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晚清的"新政"改革中,书院退出历史舞台。在20世纪20年代,由于新教育实施所带来的弊端,引发人们对传统教育和新式教育的反思。书院研究正是在此背景下应时而生。同时,书院作为一项重要的传统资源,在"整理国故"运动中,备受学者重视,由此推动了书院研究的兴盛。30年代中后期至40年代前期,书院研究达到顶峰。近代书院研究呈现出针对性强,现实意义突出;实证研究与计量研究并重;教育学家与历史学家共同参与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书院制度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被废常令人扼腕叹息。不少新儒家学者认为书院制度可以弥补西方大学制度诸多不足,为此将在21世纪中国大学制度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经过仔细比较与分析考察后发现,虽然书院制度出现了现代大学制度的某些特质,但并未真正具备现代大学精神。因此,对于书院作用尚需采取更客观公正的立场,从而不至于走上矫枉过正的老路。  相似文献   

3.
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胡适发表“书院的历史与精神”、“书院制史略”两篇文章至今.中国的书院研究已经走过了九十年的历程。在这九十年中,相关论文发表2000余篇、专著出版70余部.研究成果堪称丰硕。其中.某些开创新范式、开辟新方向的成果。无一不是独辟蹊径.发前人之未发。导来者之先路.从而成为书院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肖永明教授《儒学·书院·社会一一社会文化视野中的书院》(商务印书馆.2012年10月出版)一书从社会文化角度对书院与儒学在社会中的互动关系进行了详密考察,既有新方向的开辟,也有新观点的提出.还有新方法的使用.堪称别开生面。可以预言。它也必将成为书院研究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论著。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清廷宣布我国古代书院改制为学堂110周年。岳麓书院为此积极筹备了一系列纪念性学术活动,再次掀起了学术界对古代书院研究的热潮。本刊特约岳麓书院四位专家分别从古代书院精神与书院制度的统一、古代书院的董事会制度、书院与地方社会的互动、书院改制对近代书院的促进作用等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撰写了四篇笔谈文章。现予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人是一个价值的存在。在市场经济逻辑的主导下,今日之大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已变成了职业训练所,大学的价值教育逐渐被边缘化。以人物为中心的中国传统书院不以“实学”为重.而以涵养心性为业,体现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旨趣。传统书院的教育理想以及书院精神在当前的延续,揭示了大学价值教育的中心在于“立人,’。大学的根本价值在于"人"的精神气象。  相似文献   

6.
当今,利用古代书院之地、之名、之精神开展国学教育的机构和学校越来越多,呈现出一种国学教育书院化的倾向。但滥用书院之名开展国学教育在宗旨、方式和机制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为此,社会上的国学书院要克服功利思想,更加规范化,充分发挥"书院是国学教育的形式,国学是书院教育的内容"的结构功能;中小学国学教育应以诵读经典为主要方式,增加国学教育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提升青少年人文素养和做人的本领,发挥国学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并在经典诵读之外强调践行书院精神;在一些大学,书院制是学生社区生活管理模式,国学研究院则致力于专门的国学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应在体制和目标上加以整合,通过开设国学通识教育科目和采用书院式研讨,将国学教育融汇到大学人才培养的全领域、全过程,并共同担负起为各级各类国学教育机构养成优良师资的责任,使大学真正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地。  相似文献   

7.
朱阳书院是清代河南教育的一个重要窗口。窦克勤主讲朱阳书院期间,常同友人、生徒雅集于该院周围的郭山、旧屏山、竹来峰、绿引溪、学箕园、望鹤台等地,在优游暇豫中享受着山水诗酒之乐。不过,窦克勤等人并非视书院为"供宾讌、侈游观"之地,传道授学才是他们雅集活动的精神旨归,朱阳书院雅集创作由此带有鲜明的道德印痕。中国历代很多书院重视传道授学,朱阳书院雅集创作中的道德印痕在中国历代书院雅集创作中习见不鲜。  相似文献   

8.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它从深层次影响了湖湘教育思想的近代嬗变,孕育了湖南特质的人才教育思想。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的湖湘人才特质之所以能够传承不绝,主要依靠湖南地区的书院教育。湖湘书院的传统精华:教育宗旨、自由自主精神和独立办学模式,可以为湖南高等教育的现代转化提供契机。涤荡于湖湘文化和书院传统下的湖南高等教育,必须在目的、内容、方法、思想等方面形成特点,才能走出一条富有湖湘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9.
书院改制因其对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近十年来受到专家学者的日渐重视。"知古"可以"鉴今",研究其中的得与失、是与非,旨在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借鉴与启示。鉴于此,编辑部本期特以专题形式集中刊发"近十年书院改制研究述评"、"书院改制对中国高等教育近现代化的影响"、"晚清书院向近代学术转型的内外条件"、"清末四川省会书院改制前后的两难及其变通"四篇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在元代书院发展史上,宋遗民书院是个特殊而重要的文化现象。重建或新建的江南宋遗民书院依然保存着宋代书院具有的讲学传道特征,由宋遗民主持的书院多专注于学术,其学术氛围比同一时期的其他书院相对要浓厚得多;江南宋遗民书院在官方统一教育之外独立办学,并不受元政府过多干预,不仅在创办书院时有较大的自由度,而且其内部管理也有更多的自主权;江南宋遗民书院不仅帮助宋遗民找到精神寄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宋遗民的生活困境;在宋遗民书院中,从书院的创建者,到延聘的执掌者和生徒也多认同遗民身份,师生之间有着相同的气节、趋同的价值取向,使江南宋遗民书院更富遗民文化的气质。宋遗民在书院中讲授程朱、精研理学,既缓和了民族矛盾,又为元代书院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书院是一种官学系统之外的教育组织,它不依靠朝廷的正式诏令而建立,其主持者、管理者都没有纳入朝廷的官学教职之中。所以,在中央集权的古代社会中,书院具有一种相对的独立性,特别是在书院创建、办学理念和内部管理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自治权。中国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一样,在文化史、教育史、学术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中国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根植于不同的社会结构之中,二者的自治权差异十分明显。中国古代书院的自治权与家族自治权存在同构关系,正像家族自治权往往受制于皇权一样,书院的自治权也总要受到以皇权为主导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权力的限制。而欧洲近代大学的自治权则是与城市自治权存在同构关系,大学自治是城市自治的直接产物。中国书院和欧洲大学在自治权方面的差异,主要是由二者根植的特定历史的社会政治结构不同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在二十世纪末中国书院研究勃兴的过程中,陈谷嘉先生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主持和组织了全国规模最大的书院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为书院研究的兴起和书院学的建立奠定了厚实的资料基础;探讨书院研究理论,提出了书院学的概念,对书院的定义进行了辨析和论述;打破了以往教育史研究视角的局限,将书院置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拓展了研究的视野和方法;梳理以书院制度为主线的书院发展历史,深入研究书院的德育教育等问题,提升了书院学研究的理论水平;出版了书院研究的重要著作;积极探索传统书院现代化的道路,使古老的岳麓书院成为现代学术研究和人材培养的重要基地以及全国书院研究的中心.  相似文献   

13.
湖南书院的数学(算学)教育始于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是湖南新政事业的一部分,是湖南教育事业由古代向近代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发展由浏阳、湘乡而及省城长沙,然后推至岳州、常德、衡州、武冈各地.由于有数学名家执掌,其组织与实施皆有较高的水平,主持其事者称算学山长、算学总教、译算山长、算学监院、算学斋长、算学教习、算学主讲、算学学长、算学分教习等.当时认为“算学原有中法、西法之分”,教学中强调“学者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并习兼攻,毋庸歧视”.教学内容除传统算学经典之外,还有三角、几何、代数、曲线、微分、积分等近现代西方数学知识.本文的揭示,完全可以改变书院只教授儒家四书五经的陈旧认识.  相似文献   

14.
书院改制因其对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近十年来受到专家学者的日渐重视。"知古"可以"鉴今",研究其中的得与失、是与非,旨在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借鉴与启示。鉴于此,编辑部本期特以专题形式集中刊发"近十年书院改制研究述评"、"书院改制对中国高等教育近现代化的影响"、"晚清书院向近代学术转型的内外条件"、"清末四川省会书院改制前后的两难及其变通"四篇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书院改制因其对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近十年来受到专家学者的日渐重视。"知古"可以"鉴今",研究其中的得与失、是与非,旨在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借鉴与启示。鉴于此,编辑部本期特以专题形式集中刊发"近十年书院改制研究述评"、"书院改制对中国高等教育近现代化的影响"、"晚清书院向近代学术转型的内外条件"、"清末四川省会书院改制前后的两难及其变通"四篇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古代书院在培养人才、化育人生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而这与书院的课程体系是分不开的。书院以“明人伦”和“传道济民”为依据,设置了以经学为主体,以史学为补充的基本德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7.
书院是既不同于官学又有别于私学的独特的文化教育机构。书院在不同地域内的发展,深刻地影响了地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古代书院重视人才的培养教育,把人才培养作为自己的核心功能。千余年中,书院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方式及内容培养造就了大批人才,提高了当地士人的文化素质,并逐渐成为地方人才培养的主导力量。此外,书院还通过引进不同地域的山长、教师主持教席,为地方教育注人了新的资源,促进了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110年前的1901年9月14日(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二日),清廷发布上谕,宣布改书院为学堂,此后全国各地书院相继开始改制,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才基本完成,制度层面的书院从此在中国历史大舞台上消失。书院改制被清廷视为挽救几近覆亡的败局、发展近现代教育、培养实用人才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在讨论书院改制对近代教育的促进作用时,不能仅以书院改学堂的数量来衡量其实际效果,主要应当看书院改制的政策实施以及书院对其改制后学堂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书院改制因其对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近十年来受到专家学者的日渐重视。"知古"可以"鉴今",研究其中的得与失、是与非,旨在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借鉴与启示。鉴于此,编辑部本期特以专题形式集中刊发"近十年书院改制研究述评"、"书院改制对中国高等教育近现代化的影响"、"晚清书院向近代学术转型的内外条件"、"清末四川省会书院改制前后的两难及其变通"四篇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创刊于“五四”运动前夕的《新教育》杂志,依托举办机构聚焦国际知名教育家的来华考察活动,助推科学教育;译介实验教育主张。关注国内教学实验的施行情况,对“实验主义”推崇备至。《新教育》的办刊活动和教育主张,在20世纪20年代宣传科学教育的洪流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