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隔震建筑隔震器的施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祝勤 《浙江建筑》2000,(1):24-25
杭州市潮鸣小区A32住宅楼,由杭州市房地产开发实业总公司开发,是集隔震与新型墙体材料于一体的住宅试验楼。该工程底层为商场。上为6层住宅,建筑面积3402m~2,其中底层为框架结构。二~七层为小型空心砌块砌体结构房屋。其基础设计采用先进的基础隔震技术,在54个独立柱基上采用54个叠层橡胶阻尼隔震支座,整个建筑物依靠嵌固在柱基上的54个隔震器来支承建筑物的全部重量,达到隔震的目的(图1)。  相似文献   

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首次将建筑的隔震设计纳入,此后隔震技术在建筑设计中广泛应用。现部分既有的隔震建筑已出现不同程度病害。为了继续使用或改造后继续使用此类既有隔震建筑,需对此类建筑的安全性进行检测与鉴定。规范对隔震建筑的检测鉴定未给出明确规定,因此,隔震建筑的检测鉴定不能照搬非隔震建筑。对于隔震建筑,尝试对隔震层结构单独进行安全性评定,从而隔震建筑安全性评定分为结构构件和子单元两个层次进行评定,分别评定隔震建筑的地基基础、隔震层结构和上部承重结构的安全性,从而对整个隔震建筑进行综合鉴定。  相似文献   

3.
结合某综合门诊楼的工程概况,确定了该建筑的隔震设计目标与基本设计参数,介绍了隔震层的设计方案,并通过模型,对隔震层进行了中震及大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分析,指出采用隔震技术可使隔震层以上的非隔震结构烈度降低1度。  相似文献   

4.
1988年建成使用的日本大成建设株式会社技术研究中心的新研究楼是一幢钢筋混凝土的滑动基础隔震建筑。该建筑物平面为24m×12m,共有四层,总建筑面积为1173m~2,檐口标高为19.1m,结构基本周期为1.2秒。新研究楼的剖面图及基础隔震装置的平面布置图分别见图1和图2。  相似文献   

5.
杜东升  王曙光  刘伟庆 《特种结构》2009,26(4):11-15,39
皇冠国际公寓楼建筑总高度72.90m,位于地震高烈度区宿迁市,为了提高其抗震性能对其采用了基础隔震技术。由于我国规范对地震高烈度区建造高层隔震建筑还没有明确的设计依据,本文将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应用于该建筑的基础隔震设计中。为满足设定的抗震性能目标,隔震层采用了组合隔震形式,由纯天然橡胶隔震支座、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和粘滞阻尼器组成。分析研究表明,组合隔震层工作状态稳定,上部结构的地震响应有了明显的降低,各项性能目标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6.
某高层剪力墙住宅位于地震高烈度区江苏省宿迁市,为了提高其抗震性能采用了基础隔震技术。由于我国规范对地震高烈度区建造高层隔震建筑还没有明确的设计依据。文中将组合隔震设计方法应用于该建筑的基础隔震设计中。为满足设定的抗震性能目标,隔震层采用了天然橡胶隔震支座和铅芯橡胶隔震支座的组合隔震形式。分析表明,地震作用下两种隔震支座充分发挥了其隔震性能,上部结构的地震响应明显降低,并且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工作状态稳定,满足抗震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7.
嘉峪关第一人民医院位于8度区,为重点设防类建筑。为了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采用了基础隔震技术,隔震层由带有铅芯的橡胶支座和不带铅芯的橡胶支座组成。中震作用下隔震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隔震支座的水平变形、竖向拉应力、压应力和抗风承载力均能满足规范和技术规程的相关要求;该项目水平减震系数为0. 38,结构设计可按7度进行地震作用计算。对采用和不采用隔震技术的结构抗震性能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隔震技术的结构有明显的安全性能提升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隔震技术是建筑抗震领域最先进的技术手段之一,近年来隔震技术在我国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与应用,建筑结构设计也逐渐从传统的"抗震"设计逐渐向"减震"、"隔震"设计方向发展。结合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航站楼、海口美兰国际机场T2航站楼及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等工程,分别介绍了基础隔震、跨层隔震、层间隔震的设计及应用情况,较好地解决了工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探索出的设计方法可为同类工程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既有建筑混合隔震性能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既有建筑结构整体移位后可采用隔震连接技术就位。为某移位保护性建筑结构就位进行了混合隔震层设计,对所采用的叠层橡胶滑板支座及铅芯橡胶隔震支座进行了静力试验,获得其隔震性能参数,并采用SAP2000对采用混合隔震的整体结构进行了弹塑性分析,与未采取隔震措施时的动力特性和地震反应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工程采用混合隔震技术融合了两种隔震支座的优点,大大提高了该既有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满足建筑保护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昱 《山西建筑》2009,35(7):67-69
主要介绍了结构隔震与抗震的区别和结构隔震方法,通过与传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比较,进一步分析了建筑采用隔震措施的结构设计以及结构隔震的应用和发展现状,从而促进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随着隔震技术在地震高烈度地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隔震结构的合理设计方法及流程化的重要性逐渐凸显。通过隔震建筑和不隔震建筑的抗震效果比较,表明隔震结构采用橡胶垫隔震支座时具有明显的隔震效果。采用基础隔震技术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得到了有效地延长,使隔震建筑的自振周期远离场地的特征周期,从而避开地震主要携能频带,能使结构在大震作用下仍处于弹性工作阶段。增设隔震装置后,结构第一振型起决定性作用,而第一振型中的各楼层层间剪力很小,所以楼层的相对错移很小,因此可大大减少抗震措施,降低造价。采用隔震技术后将大大减少地震给建筑物带来的损失,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隔震结构的设计内容包括隔震目标的确定、上部结构设计、隔震层设计、隔震层验算、构造措施、经济性论证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2.
当建设主管部门强制要求开发项目的配建学校需采用隔震技术时,可按照"该地区以往的非隔震学校建筑成本"+"本文研究提供的成本增量的计算数值"作为配建学校建筑的土建估算成本,更准确的判断项目的建设成本。另外,从减少成本角度出发为学校建筑的减隔震方案提供选择建议。学校建筑采用隔震技术时,土建成本增加约80~200元/m2,建筑层数越多,相比正常建筑物的单方造价增量越少。抗震设防烈度8度及以上地区的3~4层学校建筑和抗震设防烈度7度区的学校建筑:不建议采用隔震技术,建议采用减震技术,以便降低总造价。  相似文献   

13.
宿迁佳宝儿童医院位于宿迁市宿城区,拟建综合楼地上17层,地下1层,建筑高度69.30 m,地上建筑面积2.38万m2,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该工程位于高烈度区,重点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8度(0.30 g),采用隔震设计。隔震层位于地下室顶板,采用天然橡胶支座和铅芯橡胶支座进行隔震,水平向减震系数β不大于0.38。隔震层以上结构抗震设防烈度降低1度,按7度(0.15 g)进行设计,隔震层以下结构按规范要求进行罕遇地震和设防地震承载力验算。结果表明,隔震技术能明显减小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提高房屋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建筑隔震设计标准》为依据,通过介绍隔震设计的关键指标,总结该类建筑的隔震设计特点,并提供一种可用于该类型建筑隔震层设计的参考方法,分析了隔震设计的主要内容,提出进行隔震层设计时隔震支座面压控制的建议,并根据对比研究得出:采用常规橡胶支座隔震层的建筑的安全裕量基本上可以满足建筑的一般性改造要求;隔震建筑对结构荷载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5.
某保护性建筑隔震加固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南宏济堂,是一座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主体为砖木结构,采用基础隔震技术进行抗震加固,隔震层采用并联复合隔震支座。对该工程采用等效侧力法和空间模型时程分析,并与叠层钢板橡胶支座隔震形式,非隔震形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保持稳定,实现了"大震不坏"的设防目标;同时工程造价更经济。研究工作较为充分地证明了隔震技术在该工程中的使用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6.
在广州大学城,正在建设中的广州大学新校园行政办公大楼A座采用橡胶支座隔震技术,该办公楼高七层、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共设置橡胶隔震支座249个。该栋建筑建成后将成为广州大学城500多栋建筑中唯一具备隔震功能的建筑。同时也将成为目前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隔震建筑。  相似文献   

17.
宿迁海关大楼采用组合隔震技术,隔震层设置在地下室顶板和首层之间,结构主体17层,属于高层隔震建筑。主要阐述了主体结构的设计、隔震元件的选取与布置、隔震层相关构造以及隔震结构的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传统抗震结构,采用组合隔震技术能显著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上部结构可按降低1度进行常规设计,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8.
某高位层间隔震加固结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层间隔震技术对某建筑进行加层与加固的减震设计,并对高位层间隔震结构和加层后无隔震传统结构进了对比分析,包括反应谱和局部非线性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高位层间隔震结构能明显减小结构的地震反应,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从而减少底部原有结构构件的加固数量,并且能使结构满足现行抗震设计规范要求。最后还提出采用高位层间隔震技术时电梯井的处理方法,可供相关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9.
层间隔震建筑结构设计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简要概括了国内外层间隔震技术的应用发展状况,并介绍了层间隔震结构的各种反应分析模型。对层间隔震结构的简化分析方法进行了讨论,并通过对目前隔震设计方法的总结研究以及在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关于隔震结构的简化计算方法的有关规定,提出了许多层间隔震结构设计方法的建议和意见。这将更好的推广层间隔震技术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既有框架剪力墙结构隔震处理后的的隔震性能,本文采用SAP2000软件对既有框架剪力墙抗震加固结构和既有框架剪力墙隔震加固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对比二者在地震作用的层间剪力、层间位移,得出与抗震加固结构相比,隔震加固结构周期延长、层间剪力、层间位移均变小。说明采用隔震加固能有效地减小地震对结构的不利影响,提高了结构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