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政府干预。是指国家通过政府职能的发挥与转化.制定相关法规,建立相应的高等教育投入机制,施行一定改革措施等途径,对高等教育投入机制与资源配置进行优化。其范围包括建立法律法规,平衡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保证教育投入,提供教育服务等方面。目前的问题是,资源配置的法律法规薄弱,资源配置重效率轻公平,教育投入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服务职能有待进一步发挥等。优化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对策包括:干预的目标取向由重效率向兼顾效率与公平转变;干预的理念从经验治理向法律治理转变:干预的行为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干预中的教育投入方式兼顾计划与市场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公平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公平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和终极目标,目前,人们对高等教育公平存在片面理解,高等教育发展中也存在各种不公平现象。要追求高等教育的相对公平。就要对公平的标准及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进行重新认识,建立和完善公平的体制和机制。稳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和普及化不仅意味着高等教育本身不再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代名词,而且使高等教育质量这一概念日益需要用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这一新概念来替代,如何满足顾客的差异性利益诉求成为衡量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重要评判依据.因此,如何克服顾客需求多样性与高等教育服务有限性之间必然存在的紧张,如何防止和克服高等教育实践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高校失灵,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必须直面的问题.实现合理分流,从源头上关注初级顾客利益需求的满足;积极提升高等教育服务过程质量,实现大学生多元多向发展;改善和重建精英的制造机制,满足社会对精英的多元需求,都是保证高等教育服务质量从入口到过程再到结果全面提升的可选路径.  相似文献   

4.
基于高等教育服务消费者视角的大学生权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服务是高等学校的基本产出,大学生是高等教育服务的消费者。基于这种消费者身份,源自对高等教育服务消费自由、正义与效率的追求,大学生应该享有知情权、选择权、参与管理权、消费条件权、损害求偿权、公平消费权、维护尊严权、消费教育权、维权结社权等消费权利。这些权利的实现需要进行权利的合法设定,保障客观物质条件,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作用,建立高等教育问责制度,增强消费者自己的权利意识和维权能力。在消费者权利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与学校协商、向学校申诉、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申诉、申请行政复议、调解、仲裁、司法审查、舆论监督等途径寻求救济。  相似文献   

5.
人本性是柔性管理的本质体现,是实现柔性管理的思想精髓和核心理念.高等教育柔性管理是柔性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化.高等教育柔性管理以人格化为标志,是对以制度为中心的传统刚性管理模式的超越,是现时代语境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走向人本性和现代性的一种思维范式与实践范式.高等教育柔性管理是以认识论和政治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管理,向以生命论为基础的现代高等教育管理范式转换的应然选择.推行高等教育柔性管理有赖于正确处理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关系、坚守和践行人本管理理念、优化管理组织结构与形式、培育良好社会资本等几个实践维度.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财政陷入了困境,原因包括规模扩大过快、制度不健全等因素,但政府同样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前高等教育财政中政府责任缺位体现在投资责任缺失和转移、效率与公平问题突出、法制建设滞后、多元筹资缺乏政策供给和中介组织发展缓慢等方面。可通过增加公共财政投入、促进制度变迁、开源与节流并重、加快高等教育财政法制化进程、培育和管理中介组织以及建立高等教育财政问责制等措施来实现政府责任的回归。  相似文献   

7.
从高等教育供给的视角。对中部六省普通高等教育发展与变化进行比较分析。根据各省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高等教育供给的努力方向,并建议执行合理的省级和中央的高等教育财政政策以及强化政策的执行力度,优化高等教育的规模、优质资源以及结构的供给。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做出了两个重大战略决策。其一是"985工程",旨在"追求卓越",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学;其二是1999年起持续多年的高校扩招,加快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阶段转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育学院鲁斯.海霍教授及其课题组所关注的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都是国家重点综合大学,它们实际上面临着双重任务、双重挑战,即既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又要通过"985工程"的实施尽快缩短与世界顶尖大学的差距。本文试图通过对北大、南大和厦大三个案例的分析,考察它们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如何处理好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的关系,兼顾国家使命与地方需求,平衡"追求卓越"与"维护公平"、"全球化"与"中国特色"、"学科综合"与"学科特色"等等,进而真切、全面地反映中国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的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9.
国际经验已充分证明,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与政府资助多寡高度正相关。以私立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韩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为例,三国政府均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私立高等教育财政资助政策,以扶植、规范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且政府资助已逐渐成为保障私立高等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的有力工具。反观我国,尽管近些年来民办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但经费筹措问题仍旧是民办院校面临的重大困境之一。因此,为充分发挥民办高等教育的主体作用,我国政府应加大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资助力度,建立基于质量评估结果的政府资助体系,提高资助效率。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社会关系的日益强化,它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对高等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探究全球化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剖析全球化对高等教育政策和实践的主要影响,有利于深化对当代高等教育性质和特征的认识。全球化与高等教育研究已经发展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积累了大量的文献和许多有益的结论。理论分析和文献述评揭示,为了深化对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关系的研究,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建立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是创造力经济,即以人的创造力为主要资源的知识经济。创造力经济的出现必然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并投射以新的变革期望。审时度势的高等教育必须对新经济社会的期望给予响应,这主要涉及三大变革:其一,职能拓展,重视发展知识生产力,着力培养创造性人才,面向经济社会开展科学研究和通过知本创业直接服务社会;其二,大学转型,即摆脱传统大学的能级约束和思维定势,创建自主创新型大学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变革,提升大学的竞争优势;其三,资金运营,即大学要从传统的财务管理向投资理财转变,以利于对发展创造力经济的财力支持。这些对创造力经济投射期望的响应,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快步走向经济社会的中心。  相似文献   

12.
建立以政府、社会和高校为主体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前提。其中,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促进本省高教质量提升上担负重要的职责。当前主要的任务是加强以学科、专业为主的单项评估。同时,在评估过程中,应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构建多维的评估网络,加强对评估机构及过程的再评估,加强专业化建设,正确看待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1999年后的8年扩招,跨越式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当前应重点抓教育质量的提高,并从三方面落到实处。一是落实在教育理念上,把提高质量当作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不管是从国际人才竞争的形势看,还是从高校面临的责任、使命以及我国高校的现状看,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有一种危机感和责任感来确立质量是生命线的理念。二是落实在质量标准上,要以人为本,“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的根本标准”。为此,必须树立大教育观念,让教育回归教育;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要因材施教,分层培养。三是切实履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的举措,包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重点发展、合理布局、分类指导的方略。  相似文献   

14.
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受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压力、“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和管理机制的影响,有人提出了高校发展转型的话题。但发展模式转型,并不能保证有效化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培养具有潜质的准工作人员,而不是熟练工人、熟练技术人员。训练专业技能的最好办法是在实践之中,行业、企业在应用技术教育方面比高校具有更大的优势,企业在职业教育上不应该缺位,高校在职业教育上也不必越位。新形势下,全面转型容易导致高校职能的泛化,并掩盖其核心职能的发挥,适度调整比全面转型更利于高校的健康平稳发展,更加符合高等教育内在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5.
人性假设是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础,甚至直接决定学科的发展取向。对于高等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的探讨,长期以来总是陷于“逻辑起点”的误区,而较少涉及更为根本的人性假设与学科观念问题。历史上,赫尔巴特曾以学生的可塑性作为教育学的人性假设,最终使得教育学成为了一门关注谁来教、教什么和怎么教的次等学科。高等教育学的人性假设对于学科转型至关重要。如果同样以学生的可塑性作为人性假设,高等教育学最终仍然难以避免地会成为高等学校的“教学之学”;如果考虑到大学里高深知识的特殊性,以知性人作为本学科的人性假设,高等教育学便有可能转型为一门专门研究如何在大学里进行高深知识生产、传播与应用的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6.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当前正面临着由传统的注重学历文凭教育,向倡导终身学习、注重成人发展转型。要实现这一转型,必须从观念的转变入手,在教育目的观、价值观上,实现从“成材”到“成人”的转变;在师生观、教学观上,实现从“重教”到“重学”的转变;在学习观上,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这三方面观念的转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逐层递进。  相似文献   

17.
我国过去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单边治理模式已造成诸多弊端,需要推行新的多中心治理模式。高等教育多中心治理的基础是市民社会发展,考察西方国家和我国的市民社会发展背景是必须的。在深入探讨市民社会组织参与高等教育多中心治理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可通过政府、社会和大学自身三方面的努力,为实现高等教育的多中心治理创造条件。具体路径是:加强政府主导,积极营造大学组织自主治理的外部社会环境;加强社会联动,大力培养和发展第三部门性质的教育中介组织;加强大学自治,推进大学组织内部的民主管理。  相似文献   

18.
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是在美国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中自然成长起来的,并不断地将高等教育内外的合理成分吸收进来,随时进行着相应的调整。三种类型的认证机构所开展的六种基本的认证活动指向两个核心目标:关于学校的机构目标和关于公众的公共目标。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律性、自治性、未来导向性、多样性与统一性共存、与美国文化精神的一体性等特点。它为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制度建设应深深地扎根于自己的母体文化和历史土壤中;始终恪守自己的核心功能与价值;区分学术权力与政治权力的行使空间;把握制度变革的均衡性;注意国际经验吸收的适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