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壳聚糖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及生物降解性,在医药、环境、印染等领域有较多应用。本文利用壳聚糖的优良成膜性能制备了系列壳聚糖膜,同时对壳聚糖膜的吸水性、耐酸性、耐盐性、透光率、强度等性能行了研究。实验表明:壳聚糖膜的拉伸强度在所研究的浓度范围内随着铸膜液浓度的增大呈现降低趋势。经戊二醛交联后膜的尺寸稳定性能、耐化学品性能以及力学性能均有所提高。壳聚糖膜的透光度与壳聚糖浓度、交联剂加入量有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2.
3.
将己内酯低聚物成功地接枝到壳聚糖分子上,制备出一种新型的壳聚糖材料膜,用化学分析及红外光谱表征结构,并测试了相关性能,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及催化剂下,已内酯低聚物与壳聚糖分子接枝混杂,形成的材料膜改善了壳聚糖膜的脆性,并显示出良好的降解性。  相似文献   

4.
将季铵盐壳聚糖(HACC)与水性聚氨酯(WPU)进行共混,对共混膜进行了耐静水压、透湿量性能测试.讨论了HACC用量、共混时间、烘干温度对共混膜防水透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HACC用量10%~15%,共混时间15~20min,烘干温度100~110℃时,制备的共混膜具有良好的防水透湿性能及共混性能.  相似文献   

5.
以不同配比的无规聚乙烯醇(aPVA)和间规聚乙烯醇(sPVA)进行共混制膜,并对共混膜进行热处理,用DSC对原始共混体系和经热处理后的共混体系的热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混体系的DSC曲线上只形成一个吸热峰。两种组分配比的变化能引起熔融温度和结晶度的明显变化,显然,随sPVA含量增加有利于共混体系熔点和结晶度的提高,共混物经热处理后发展,sPVA的加入有利于抑制共混物的颜色变化,且sPVA也有  相似文献   

6.
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壳聚糖/聚乙烯醇复合纳米纤维膜,探讨了不同浓度、分子量及聚乙烯醇添加比例对纳米纤维膜成形的影响,运用扫描电镜对纳米纤维膜的形貌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其力学和亲水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当分子量为5×105g/mol、质量分数为4%、聚乙烯醇的添加比例为40%时,所制备复合纳米纤维膜具有良好的形貌,具有一定的力学性能,且呈疏水性.  相似文献   

7.
8.
壳聚糖与葡甘聚糖共混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葡甘聚糖和壳聚糖为主要原料,采用36%的乙酸溶解壳聚糖,通过共混的方法制备壳聚糖与葡甘聚糖共混膜液,经静置减压脱泡、倒膜、干燥制膜,并用与乙酸等物质量的氢氧化钠对膜进行处理。通过IR、XRD和生物学显微镜对共混膜进行性能表征,同时测定了共混膜的透光率、力学性能、吸水率及水蒸气透过系数。结果表明:共混膜的力学性能和水蒸气透过系数得到改善,葡甘聚糖和壳聚糖之间有强烈的相互作用和良好的相容性,作为一种潜在的皮肤组织工程支架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采用湿法纺丝方法成功制备了壳聚糖/PVA共混纤维,为了提高共混纤维的力学性能,利用戊二醛对纤维进行交联处理。运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TGA对共混纤维和交联纤维进行表征;同时,测试了纤维交联前后的力学性能和吸水性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红外光谱图中,在1 641cm-1处出现的Shiff碱吸收峰,表明成功制备了交联纤维;随着交联剂戊二醛增加,交联纤维的断裂强度增加,断裂伸长率减少,吸水率降低;热失重分析表明,交联后纤维的热损失温度为200℃,热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提高聚乙烯醇-壳聚糖复合海绵的性能,在聚乙烯醇与甲醛的缩醛化反应过程中加入壳聚糖,并使其与其他原料反应制备聚乙烯醇-壳聚糖复合海绵. 分别改变配方中发泡剂和壳聚糖的含量,合成了一系列组分不同的聚乙烯醇-壳聚糖复合海绵,研究了发泡剂含量和壳聚糖含量对复合海绵结构、吸水能力和膨胀率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复合海绵的结构与微观形貌进行表征,测试了改性海绵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免疫能力. 研究结果表明,选用曲拉通X-405作为发泡剂,当壳聚糖含量为聚乙烯醇质量的10%时,所制备的复合海绵效果最佳,复合海绵具有明显的蜂窝状多孔结构,其吸水率可达到858%. 抗菌实验证明,与纯的聚乙烯醇海绵相比,复合海绵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好的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11.
以壳聚糖为原料, 采用流延法制备了壳聚糖膜, 并与戊二醛交联所制备的膜进行了简单的性能比较, 得出实验条件为:壳聚糖质量分数为1 %的溶液, 交联温度为70 ℃以上, 交联时间1 h 以上, 自然晾干或80 ℃烘干, 成膜比较好。结果表明, 壳聚糖膜有一定的抗拉强度(最高可达到9.92 MPa)和较好的断裂伸长率(最高可达到 11 .75%), 没有耐酸性。而与戊二醛交联后壳聚糖膜的抗拉强度能达到(96 .64 MPa)和断裂伸长率能达到 (10 .92 %), 耐酸性能也得到了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电纺法制备了壳聚糖/聚乙烯醇纳米纤维。考察了纺丝液配比和挤出速度对电纺纤维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壳聚糖质量比小于70%时,共混溶液的可纺性较好,纤维直径随着壳聚糖含量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挤出速度的增大,电纺纤维直径有逐渐增大趋势,挤出速度为0.5~0.8mL/h时得到的纤维形貌最佳。  相似文献   

13.
以聚乙烯醇缩丁醛为膜材料,采用湿法相转化法制备了聚乙烯醇缩丁醛多孔分离膜,考察了聚乙烯醇缩丁醛的成膜规律和膜性能.结果表明:聚乙烯醇缩丁醛膜表面接触角比聚乙烯醇缩乙醛膜大,但在相似的成膜条件下,聚乙烯醇缩丁醛膜具有较大的平均孔径;聚乙烯醇缩丁醛膜与聚乙烯醇缩乙醛膜具有相似的横断面结构.  相似文献   

14.
利用未改性的聚乙烯醇为膜材料,选择不同的添加剂和溶剂,采用相转化法成膜,并经戌二醛溶液交联譬理,制备出超滤膜.文中分析了膜的形态结构,并对膜的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通常条件下制备的膜表面致密,横断面呈多孔结构,几乎没有水透过膜层.这是由于PVA分子中的强氢键作用力对超滤膜的形成起着阻碍作用,只有在铸膜液处于临界分相状态时才能使膜呈现超滤性能。  相似文献   

15.
采用离子液体氯化1-丁基-3-甲基咪唑(BMIMCl)溶解丝素(SF),获得BMIMCl/SF溶液,再与聚乙烯醇(PVA)水溶液共混,制备得到PVA/SF共混膜。共混膜经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对水接触角、拉力试验等表征。结果表明,溶液共混使共混膜中SF与PVA发生了化学键键合,乙醇处理使共混膜中SF主要以β-折叠结构存在。随着SF含量的增加,共混膜的透光率逐渐变小,亲水性则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6.
以壳聚糖为抗菌改性剂,对普通纤维素纤维进行改性,用粘胶法将壳聚糖/纤维素制备成共混溶液.用旋转粘度计测试共混溶液的流变性能,并分析了壳聚糖溶液含量和温度对壳聚糖/纤维素共混流体表观粘度、非牛顿指数和结构粘度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配比的共混溶液均属于非牛顿流体,流体的非牛顿指数、表观粘度随着壳聚糖溶液含量的增加而减小,而结构粘度指数随壳聚糖溶液含量的增加而增大;表观粘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7.
用环氧氯丙烷成功地制备出氧化石墨烯/海藻酸钙(环氧氯丙烷交联)共混膜。并通过红外光谱(FT-IR)、力学性能测试、膨胀性能测试和导电性测试对共混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与测试。结果表明,环氧氯丙烷与共混膜中的羟基发生了交联反应,环氧氯丙烷的交联作用提高了共混膜的抗张强度和膨胀性能,再经硼氢化钠还原后显著地提高了共混膜的导电性能。  相似文献   

18.
丝素/聚氨酯共混膜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丝素(SF)溶液和阴离子型水性聚氨酯(APU)混合制成透明的薄膜。通过测试,分析了共混膜的IR图谱、X射线衍射曲线、电子显微镜扫描照片和力学性能,研究了不同共混比例的SF/APU共混膜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共混膜中的丝素的结晶度由于聚氨酯的加入,β-结构有所提高;随着丝素含量的增加,共混膜的拉伸断裂强力和初始模量提高,拉伸断裂伸长率减小;压缩线性度随聚氨酯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共混膜的柔软性提高。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共混碳纳米管改善超滤膜抗污染性能的可行性,首次采用浸没沉淀相转化法(L-S法)制备了单壁碳纳米管(SWCNTs)及聚氯乙烯(PVC)共混膜并对其基本性质进行了表征.发现SWCNTs在聚氯乙烯铸膜液中表现出良好的分散性能,SWCNTs/PVC共混膜表面分布均匀微孔,断面形成不对称膜孔道.经SWCNTs共混后,PVC膜表面亲水性得到改善,当SWCNTs含量分别为0.1%,0.5%,1%,1.5%时,SWCNTs/PVC表面接触角分别降低了2.2%、6.5%,7.6%、8.2%,SWCNTs/PVC共混膜纯水通量较PVC膜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0.
壳聚糖/羧甲基壳聚糖止血膜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壳聚糖止血膜柔韧性差的问题,以丙三醇和酚磺乙胺作为改性剂,采用溶液浇膜的方法制备了不同组成配比的壳聚糖(CS)/羧甲基壳聚糖(CMCS)止血膜,并评价了CS/CMCS止血膜拉伸性能和止血效果.丙三醇的引入可使CS/CMCS止血膜的断裂伸长率提高4~7倍,尽管其拉伸强度也降低了70%.丙三醇改性的CS/CMCS=8/2载药止血膜具有较好的拉伸强度(10.4±0.9 MPa)和断裂伸长率(50.4±4.5%);与未加入酚磺乙胺的CS/CMCS止血膜相比,酚磺乙胺的离子交联作用使CS/CMCS载药止血膜的拉伸强度提高55%,而断裂伸长率仅降低24%.止血评价结果表明经丙三醇改性的CS/CMCS=8/2止血膜均能使血液发生分离的时间明显缩短,并具有促使血液凝结形成黑色血块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