,该方法对原有的循环边界分析方法进行了改进。首先在程序切片阶段对原程序建立程序依赖图,并提出了对程序依赖图的约简方法。由约简后的依赖关系可以对变量的取值进行约束,得到更小的取值范围,因此基于该方法的循环边界分析结果更加接近程序的实际执行边界,对获取精确的程序执行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15.
Abstract Interpretation Frameworks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6.
17.
基于抽象解释的代码迷惑有效性比较框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代码迷惑是一种以增加理解难度为目的的程序变换技术,用来保护软件免遭逆向剖析.代码迷惑是否有效是代码迷惑研究中首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对有效性证明的研究大都是基于非语义的方式.文章将语义与有效性证明联系起来,建立了基于语义的代码迷惑有效性比较框架,该框架能够为迷惑算法在静态分析这样的限定环境下提供有效性证明,而且也能严格比较迷惑算法之间的有效性,最后使用实例描述比较框架如何应用到证明代码迷惑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