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风光互补发电中蓄电池智能脉冲充电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一种应用在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中的智能型正负脉冲充电技术。提出了一种蓄电池充放电电路拓扑结构和控制策略,实现对蓄电池正负脉冲充电,这对提高蓄电池的充电效率和提高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风光互补充电控制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一种小功率风光互补充电控制器.该控制器能有效降低损耗,充分利用风能和太阳能,效率更高.对风力充电而言,在风速较低时,通过Boost斩波器将整流输出电压升至一定值再送至后级电路;当风速较高时,切断Boost电路,将整流输出电压直接送至后级给蓄电池充电.对光伏充电而言,直接利用光伏充电器的后级进行充电.最后通过300...  相似文献   

3.
小型风光互补电源的蓄电池智能充电装置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型风光互补电源系统蓄电池组的充放电性能,直接影响发电系统供电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考虑每只蓄电池单体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采用蓄电池组分只同时均充管理方法,适时循环地对蓄电池进行单体检测和充电管理,改善蓄电池组的充放电性能,提高小型风光互补电源的供电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前人类使用最广泛也是历史最悠久的电池是铅酸蓄电池,作为一种储能装置,它被广泛地应用于现代经济生活的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介绍了一种应用在小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中的蓄电池智能控制技术,提出了一种针对小型风光互补控制系统中的蓄电池充放电电路结构和控制策略,实现对蓄电池的智能控制,从而及时获得了蓄电池的状态信息进而合理调整电池的工作状态,这对提高蓄电池的充电效率和提高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风光互补发电蓄电池超级电容器混合储能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提出一种风光互补发电中的超级电容器与蓄电池混合储能系统,充分利用蓄电池能量密度大和超级电容器功率密度大、循环寿命长的优点,大大提升了储能系统的性能。建立了混合储能系统的模型和控制环节,并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在发电功率和负载功率脉动时,蓄电池能够工作在优化的充放电状态,有效减少了充放电循环次数,延长了使用寿命,提高了系统的工作效率。该系统对解决新能源发电系统中储能问题,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蓄电池充电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蓄电池快速充电技术,对各种充电控制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阐明了充放电过程中应该把握的有关准则。  相似文献   

7.
小型风光互补MPPT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提高小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效率,增强系统的稳定性,使发电系统的性能得到优化,将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控制策略应用到小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中,此控制策略可以跟踪蓄电池的最大充电功率,最大程度地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并对蓄电池充电控制方案分段优化,对蓄电池快速合理充电,实现小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智能化控制.  相似文献   

8.
结合实践论述了风光互补能源的合理性,给出了基于MCU的风光互补独立电源的硬件构成以及软件流程。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如双标三阶段充电的流程、逆变模块的MCU实现硬件构成等详加阐述。同时也结合实例,介绍了风光互补独立电源系统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9.
铅酸蓄电池充电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俄收  王远  吴文民 《蓄电池》2010,47(6):253-258
分析了铅酸蓄电池常规充电、快速充电和智能充电的原理及特点;阐述了初充电、补充充电、去硫充电、预防硫化过充电、锻炼循环充电和均衡充电的工艺过程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0.
蓄电池充电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针对蓄电池的特点,研究了蓄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极化现象,提出和分析了几种充电方式,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基于蓄电池分只均充的小型高效风光互补电源的研究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风光发电的基本原理和蓄电池分只均充的基本思想,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蓄电池分只均充模式的小型高效风光互补电源,介绍了能量产生和存储部件的选型原则。电源系统采用先升压、稳压,后控制充电的控制方案,介绍了控制器的设计及控制方式。  相似文献   

12.
电动汽车车载动力电池的性能直接影响汽车的续航里程,车载动力锂离子电池组的安全性和串联充电不均衡问题是限制其发展的一大阻力。结合国内外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发展状况,对其中前景较好的锂离子电池管理系统的构成和核心功能进行了重点介绍。分析了车载锂离子电池组的充电模式,总结出针对它的智能充电最优方法,并针对电池检测装置进行了初步介绍。  相似文献   

13.
为了使风力发电系统的有功出力波动维持在规定的范围内,同时保证系统的蓄电池储能水平基本保持不变,使系统能有效地应对输入功率突然增加及输出功率急剧下降的紧急情况,在风速预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的风力发电系统蓄电池充放电控制策略。当预测的风力发电系统输入功率的波动超过规定的功率变化范围时,通过对蓄电池的充放电控制以减弱网侧功率的波动,并且使蓄电池的充放电能量在一个周期内基本平衡,从而保证系统预留一定容量的储能装置以接收大功率输入或补充严重不足的并网功率,有效地减少了风能损失、提高了系统的效率。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孙频东 《电源技术》2005,29(1):41-45
采用专家系统控制策略,对蓄电池的充电方式进行有效的控制,可对蓄电池进行常速、快速等方式的充电,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充电速度和容量明显提高。在串联充电过程中加入均衡器,能有效防止过充电。用微机及单片机系统构成一个智能充电管理器,以对蓄电池组的充电过程进行实时检测和控制。  相似文献   

15.
设计一款铅蓄电池快速充电系统。传统充电技术有着效率低、高功耗、高损害等致命缺点,铅酸蓄电池在应用工程中,对充电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MSP430作为主控制器,采用马斯三定律及马斯的脉冲充放电思想设计,通过外围检测电路对蓄电池实时监测,进而实时调整充电状态以实现充电智能化,弥补了传统充电器不足,大大提高充电效率。与传统铅蓄电池充电器相比较,具有充电速度快、效率高、对电池损害低、可视化、可人机交互、高可控及兼具远程在线管理控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刘旭涛  赖小龙  卫东  赵磊  王志文 《电源技术》2016,(12):2377-2380
以使用阀控式铅酸(VRLA)蓄电池的独立光伏发电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马斯提出的最佳充电曲线,分析铅酸蓄电池的充电特性,提出了根据蓄电池阻抗与容抗的变化,预测可接受最大充电电流的方法。根据光伏发电系统的特点,采用变电流方式对铅酸蓄电池进行快速充电,优化充电控制过程。通过对铅酸蓄电池的实验验证和误差分析,表明所提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最后在Matlab中对光伏发电系统进行仿真,仿真研究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地完成充电和避免过充,从而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实现系统的优化运行。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锂电池组串联充电每个电池单体个性差异的问题,采用并联充电方式,设计了一种基于LabVIEW的锂离子电池组充电管理系统。上位机程序使用图形化开发软件LabVIEW编写,完成人工设定充电参数,实时监测80块电池单体的电压、电流、电量、电池状态并进行相应数据的存储,发生故障时,及时进行报警并保存故障信息等功能。上下位机之间采用CAN总线以主从的方式进行通讯,运用队列的方式作为接收数据缓存区,解决了80块电池单体与上位机通信协调问题。对电池组进行充电实验,显示电池组状态信息,表明充电管理运行良好,可靠性强,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文中分析了风储联合系统风功率平滑应用场景中双电池系统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波动越限问题,并提出一种改进控制策略。该策略通过风功率预测实现SOC波动越限预测,进而合理设置双电池系统充放电状态切换时刻,有效避免SOC波动越限,维持储能系统良好的充放电深度。基于两种湍流风速的仿真结果验证了此改进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在电动汽车能量管理控制策略和电池管理系统研究中,电池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的准确估算一直是重点和难点。基于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充放电特性试验,利用MATLAB软件拟合获得不同放电电流下的库仑效率和开路电压与SOC的关系。并采用虚拟仪器LabVIEW与相关硬件,实时采集动力电池相关数据,将SOC估算的安时法与开路电压法相结合,实现了对动力电池SOC的实时估算与高精度显示,提高了电池SOC研发系统的实用性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基于模糊PI控制的蓄电池智能充电控制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蓄电池充电过程中存在复杂的、时变的化学反应和电化学反应,加之蓄电池参数的非线性、离散性和不确定性,采用常规PI控制在对其实现控制时往往效果不佳。模糊控制不过分依赖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针对传统模糊控制的不足,提出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PI控制规则优化方法,并利用大时滞对象作为充电系统的被控对象做仿真分析,得出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PI控制优于常规模糊PI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