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深入研究色纺技术,基于色彩理论阐述了色纺纱和本色纺纱的质量和梳理的个性要求,从清的对象、混的要求、梳的效果解析了色纺产品特殊色彩风格的奥秘和色纺生产实践中诞生的双梳、混梳等特殊工艺。指出:研究色纺应将色彩知识与纺纱技术相结合,运用空间视觉混合等色彩理论解析色纺产品的色彩奥秘;色纺双梳、混梳等特殊工艺技术是在实践中诞生,其个性需求给纺纱设备、器材发展带来可拓展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2.
探讨色纺纱线生产中的梳理问题及相应的工艺配置。对比了染色纤维与本色纤维的加工特点。指出纤维经过染色后可纺性变差,采用双清双梳工艺流程,梳理难点是如何精细梳开纤维束,排除色结,减少纤维损伤,提高纱线强力。通过采取针布选配、工艺优化及适度增加梳理元件等技术措施,可使生条色结和短绒率得到明显降低。认为:应针对染色纤维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色纺梳理效果,以保证色纺纱的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3.
为了克服色纺梳理中排除色结,减少纤维损伤,提高纱线强力的工艺难点,从梳理对象和梳理工艺流程两方面分析了色纺纤维梳理工艺的难点,指出纤维经过染色后可纺性差,采用多清、多梳、多混合工艺流程后,虽色结减少,但短绒易增加,难以满足对梳理质量的要求;通过针布选配和工艺优化实践说明:合理的针布选型配置、新型梳理和精梳器材配合,采用多梳、柔梳、少损伤等优化梳理工艺,能够有效降低色结,合理控制短绒,保证梳理质量,为纺制优质色纺纱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普梳色纺纱生产工艺的优化。针对色纺纱生产特点,从原料及生产全流程采取一系列工艺技术和管理措施,并运用正交试验优化了细纱工艺,最终较好地改善了14.6tex普梳色纺纱质量。认为:合理选用染色原棉,正确选择原料混和及混色方式,优选各工序工艺配置,严格控制色差,能够收到改善色纺成纱质量的良好效果,纺制出质量符合国家标准、满足用户要求的普梳色纺纱。  相似文献   

5.
转杯纺生产色纺纱的工艺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根据本色粘胶和黑色粘胶纤维两种原料特性改进混色工艺,优化梳棉、并条及转杯纺工艺参数,使转杯纺色纺纱达到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6.
探讨新型色纺混色工艺流程的应用效果。分析了两种传统色纺纱混色工艺流程的优缺点。对FA106型开棉机进行了部分改进,采用JYH306型连续喂棉控制系统进行控制,设计了新型色纺纱混色工艺流程。介绍了该流程在某企业的实际使用情况,包括原料配用、排包方法、工艺参数设置和生产产品质量。认为:新的混色流程具有大小批量适应性强、流程短、生产灵活和混色均匀度高等优点,能够满足色纺纱生产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7.
探讨色纺工艺和质量控制措施.从原料、生产全过程及相关管理工作等方面阐述了色纺纱的生产工艺及质量控制措施.认为:通过合理选用原料,优选染色工艺,正确选择混棉及配色方式,准确把握配色方法,合理配棉,各工序采取必要的工艺技术措施,加强设备维护和现场管理工作,可以生产出质量满足要求的色纺纱.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色纺纱特性,探讨了色纺纱生产环节质量控制点及工艺技术措施,通过从染色原料的选用、棉花染色、混和、混色方式、配色过程、色纺配棉、各工序工艺及设备的调整和车间生产现场的管理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保证了色纺纱颜色准确、色比均匀,减少了色点、横档的产生,可纺性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9.
为了顺利纺制JC/Modal 50/50 14.8 tex色纺纱,并降低成纱色结,优选了配色所需的着色纤维原料及纺纱原料的混和方式,对染色Modal纤维进行纺前预处理,各工序选择适宜的纺纱专件以及采取针对性的技术措施等,最终纺制出满足质量要求的小比例色纺纱.认为:选择Modal散纤维染色方案生产精梳棉Modal小比例色纺纱,成纱色结少,能得到较好的布面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以云竹纤维为例探讨了喷气涡流纺色纺纱开发实践。分析了色纺原料预混、开清棉、梳理、并条及纺纱工序的工艺参数及关键技术措施,并指出了喷气涡流纺色纺纱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关键技术问题,为喷气涡流纺色纺纱的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