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根据示波器的功能特性设计了键盘模块,采用单片机控制移位寄存器,实现对7*8键盘矩阵的管理。结合硬件模块的功能,设计了单片机循环扫描算法。同时,通过分析按键与旋钮的电气特性,尤其是旋钮旋动时电路逻辑的变化特性,设计了一种旋转编码器的鉴相算法,从而实现了单片机对按键与旋钮编码。  相似文献   

2.
李海英  宋建成 《电气开关》2010,48(1):13-16,20
分析了现有微机控制系统下矩阵键盘的设计及控制方案,指出了其存在的非本质安全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按照本质安全电路的设计规范和PLCI/O端口特性,设计了一种适用于易燃易爆场所的可与PLC接口的本质安全型矩阵键盘并给出了相应的控制程序。工业运行试验表明,应用到矿井局部通风机群控系统的本安键盘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功能及本安特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SPI接口的凌阳单片机键盘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一种通过凌阳单片机SPCE061A的SPI接口进行键盘扩展的设计方案.该方案采用具有SPI接口的周立功智能显示驱动芯片ZLG7289进行键盘管理,其外围电路设计简单,使用方便,管理按键多.这种键盘设计占用I/O口资源少,应用广泛.文中给出了系统硬件电路设计图、软件流程图以及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由单片机控制的开关磁阻调速电动机系统的总体方案及单片机I/O接口电路、键盘/显示器接口电路和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具体研制出一套完整的40W、三相6/4结构的控制系统样机,经实验达到了预定的设计指标。  相似文献   

5.
王娇  刘岩 《伺服控制》2012,(5):92-95,100
本设计采用8位单片机8751对步进电机进行控制,通过I/O口输出的时序方波作为步进电机的控制信号,经过驱动电路放大后来驱动步进电机;同时使用通过8255连接的4X4键盘来对电机的状态进行控制;74LS164作为数码管的显示驱动,显示步进电机的转向、转速、步数等信息,并由一个三极管控制数码管的电源,这样可以避免串行显示中常出现的闪烁现象;采用独立电源构成步进电机的控制系统。同时在系统中接入X25045"看门狗"电路对系统实时监控。  相似文献   

6.
针对加工中心操作面板所需I/O点位多和系统I/O LINK点位有限的问题,设计了一款适用于机床数控系统的新型加工中心操作面板。该面板利用单片机控制电路、矩阵编码电路和输出信号锁存电路减少I/O点位;详细介绍了硬件电路和控制软件的设计,最后给出了面板的试验和分析结果;该操作面板克服了采用点对点、线连线方式带来的所需I/O点位多和电路结构复杂等缺陷,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卢亚平  宋天麟 《电气自动化》2015,37(3):92-94,114
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早已不单单要求拥有一个简洁的物理空间,而更为关注居家环境的安全、方便与舒适。以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通过I/O口控制继电器实现窗帘的开合。同时配有PM2.5检测、环境温湿度检测、环境空气质量检测等功能。并使用了触摸屏技术代替了传统的按键。使得更贴合人们的操作习惯。在机械结构设计方案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硬件电路的设计及软件程序。整个系统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米饭温升曲线最佳参数的确定试验需要频繁更改控制程序,工作量繁重。为该试验设计了一个单片机控制系统,采用人机接口的解决方案,由程序员输入温升曲线各阶段的温度和时间参数值。系统包括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以AT89C51单片机为控制核心,以矩阵按键作为人机接口,还包括温度检测、显示和报警等模块,用C语言编程。用proteus软件设计电路,并仿真了程序运行,仿真结果表明:系统满足设计要求。所设计的系统使米饭炊制试验人员不需更改程序,可极大地降低工作强度。该系统可用于光波炉、电饭煲、电陶炉等电炊具的米饭炊制试验。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多路多段时间特点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单片机实现检测的方法。利用光电耦合器设计了信号取样电路,结合键盘电路、显示电路和存储功能等对单片机系统进行了详细的设计,给出了具体的硬件电路。就软件设计的关键部分时间检测程序和时间计算程序进行了设计,并给出了具体的软件流程。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考虑了抗干扰措施,给出了具体的抗干扰设计。对某种定时机构进行了测试,能够同时测试多路多段时间,测试结果证明该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0.
嵌入式指纹识别控制电路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设计了光学指纹识别模块的控制电路,实现了指纹的录入和识别功能.首先搭建了基于LPC900系列单片机编程器的编程系统.使用Flash Magic(V5.4)软件,用ICP与PC连接是通过USB接口电路,同时设计了一个硬件复位电路.用该系统对指纹识别模块的工作原理、流程、控制指令进行研究和调试.在充分了解其内部命令和工作原理后,设计了基于单片机的指纹识别系统的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以P89LPC922+单片机为控制核心,指纹识别模块为控制信号采集器,LED灯和按键为人机交互.  相似文献   

11.
For children who depend on devices to communicate, the rate of communication is a primary determinant of success. For children with motor impairments, the rate of communication may be limited by inability to contact buttons or cells rapidly or accurately. It is, therefore, essential to know how to adjust the device interface in order to maximize each child's rate of communication. The optimal rate of communication is determined by the channel capacity, which is the maximum value of the information rate for all possible keyboard button or cell layouts for the communication device. We construct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the information rate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vement time and the number of buttons per screen, the size of the buttons, and the length of a sequence of buttons that must be pressed to communicate each word in the vocabulary. We measure the parameters of the model using a custom-programmed touchscreen interface in 10 children with disorders of arm movement due to cerebral palsy who use a DynaVox communication device. We measure the same parameters in 20 healthy control subjects. We show that the model approximates the measured information rate and that the information rate is lower in children with motor impairments compared with control subjects. The theory predicts that for each child there is a combination of button size and number that maximizes the predicted information rate and thereby achieves communication at the optimal channel capacity. Programming communication devices with each child's predicted optimal parameters improved the communication rate in five of the ten children, compared with programming by professionals. Therefore, measurement of information rate may provide an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 of motor disorders on success in assisted communication. Optimiz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rate may be useful for programming assisted communication devices.  相似文献   

12.
李柏榕  乔毅 《江苏电器》2008,(11):32-34
介绍一种采用隔离RS485标准串行接口和标准通信协议的温度控制模块,该模块采用多项式拟合算法和连续式非线性A/D转换实现非线性校正。硬件电路设计中以89C51单片机为核心充分利用了单片机的I/O资源,采用按位传送方式实现ADC接口电路,采用SPI接口实现DAC和显示器接口电路,有效地减少了埂什连线数量。软件设计时紧密结合硬件资源,充分运用定时时钟,完成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显示、键盘操作、串口通信和输出控制等功能。  相似文献   

13.
潘文诚 《电测与仪表》2003,40(9):56-57,55
介绍了一种用于单片机系统的LED数码管扫描显示和简易键盘输入电路,该电路由一片8D锁存器构成,在驱动8位数码管的同时,还完成了8个键盘按钮的状态读入,基本实现了单片机键显电路简洁、价廉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根据当今安防的实际需求,设计了一套以ARM为平台,结合GPS技术、GPRS技术和图像采集技术的远程定位与监控终端。当检测到外界突发信号,比如强冲击或者人工按钮被按下,终端将采集到的GPS定位信息和图像信息通过GPRS网络实时传输到监控中心,同时发送报警信息到用户手机,监控中心也能通过发送查询指令,实时获取定位数据和图像信息。该系统具有低成本、高性能、高可靠性等优点,实现了智能报警、远程定位与监控功能。实验运行结果表明,系统定位和监控功能满足实际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5.
根据Kretschmann型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系统的需要进行设计,实现基于C51单片机,包括上位机、4×4键盘和1602液晶功能等多种用户交互方式的硬件控制系统。使用C语言编写单片机控制程序,实现键盘和液晶显示操作控制功能,并操作步进电机进而控制传感器入射光角度,还通过串口转RS485控制泵和阀进而精确控制样品的注入。上位机上编写了与单片机通信的Labview串口通信程序,单片机接收处理指令,实现了上位机上的传感器入射光角度控制。提供了全面易用的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交流电电压、电流以及功率等均值参数的采样法测量理论,给出了不引入测量误差的条件。分析了非同步采样导致交流电参数测量误差的原因以及采用窗函数加权抑制测量误差的机理。重点给出了非同步频偏很小时抑制误差最有效的矩形互卷积窗及误差公式。针对实际中模数转换(ADC)电路的输入信号中存在直流分量,导出了适用于单片机直接实现交流电参数测量的卷积窗加权算法的系列公式。通过仿真实验测试了单片机执行卷积窗加权算法的机器周期数与时长。结果表明采用STM32单片机仅需利用采样周期的很小一部分时间即可完成2阶卷积窗加权算法交流电参数测量中1个采样点的计算,算法具有很高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使用A/D转换电路来采集蓄电池电压,采样数据经单片机处理后由串口发送至远端的PC机,实现了变电站中蓄电池电压的遥测和报警。阐述了系统的硬件实现、通信规约和PC机与单片机之间通信软件的编写。该系统与变电站中已有直流系统和通信系统完全独立,可靠性和安全性都很高。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单相有源功率因数校正器(PFC),使用的功率器件较多,因此具有效率较低和成本较高等不足。鉴于此,提出了一种采用无桥PFC功率模块和部分PFC技术的新型单相PFC方案,在分析部分PFC的原理基础上,通过MCU软件编程给予实现。实验结果表明,该新型单相PFC方案具有校正效果良好,控制简单,成本低等优点,同时EMI得到了抑制,效率提高了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