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传统园林理景手法中具有鲜明的时间追求,借时间而生之景,会令人常看常新,百看而不厌。对时间要素的“季相”、“时相”、“气象”三方面进行了研究,藉以阐述“时间要素”在传统园林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2.
研究指出中国传统园林的"借景"是以"得景"为目的。通过地宜条件和时宜条件等有利条件的创造与利用,以及对不利条件的转化,来强化人的"得景"感知,实现借景。得景方式的差异,取决于人感受外部事物的5种方式。按照人对园林景物的感知方式的不同,把借景手法分为因视觉借景、因听觉借景、因触觉(肤觉)借景、因嗅觉借景等4种方法。而计成在《园冶》中所论述到的近借、远借、俯借、仰借,大多属于因视觉借景。本文以"风"这一得景主题为例,探讨上述借景手法在园林中的应用及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周宏俊 《建筑与文化》2016,(11):194-196
以日本的借景园林为研究对象,在广泛文献调查的基础上全面整理借景园林的案例,分析空间及视觉层面的群体特征,并探讨所蕴含的设计理念。具体选取了32个典型的借景园林案例,以及其中"背山"的布局方式,基于景观视觉的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借景意识与园林及其环境的空间特征之间的关联性。发现园林的借景意识与借景对象的视觉尺度间存在对应关系,借景园林往往基于借景对象而得以布局,并从中总结出了"小中见大"的空间及视觉特质。  相似文献   

4.
李飞 《华中建筑》2010,28(10):113-115
"山顶"是中国园林中营造"起承转合"空间序列中的"合"空间的地宜条件之一。该文提出"巧于因借"山顶的环境条件而营造"合"空间的意境与借景手法,如借景风云星月,"高"接云天;远借风云仙境,似仙似幻;远借缥缈之景,驻足长啸;因高借远,"旷"远之观;弹压控制,远借增添高远等,这些借景意境对现代风景园林中"合"空间的设计具有极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自我、景致与行动:《园冶》借景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仕达  孙田 《中国园林》2009,25(11):1-3
关注了17世纪的造园名著<园冶>,并以末章"借景"为焦点.作者要旨有二首先,细读借景篇,提出一个关于"借景"概念的新认识;其次,阐明"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的意义.论述涉及2方面的想法:其一,以往论者多以<园冶>典故为装饰,非关概念性的理解,本文摒弃此种观点,从而取得论述的基本动机;其二,以比较哲学家吴光明的著作为本,进而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6.
周宏俊  宋霖  黄晓 《风景园林》2018,25(11):23-28
以寄畅园的借景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寄畅园外部山林地造园环境的基础上,剖析寄畅园借景的景观与空间特征,以及这一借景景观与地形环境的关联性,揭示水系山势纵横之间的正面全景与侧面景深的组合关系,并在对拙政园、赖久寺庭园等中日园林布局的例证分析中,展现所隐含的山水因借的布局模式。同时梳理历史文献中关于寄畅园借景的变迁过程,指明园林布局对借景变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沧浪"这一中国园林中的一个造景主题的文化背景、比德观及其地宜条件,并从地宜条件的角度论述营造以"沧浪"立意的借景手法,以期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和建筑设计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8.
姚雪艳 《园林》2000,(7):14-15
概况日本园林中的茶庭堪称日庭设计的一个杰作,而续之而来的“回游式园庭”则使东瀛园林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回游园最早出现于公元17世纪,事实上,它几乎包揽了日本园林中的所有设计元素——池、山、岛、溪、桥、灯笼、踏脚石等。不过,在回游园中,这些造园元素的应用更趋自由,较茶道庭园少了许多定式要求。类似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日本回游式园林中也经常采种‘借景”、  相似文献   

9.
借景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兆祯 《中国园林》2012,28(12):19-29
藉此纪念中国风景园林哲师计成老先生诞辰430周年之际,结合自己多年学习其不朽之作——《园冶》之所得,从借景理法的内涵、借景理法在传统名园名景中的印证、借景理法在现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具体应用3个方面来论述中国传统风景园林的核心理论,以期据此来进一步弘扬和传承哲师计成老先生总结的中国优秀的风景园林文化。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8,(1)
我国园林景观艺术自古流传至今,经过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传承,如今的园林艺术有着先人的精华,同时不断创新。园林艺术设计是具有绿植、建筑、美学、文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士在传统园林理论的基础上,对自然环境进行有意识的改造。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不满足于基本功能需求,开始追求艺术魅力。在园林景观规划中,不同的艺术造型、人工光影在不同的时间、天气、季节都会有着奇妙的变化。将光影这一艺术手段巧妙地纳入植物景观设计体系,对其产生的效果进行解析与探讨,对园林景观艺术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引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克明 《华中建筑》2004,22(2):127-130
<营造法式>刊行已经整整900周年了,<营造法式>中的各种建筑图样反映了11~12世纪中国工程图学的科学成就,是足以值得纪念的古代建筑学专著.以此为题讨论了<营造法式>中的图学思想、古代建筑制图的规范化、建筑图样的绘制技术及其对现代工程图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徐怡涛 《华中建筑》2002,20(6):97-101
该文通过对明人唐顺之《裨编》和南宋程大昌《演繁露》中所共有的“屋楹烽”的考证,以及“屋楹数”与《营造法式》“看详”行文风格的差异,证明《裨编》中的“屋楹数”是唐顺之抄自《演繁露》,而非《营造法式》“看详”中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时建设 《中国园林》2003,19(5):16-18
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古猗园,在众多的江南古典园林中独具魁力。园中的建筑形式多样,轩榭楼阁立体造型变化多姿。在有限的空间内构成不同的景点,产生相互关联和对比的艺术效果,居中可观景,观之能入画,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营造了充满节奏和韵律的园林空间。  相似文献   

14.
通常规划师、建筑师在进行建筑环境规划设计时,重视的往往只是建筑环境的空间规划与设计,而忽视时间性设计。真正高明的建筑环境规划设计,除了要重视建筑空间的设计以外,还要注意时间性设计。如此,才能更好地体现建筑环境永恒的魅力,体现对人的深切关怀以及符合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中国古典园林的规划设计,十分注意对时间性因素的考虑,达到空间性设计与时间性设计的完美结合。本文介绍了古人关于古典园林时间性设计的若干论述,通过若干例子,归纳总结出古典园林时间性设计的一些成功经验,指出古典园林的时间性设计,应从宏观、中观及微观等不同时间尺度着眼,并注意从动植物的配置,天文、气象的变化,游览路线的安排和建筑布局等几个方面入手。总结中国古典园林时间性设计的成功经验,对于今后我们在建筑环境规划设计中,注意时间性设计的维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彭茜  金云峰 《风景园林》2016,(11):121-128
文中通过归纳整理西方历史上的一些艺术作品来介绍艺术对风景的诠释,透过艺术家如何看、如何思考这个世界的方式,从艺术家本身的立场来着手进行分析,对艺术作品及其经验进行探讨,呈现与作品有关的背景与图像最原始的含义,思考风景纯粹的内涵以及风景作为艺术,同时作为一定社会结构下的生活方式,其在社会阶层中象征的表现。使我们了解这些意涵是如何被艺术家所传达的,如何被人们所体验的,怎样被人们所感受的,即我们自身与艺术作品中风景的关系及交流的方式。从而引导我们在风景意涵与体验的层面展开关于风景园林设计的研究与互动,并且对西方造园史和西方园林作品的分析展开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6.
任何语言的书写都要诉诸于时空结构和书写者本源性的时空观念。基于对中国传统时空观念的研究及循环时空的意象解析,探讨拙政园的循环时空结构。文章提出循环时空结构即以流通环径周营联动园中景物,显现出时空一体、周回不息的循环性特征;该结构遍布全园,小到一筑一庭一山一水的单体构建,次到每个景区的局部组织,大到整座园林的全局统筹,呈现出多层交叠、有机共在的系统性特征;而每个循环经由人们游园运程的差异选择和多样复合,又展现出彼此通变且交融衍化的动态性特征。循环时空结构是中国造园极为重要的经营理念,是人基于游园运程、统合环径景物、融合生命情感的一种整全现象,我们藉此实现往复不尽的循环观想。  相似文献   

17.
梅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花木,具有独特的美学鉴赏价值,同时寓意深远,在园林景观营造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首先从梅的色、形、味等景观要素以及人文内涵等方面入手阐述梅的景观特征,并通过分析梅在中国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的景观表现特征,总结从古至今在我国园林中梅的景观营造立意、布局和配置等景观理法,最后凝练梅在中国园林中景观的香境、色境、生境和意境四大营造手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