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孙婧  王晓晖 《城市建筑》2023,(5):175-181
在繁盛的经济背景和开放的社会风气下,唐代文人的夜间活动愈发丰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人宅园的营建和园林内夜间活动的发生。文章从唐时文人园林中主要的夜间活动与园林空间之关系入手,在解读史料的基础上辅助以复原图等图像研究,探究二者间的具体影响和互动关系。希望透过夜间这个特殊的视角,探究园景的设计营造,为古典园林史的研究从微观角度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同时为当代园林夜游活动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
刘珊珊  黄晓   《风景园林》2022,29(8):45-50
营造仙境是中国皇家园林的重要主题。作为“仙药”的代表,药用植物具有丰富的象征表意功能,是营造仙境主题和意境的重要元素。借助文献与绘画,对作为中国园林起源的昆仑、蓬莱神话进行分析,梳理起源于神话仙境的药用植物原型及其所承载的象征意义;进而以宋代祥龙石和艮岳、清代避暑山庄和圆明园为例,探讨如何运用药用植物进行细部营造、主题营造、组织景致结构和展开造景叙事。从药用植物视角认识中国皇家园林仙境营造的整体性,为湮废园林的植物复原研究和当代的康养景观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张瑾  王洪成 《园林》2020,(3):20-26
本文在中国山水画与传统造园发展相辅相成的研究基础之上,从"画游-园游"的角度,尝试就山水画理对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营造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通过结合中国古典园林实例的造园手法,分别从"物游"与"心游"两个层面分析画理在造园实践中的表达,为设计者从山水画的"画游"角度去理解传统园林的"园游"路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园林是空间的艺术,中国古典园林借助多种空间营造手法创造了丰富多样的园林空间。文章在概括空间与园林空间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古典园林的空间营造手法、空间特征,并从其对现代园林和建筑设计影响的角度探索了古典园林空间设计手法的现代化表现,从中感受其空间设计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江南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小盘谷在扬州私家园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的造园手法是中国古典园林营造中的典范。文章以小盘谷为研究对象,基于视觉分析的角度,通过实地测绘、统计等研究方法,从尺度与布局的角度,对其内部的空间尺度、建筑、山水和植被等景观要素进行量化分析,旨在丰富传统园林的营造理论,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6.
该文以中国传统自然观为思想基础,利用西方“场所精神”的理论方法解析中国古典园林。从生成“场所”的环境客体(包括建筑类要素和自然类要素)与感知主体(包括对空间的流动体验和对文化的多维认同)两个角度分别讨论了中国园林的空间构成和精神内涵。阐明了中国园林中的时空环境营造与体验者行为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揭示了传统自然观对当代建筑的场所营造及空间艺术表现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7.
汤思琦  彭浪  毛华松 《中国园林》2022,38(10):139-144
作为“琴棋书画”之首,古琴与其相关的抚琴、听琴等活动,是中国古代山水与园林中的重要活动,塑造了以古琴为主题的园林空间与园林意境。基于古琴活动的图文史料和园林实存,通过图文互证的方法,归纳了古琴活动文化意象从神性到诗性的变迁历程,以及此历程推动下的活动方式雅化和活动场所范式化。最后从古琴声音审美的“和”“静”“清”“远”4个方面,总结了园林古琴声景空间组织的典型方式。探索了古琴活动文化内涵和空间场所的耦合关系,对理解中国园林的内在形成机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路祥  田朝阳 《园林》2019,(1):70-75
小中见大是中国传统园林尤其是江南私家园林的重要特征,如何在有限面积营造无限之空间体验,创造出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一直是传统园林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文章重拾传统,以留园等江南私家园林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新的视角解读传统园林中小中见大空间手法,提出概念,并试图总结新手法,以期为中国传统园林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
宋爽  陈奥星 《城市建筑》2023,(5):147-150+160
中国园林具有深厚的艺术造诣和文化价值,但在西方现代主义的冲击下,当前的生活方式和审美需求发生巨变,我国现代园林景观存在着诸多问题,亟须对中国园林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进行重新思考。文章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特征的梳理,认为脱胎于山水诗画的山水审美与山水文化是中国园林区别于其他园林艺术的根本所在,并提出了中国园林山水营造的四种境界追求,然后总结了当前中国园林的传承与表达方式,最后提出了当代中国园林思想传承与形式创新的具体内容,以期创造既符合当代审美与功能需求,又具有高雅诗画情趣与精神意境的现代中国园林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0.
园林与如画——18世纪英国如画园林思想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宏宇 《建筑师》2006,(1):83-90
本文旨在通过对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如画所显示出来的多变性和多样性的研究,详细分析了18世纪英国如画园林的发展与变化,从而准确聚焦18世纪英国景观理论家和从业者的实践,跨越时间与空间,正确解读18 世纪英国的如画园林。  相似文献   

11.
夏舒婷  严敏  李早  成庚  杨箫 《中国园林》2024,40(2):138-144
竹洲吴氏园亭是南宋文人吴儆的私家园林,位于今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由于宋代徽州园林的遗存较少,个案研究有所局限,因而园林文献记载成为研究宋代徽州园林的重要来源。以吴儆所写园记《竹洲记》为引,结合县志、文集等历史资料,首先考证并推断吴氏园亭的位置;再结合园记中的园林记述,提炼建筑、植物等造园要素及园林活动信息;进而推衍吴氏园亭的空间布局,得出空间结构拓扑图;最后,总结竹洲吴氏园亭的功能、流线,分析造园特征,还原文人造园的思想与手法。研究表明,竹洲吴氏园亭是宋代徽州文人园林的代表,扩充了江南造园史中宋代园林的研究案例,丰富了徽州园林的研究内容,为徽州园林案例研究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地下空间形态从点、线、网状发 展到空间的立体化与系统化利用,与城市发 展聚集程度密切相关。地下空间利用在城 市产生之初就具有系统性特征,柯布西耶 等提出的“垂直的田园城市”规划思想对当 代中国地下空间规划及利用具有奠基性意 义。1790至今的研究表明,“地下空间”一 词出现于1980年后地下空间的规模化开发, 2000年之后中国成为地下空间开发及研究 的主战场。中国由于城市发展状况多样、地 理气候多样,地下空间开发模式兼具世界各 国的特征,未来地下空间的开发将吸取国外 地下空间的发展经验,建立多种地下空间开 发模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基于大众点评网获取的 餐饮业空间分布和评论数数据,应用空间句 法模型对重庆地铁各站周边代表商业活力 的餐饮业分布状况进行了空间分析。在已有 对地铁客流量数据和地面交通流量数据分 析的成果之上,交叉验证了空间句法模型对 交通流量和使用功能两个方面分析的适用 性。研究的结论显示重庆局域空间连接具有 明显的吸引作用,自身可以反映出城市中心 的等级和作为“超链接”系统的大尺度范围 交通网络的连接机制。此外,基于大众点评 网上的各站周边餐饮业分布和评论数信息, 对比了重庆各地铁站点周边餐馆数量与评论 总数和真实各站客流量及空间句法局域计算 参数的差异,研究结论显示作为虚拟空间中 的“超链接”,网络信息技术与真实空间中的 地铁系统类似,对城市空间的既有等级起到 了放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毛华松  李越  王飞 《中国园林》2020,36(10):127
宋代是文人园林定型的关键阶段。揭示宋代园林生 活、空间组织变迁及其时代特征,是理解文人园林审美的重 要基础。以宋代典型的园林活动“西园雅集”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历代西园雅集图文解读,提取“观书”“作画”“抚 琴”“题石”“说经”5类诗情画意园林活动和相应场景要 素、组织方式等共性图像符号。进而纵向对照西汉至唐代知名 的雅集活动模式,归纳了西园雅集在活动人群上的儒道释兼 容、活动类型上的诗画禅意、空间上的集群串联式结构、审美 上的主客体融合等文人园林雅集特征。对理解园林活动对中国 园林空间组织变迁上的影响,有着积极的理论补充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楠  孔宇航 《中国园林》2022,38(8):66-71
针对山水图绘与园林空间之间多重结构性关联,通过路径、构图与视觉3组模式解析搭建兼顾绘画与造园的分析框架。以北宋时期3幅经典山水立轴为例,系统梳理其形式结构与文本素材,总结出提示性路径、层化的山体、连续运动视点3组绘画中的模式,并与园林实例进行关联性验证,提出迂回编织布局、空间分隔与渗透、“反衬式”布景3种“绘画-园林”的空间转换方法。在概念层面,并置引介中西方绘画与空间分析法,形成2种话语体系间的互证与互补;在认知层面,重构绘画-空间解读的视角;在方法层面,论述由绘画映射至空间的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16.
以往提及完备严密的长城防御体系 多系明长城,而追溯起来,这种完备的长城体 系早在汉代就已经基本成形。玉门关地处河 西走廊西端的荒漠戈壁,疏勒河沿岸,是丝绸 之路从中原进入西域的最后关口。将玉门关地 区以往的考古研究成果与遗存调查相结合, 分析敦煌屯田、设郡与玉门设关的时序关系, 分析玉门关的物质遗存及其历史功能。玉门关 集中包含了汉长城体系的各类设施:障、坞、 燧、关、置、仓、边墙等类型,共同实现了边塞 地区的居住、屯田、御敌等历史功能,承载了 河西汉塞的屯田系统与守边系统,受到经济与 军事双重因素的影响。认知玉门关“从屯田到 守边”的历史过程,对于理解汉帝国的边疆控 制与经营具有重要的原型意义。  相似文献   

17.
晚明时期的旅游活动极为兴盛,许多文人发展出了自己的“游道”思想并渗透到当时的园林营造中。其中地理学家王士性的游道思想与造园艺术的结合尤为独特。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对白鸥庄进行了复原,分析其营造内容,总结其“集锦式”园林的空间特征与内涵,挖掘其造园手法与王士性独特旅游经历及观念的关联。  相似文献   

18.
北宋西京大内后苑是当时重要的皇家园林之一,虽不再拥有隋唐洛阳和北宋东京皇家御园的盛世局面,而超然物外的神仙意境仍未使其失去帝都陪京之尊位和皇家气势。根据宫城内考古和历史图文考证出大内后苑的整体范围,整理了描写大内后苑内景物的相关文献,并结合宋画、《营造法式》、相关建筑遗存和考古发掘报告首次对大内后苑的整体布局和单体建筑进行推理和复原想象设计,并在此基础上从选址、理水、建筑、花木等方面对其造园意匠展开分析,将其造园意匠归纳为“九曲通苑定乾坤”,主要体现在园林理水、空间和活动3个方面:园中理水采用了方中有曲的处理方法,阴阳相嵌,互相融合;园林空间北部呈现出规则形态,南部仍以自然式为主,体现道家、儒家和佛家意境;园林活动展现宗教性和文化性,整体上呈现较为鲜明的中原地区的造园特征。  相似文献   

19.
茶艺变迁中的明代中晚期园林茶寮及其空间组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明代中晚期图文史料,以图文互证的方法,从宋明文献及图画中的饮茶程式变迁出发,结合明代丰富的茶画与茶事文献,梳理了入明后茶寮兴起及与其相应的空间组合图式,并由此归纳了明代以茶寮为基础的新型茶艺活动的园林特征。并由此提炼了专室式、组合式、外联式三类茶寮类型,及其相应的位置经营、功能组合与园林环境的空间图式。证实了园林活动是园林空间形塑的重要动力,并对理解中国园林动态发展历程提供了积极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